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断想~习俗的力量
重阳节是阴历的九月九日,《易经》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九便有了重阳之说。也许有人会问,照此说法,三月三、七月七都可以称之为重阳,这话没错,三月三日,七月七也可称为重阳,但是之所以将九月九单独提出来,这就与中国人的祭祀习惯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既要祭天以示授命于天,又要祭祖以示权力传承的会法性,所以《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一年之内大的祭祀分为春秋两次。春祭在清明节,主要祭祖。感谢祖宗的庇佑;秋祭便在重阳节,主要是祭天。感谢上天赐予的一切。
祭祀一般会找一个高的地方,离天近一些,让老天爷看到人的虔诚,听到人的感激和需求。如历代有作为一些的皇帝要到泰山之巅去封禅,封禅说白了就是祭天。祭祀结束以后,顺便赏赏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秋色。时间久了,重阳节登高就成了一种习惯了。
长寿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目标。皇帝要万岁,亲王要千岁,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想“寿比南山不老松”。而在中国九是数字里最大的一个,两个九重叠在一起又有长长久久的意思,所以,没有什么能比用重阳节来比喻长寿更为恰当的了。重阳的老人节开始是民间约定俗成,后来由国家法律进行了背书,重阳节变成了法定的老人节。
当然了,还有其他很多习俗,比如,赏菊花、插茱萸、饮酒等。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也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毛泽东在其所做的《采桑子·重阳》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据说赏菊花、插茱萸、饮酒等民间习俗,与一个传说有关,讲的是东汉末年汝南郡有一名叫桓景的人,他拜了当时的道士费长房为师,学习道法。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一场灾祸。恒景求避祸之法。费说,让你的家人拿茱萸枝条,登高,再喝点菊花酒,就可以了。桓景让家里人按照费长房的吩咐做了,果然避祸成功,家中只损失了一些鸡犬牛羊。
事情传开后,每年重阳节大家都会登高赏秋、插茱萸、喝酒,后形成了一种习惯。
每种习俗都能在历史的深处找到自己的根,千千万万个习俗的根,盘根错节便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符号。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什么时间,这个符号都会伴随着你,让人识别的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不忘从哪里来,并能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这便是习俗的力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