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教学手记——警惕写作中的思维懒汉症

写作,是思维活动,且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用脑,可是有些中学生视写作为抄写记忆,主要表征为,只能写些无思维特征的语句。写作教学应该针对这部分学生用力。

这些学生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以“他山之石”这个题目为例,具有以下特征。

只能使用大众语言,没有个体语言。

他山之石是个成语,各种语境、用法非常丰富,随口说一句以此为核心词的话语太容易了,从这种容易的表达中即可诊断出那些“不动脑”型学习者。比如有同学挥笔写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内涵当然很丰富,可是在他写下这句话时候,几乎不需要思维,顺口而出,在他的头脑里根本没产生对他山之石的思考。在这种思维状态之下的写作,就只能是全篇废话,干枯无味了。

曾问一个同学,为什么这么“懒”?他告诉我,不是懒,是思维有问题,不会想。这话倒也真实,他“不会动脑了”,乃至“动不了脑”了。这样的同学的学习基本就是空白式的滑过。

比如下面的几个学习结果大都如此:

运用他山之石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受束缚时学会在“包围”中求索,借用他山之石,开拓新境界。

将“他山之石”为己所用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

合理运用他山之石才能更好地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

合理运用他山之石为自己的人生开拓新航线。

好的观点表达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的学习成果。

杨喆

论点:“他山之石”预示着差异化认知和个性化能力区域的不同,能运用他山之石者,恰恰表明他清晰认知自身的能力范围与理想区间的差距。

展开

1.明确理想与能力的差距是主动寻求他山之石以突破界限向前的基础。

2.承认并明确他山之石的智慧是认知自我、明晓不足的第一步。

3.探究模仿他山之石是寻找理想、模拟自身能力的举措。

4.尊重差异而寻求进步,明晓他人而塑造自我。“他山之石”的表面是接纳、运用、欣赏,更深层次的则是随着阅历、鉴赏力的提升,人的自我逐渐趋向于“理想态”背后的清晰自我认知。

张琪

论点:沉淀在氤氲人生之溪底的他山之石只有被我们发现、采掘,才能成为通往心之所向的殿前阶石,发挥出他的最大价值。

1.他山之石是人生通往成功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发现、采掘、利用它。

2.避免盲从“唯我论”,正确认识自己的狭隘处才可看见他山之石的光辉。

3.充分了解独特性,正确认识“术业有专攻”,才可将他山之石打磨成所需之形。

4.识时物讲究对策,正确规划,在对的时机用对的人成对的事,才可将他山之石化为坚固的铺路基石。

5.认识狭隘性,了解独特性,讲究对策性,才可发现采掘利用他山之石,并将其化为己用,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基石。

这两位同学相比前面所提到的“思维懒汉”有何区别呢?

我们发现,这两位同学的思维内容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惟陈言之务去”,去的是陈言更是思维,这属于思维上勤劳的小蜜蜂。这种特异性有三大特征:具有独立的话语方式、有复杂语句结构、有逻辑关联意识。

虽然杨喆同学的表达还显得非常稚嫩,但这种稚嫩是极为可贵的思维种子,我们从这些语言种子可以看到它茁壮成长的模样。因为,她已具备了生成语言,也就是生成思维的基因,只须一些时日的培养,就有可能孕育出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来。

张琪同学能用较复杂较长的语句表达,而且展开的五个论点分支,也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层次,这表明她思维展开性强且具有较好的思维路径与程式。

如何让一个思维懒汉变成思维的小蜜蜂呢?

比如,这个同学的观点,“受束缚时学会在“包围”中求索,借用他山之石,开拓新境界。”

他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包围”中求索的局限有哪些,哪些是可以自身克服的,哪些是自身永远不可能克服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求索的目的性是什么。可以通过给“求索”加个宾语的形式,使其明确化,比如“视野之外的世界”“己所不能的技艺”等等,这样,就把下面的思维引向明确化,可以对应这些求索目标进一步明确借用他山之石的目的,“开拓新境界”也就有了具体内涵。这样,他的思考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

比如,可以修改为:受束缚时学会在“包围”中求索自己可能不认识的世界的另一面或是自己永远达不到的高度,因而借用他山之石,打开个人世界的另一扇门,让自己能摘到原本够不到的果实。

总之,要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思维由单薄变丰厚、由一元变多元、由无序变得有条理多层次。懒汉变成小蜜蜂,笔下文字才能去掉“瘪三”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