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
权威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中医基础术语,升,即上升之意,清,指水谷精微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的过程是:食糜入胃,下灌入肠,脾则将精微上输心肺。故脾的特点是升清。
概念
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解读
脾主升清,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有两层含义:1、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维持腹腔的内脏位置相对固定。如:脾气不升,甚或下陷可以导致泄泻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中医应用
脾主升清主要强调了脾气的运行是以上升为主的。
1、升输精微,实际是脾主运化功能的具体体现。故脾气健运,则能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充养全身;若脾失健运,升输无力,则致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心肺头目失养,则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证;清气不升,阻滞于中,或气流于下,则见脘腹胀满,食少纳气,或泄泻便溏等证。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而同时,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脾胃升降协调,纳运相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多以健脾补气,补中益气恢复脾升清运化的功能。
2、升举内脏,人体内脏居于体内,位置相对恒定,依赖于气的升举作用。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是脏腑升降之枢。脾气主升,升举内脏,从而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若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常可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称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治疗上当给予益气升提。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淋浊、亡阳、血脱等病症均与脾气不升、气虚下陷有关,并创立“举元煎”;如属湿浊困阻,脾运不健,清气不升反下泄,出现泄泻等病症,则当运脾化湿为主,脾健湿化,自能恢复升清的功能。
五脏之脾
脾和胃同为后天之本,有几大生理功能极其重要。
第一,脾主运化,就是将胃肠道的食物转化成精微物质、中气、气血,以输送到全身,这一点对人体的健康尤其关键,如果脾胃功能差,养分气血功能便会化源不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气血精血亏虚的状态;而脾胃又跟胃肠道的功能密切相关,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退,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溏、身体消瘦等脾胃相关症状。

脾胃也是运化水液的一个关键,脾属土,土能克水,脾胃健壮,体内的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便没有形成的基础,也就不容易出现属于水肿、腹泻等相关的病症,所以中医也有“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所以是参苓白术散等方子,能够健脾胃利水祛湿,能够治疗水肿、腹泻等病症,就是这个功能的体现;我在临床上治疗痰饮、水湿,以及肥胖浮肿等相关的病情,也是从脾胃为主的进行调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脾,还有另外一个功能是“主升清”,这里从两个层次进行认识,一个是能够吸收身体脾胃之间吸收进来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还有一个是有升提中气的作用,脾胃健壮中气充足,就能够使人体的精力充沛,四肢肌肉有力,所以,补中益气丸以健脾补中气为主,能够治疗气短乏力,内脏下垂的病症,就是脾胃升清功能的一个具体治疗运用。
脾借助升提的特点,也有摄血的作用,能够统摄血液在脉管里面运行,因此有一部分出血的病症,要用补中气健脾气的方法,使中气充足,能够固摄血液。
脾,喜燥而恶湿,很多湿邪过盛的病症,容易困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所以治疗湿邪多数也需要从脾胃进行调理。
脾胃主运化以及升清的功能,能够吸收体内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四肢肌肉、口唇等部位,所以,是否四肢健壮有力?全身营养是否充足?皮肤肌肉等是否光泽?气血是否充沛?也一部分是反映了脾胃的运化水谷功能的状态,只有脾胃功能健壮,以上的状态才能够恢复正常,这也是从脾胃治疗相关病症的意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