古诗词中的重阳民俗

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传统诗词中有鲜明的体现。历代文人墨客以重阳为题,感受着重阳时节的美好风光,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佳作。“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古诗词中的重阳民俗既拥有无限的诗意风光,也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思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除夕、中元节、清明节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四大祭祖节日。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祭祖祈福说、去灾辟邪说,长寿说,庆丰收说,大火星祭祀说,其中祭祖祈福说流传最广。关于重阳祭祖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于《吕氏春秋》:“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可见当时已有九月秋收后祭祖以感谢祖先恩德的活动。南北朝时期,古人在重阳节祈福宴饮,刘苞在《九日侍宴乐游苑诗》中描绘了重阳宴饮歌舞的盛况:“云飞雅琴奏,风起洞箫吹。曲终高宴罢,景落树阴移。”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族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举办祭祀祈福活动,诗人王维在《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有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唐之后,各朝沿袭重阳祭祀祈福的习俗,并发展了更加丰富的民俗活动,或登高怀远,或赏菊赋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重阳民俗为线索,留下无数经典诗作。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一诗透露重阳宴饮、知己雅集等活动已成重阳节这天民俗文化的主流。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九日登西原宴望》道出了重阳之际,赏菊饮酒的文人风致:“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兄弟呼我起,今日重阳节。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虽无丝与管,歌笑随情发。”朱湾有《重阳日陪韦卿宴》:“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诗人与知己节日相聚,诗酒唱和,不仅为重阳节增添了一份雅兴,也展现了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

登高是重阳佳节流传至今的民俗。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宋代时人对外出登高的喜爱可见一斑。宋代文人晏殊《诉衷情》描绘了登高时所见的秋日盛景:“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重阳之际,木芙蓉、菊花香气沁人,在蓝天碧水间,诗人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勾起无限思乡之情。宋代词人吴文英作《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词,词云:“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勾勒了一幅登高、踏歌、赏秋的秋日胜景图。明代申时行的《吴山行》一诗具体描绘了民间在重阳节这天登高的盛况:“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重阳佳节,天朗气清,百姓竞相出城,去吴山一览胜景,悦耳清脆的歌声回荡在耳畔,随处可见茱萸插头、喜不自胜的游人,渲染了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

重阳时节登高,成为文人舒展胸怀的寄托。宋代诗人李纲在重阳节这天与友人登高:“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右持螯。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遨。”(《江城子(九日与诸季登高)》)诗人登高远眺,入目是云涌雾集,浪涛翻涌的壮阔景象,远望中原大好河山,心中豪情顿生,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重阳登高的习俗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会在重阳之际相约登高,一览山河美景,畅意抒怀。

重阳节文人聚会,赏菊赋诗,饮菊花酒等民俗亦出现在名士骚客的吟咏之中。李清照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乃是李清照在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而作,作者饮酒赏菊,染得满袖花香,本应是极其风雅之事,然而丈夫远游,留作者独自一人看菊花盛放的美景,心下戚戚,更觉忧愁。唐代诗人卢照邻作有《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远眺山川,归乡愁绪如同山间云雾般缭绕不散,与同是漂泊在外的友人共饮菊花酒,借以舒散乡愁。宋代诗人邹浩在重阳节格外思念故乡,“归田日日望恩光,今日尤思返故乡。”(《九日·归田日日望恩光》),在三杯菊花酒中感受到了丝丝温暖,“淡饭三杯菊花酒,何妨随俗且重阳”,饮菊花酒这一熟悉的重阳民俗慰藉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重阳佳节,唯有美食与诗词不可辜负。“糕诗酒帽茱萸席。算今朝、无谁不饮,有谁真得。”宋代诗人魏了翁的这首《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展现了重阳节的又一民俗,即吃重阳糕。古人认为重阳糕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在重阳节这天吃重阳糕的民俗承载了长辈对子女的美好祝福,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云:“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九月九日吃重阳糕,这一吉祥习俗在宋朝开始盛行。宋代词人王迈作《南歌子·谢送菊花糕》一词具体描绘了在重阳节与家人共食菊花糕的温馨画面:“家里逢重九,新篘熟浊醪。弟兄乘兴共登高。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官里逢重九,归心切大刀。美人痛饮读离骚。因感秋英、饷我菊共糕。”清代诗人杨静亭亦有《论糕》一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记载了重阳节制作花糕的过程和食材,也说明重阳节吃重阳糕俨然已成为深入民心的节俗。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重阳诗歌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展现了登高怀远、赏菊赋诗、吃糕饮酒等民俗,是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节丰富的民俗延续至今,除了让人感受秋意渐浓的自然风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贵人伦、重孝悌的观念。如今的重阳节将祈寿延年的思想与传统孝道相融合,我国在2012年12月28日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取九月九日为“久久”长寿之意,形成了敬老爱老的新风尚,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重阳节是难得的团聚之日,需要用心去感受丰富的孝道文化内涵,将敬老爱老的精神代代延续下去。

(0)

相关推荐

  • 文史知识 | 王永平:重阳登高与道教仙话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名曰"重阳",又称"重九"."双九",或"九九重阳".魏文帝曹 ...

  • 重阳节习俗和来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吗,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重阳节习俗和来历"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重阳节习俗和来历 ...

  • 古时北京人重阳登高会去哪儿

     远眺景山  清石涛绘<王摩诘诗意图> 天宁寺 今天是重阳节.在过去,古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菊.登高.饮酒,尽享秋日乐趣.到了如今,农历九月九日已是中国的"老人节",传统与 ...

  • 重阳节/宴请老人/龙湖社区/阳光幼儿园/俊龙校车

    @张生按语:2021.10.12日,龙湖社区的老人们都聚集在老年活动中心,接受阳光幼儿园/俊龙校车的大爱孝心重阳宴请.事业有成不忘乡情,感恩社会回馈宴请.老人们开怀畅饮,喜悦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由于社 ...

  • 《香港诗词》第280期 辛丑年重阳特刊

    金秋重阳 陈旭东 登高自有高吟句: 眺远焉无远念人. 重陽節寄林峰老會長 美慧 手捧余暉開眼界: 胸留點墨鑄詩魂. 恭祝天下老人们节日快乐 施清表 九九登高揽胜,瑟瑟金风吟桂菊: 双双达德修身,昭昭赤 ...

  •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七夕.中元.中秋三节之后,是人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重重,含义是极高极大,代表长久.长寿.1989年, ...

  • 今又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華傳統節日詩話15:重陽 文|李全修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月.日都是九,古代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九是陽數,故名為重陽 ...

  • 重阳诗景

    唐人笔下的重阳诗景 --"名作与重阳"之二 张文静 < 博览群书 >( 2018年10月01日) 中国古老节日的形成,基本上都与"天人合一"的观念有 ...

  • 【全心作对】每周一联:题重阳节(点评:王丽君)

    全心作对之每周一联 收稿:江中月 董振亮 本期评委:杜丙申 图文制作:林看云 ● 扫码入群全心作对 全心作对 每周一联第23期:重阳 总评: "九九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人的传 ...

  • 叶柱民俗专栏 | 九月重阳话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岁时节令中的重阳节. 我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在数字方面,单数是阳,双数是阴. "九"是单数,是阳数极限:九月九日有两个阳数极限,双阳重合,故叫重阳,也叫 ...

  • 【诗雅香江】第435期 辛丑重阳特刊(一)

    重阳敬老撰联 熊心全 老吾老及人之老,重阳敬老崇慈善. 幼吾幼及人之幼,童享阳光救弱贫. 重阳 金钢 疏篱菊绽黄,陌上稻花香. 仰望排云雁,登高思远乡. 菊酒待重阳 陈寿章 鸟鸣红叶枝,野蓼静秋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