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探究】再看那道青藏铁路热棒及其原理的神题

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5年文综新课标Ⅰ卷

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

(3)冬季。(2分)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

试题分析:

(1)海拔高是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和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夏季获太阳辐射量多,夏季地表温度高,冻土层融化。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2)甲地年均温高于五道梁地区,甲地冻土层厚度变化大,永久冻土厚度较小,地基土频繁的冻融不稳。甲地更接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影响路基稳定。甲地等温线分布较密集,说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

(3)冬季高原面上气温低,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气态物质在此段冷凝转化成液态流回蒸发段。夏季高原面气温较高,冷凝段温度高于蒸发段,蒸发段物质气化。倾斜设置可增加热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对地层温度的调节作用更强。

考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板块构造

青藏高原海拔高,纬度低,高山险滩,地形险要,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原冻土,植被稀少,环境脆弱,成为地球上几乎不可逾越的第三极。历史上青藏高原因为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将铁路修到青藏高原上,是中国延续了百余年的宏愿。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青藏铁路终于在2006年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

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极为困难,除了恶劣的气候和脆弱的环境,最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就是高原多年冻土。冻土指的是土体温度低于0℃且含有冰的特殊岩土体,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高原冻土

冻胀和融沉是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

普通土壤的性质主要由其颗粒的矿物成分、密度和含水量决定,这些因素一旦确定,土的基本性质就基本稳定,土的性质多表现为静态特性。而冻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则和普通土质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水的密度比冰要大,自然而然的,水在凝结成冰的过程中,体积会增大。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冻土会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膨胀的冻土顶起,这种现象被称为冻胀。

而反过来,到了夏季,温度升高,冻土融化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陷,这是热融沉陷。在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作用下,路基就会出现翻浆、冒泥、沉降变形现象,使得钢轨扭曲变形,变得高低起伏,会给路基造成严重破坏,给铁路行车带来严重威胁。

以青藏公路为例,85%的路基病害是融沉造成的;15%为冻胀和翻浆所致;桥梁和涵洞的病害主要由冻胀引起;在高温冻土区的路堤上,由于阴、阳坡下的融沉不同,因而在向阳面的公路左侧产生纵向裂缝……

所以,在高原冻土区修建铁路,如果不能解决冻土融塌、沉降以及膨胀变形等难题,修建铁路只是空谈。

“破解”过程长达半个世纪

青藏铁路自昆仑山北坡西大滩至唐古拉山南麓的安多河谷,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0公里,分布面积约2.45万平方公里,海拔大部分在4400m以上,属中纬度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经过近半个世纪艰辛探索,中国的冻土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高原多年冻土筑路问题的办法。

守护天路的“被动措施”

给路基保温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主动措施,一个是被动措施。主动措施是指能够主动冷却地基多年冻土的技术,被动措施是依靠材料或结构增大热阻,减少传入多年冻土热量的技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被动措施的原理就是充分利用热能的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种:选择合理的路基高度、路基铺设隔热层、片石路基结构、热棒路基结构、通风管路基结构、遮阳棚以及以桥代路等多种模式。

普通热棒如何给路基降温?

在上述措施里面,热棒路基结构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一种。想想看,将一排排钢棒斜插在铁路路基两侧,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让路基下面的永久冻土层在火车重压之下保持冷冻状态,是不是非常神奇。

那么,看起来很普通的热棒是如何给路基降温的呢?

其实采用热棒降温并非新技术,在国外早有应用先例,在1974年美国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基础中就采用了112000根热棒,前苏联在公路和水库的建设中也采用热棒保温。而热棒在铁路中的首次应用是在1987年,在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多年冻土铁路上,有4公里的路基通过热棒来保持冻土稳定。

中国研发并尝试应用热棒技术是在1980年代,时间并不算晚,而全世界首次大规模应用热棒技术则是在青藏铁路上面。

液态气态的不断转换,带走路基热量

热棒也叫无芯重力热管和两相封闭式虹吸管。通过这两个名字,我们也能一窥端倪,也就是说,热棒通过重力和气液两相的互相转变的物理原理来为路基降温。

热棒是一根密封的管子,里面填充了氨、氟利昂、丙烷、二氧化碳等物质,管子的上段是冷凝器,下端为蒸发器,中间为绝热段,通俗讲就是“吸热段、绝热段和散热段”三部分。当热桩下端吸收热量后,液态物质会转化为气态,然后上升至冷凝器,热量通过冷凝器发散。气态物质再液化为液态,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回热桩下端。

热棒里的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不断进行转换,依靠热棒的单向导热性和高效的传热和散热效率,从而源源不断带走路基的热量,保持路基的稳定。

热棒的长度短则几米,长则几十米,直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一般斜插着埋入路基两侧,吸热段和绝热段埋入地面以下约5米,散热段露出地面约2米,其中最关键的吸热段则深入到永久冻土最大融化深度之下。

热棒埋设示意图

在寒冷的冬季,空气的温度低于冻土层的温度,热量就会源源不断被吸走。到了暖季,情况正好相反,外面空气的温度大于冻土层的温度,气态物质无法散热进行冷凝,吸热段的液体物质停止蒸发,管内达到气液两相平衡,热棒停止工作,使得外界的热空气无法反向进入路基冻土层,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其余“守护神”

其余的路基降温技术,也充分体现了科技人员的智慧。

选择合适的路基高度,这等于是给路基基底的冻土层覆盖一层保温层,防止太阳辐射和季节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层带来的影响。

铺设隔热层的路基结构,是指在路基的底部或路基表面以下某一深度铺设具有单向导热能力的隔热层,增大热阻,以减小大气和人为热源的热量进入到冻土层内,防止多年冻土地下冰融化。一般采用聚苯乙烯板或聚胺脂板作为隔热保温层。

片石通风路基,就是向路堤覆盖碎石块,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碎石,它们能起到热调节作用。在暖季,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小,因此热量很难进入路基基地,而碎石头之间的空气流动和地表水蒸发后又能带走热量,可以起到热屏蔽作用;在寒季,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在自重和风的作用下将片石层中的热空气挤走,冷空气更容易进入路基基底,因而能对冻土层起到保护作用。

清水河大桥段的片石通风路基

通风管路基是在路基底部以上一定高度横向铺设一定孔径的通风管,与路堤填筑材料组成复合式通风路堤。在通风管的一端安装了自动温控风门,当温度较高时,风门会自动关闭,温度较低时,风门自动打开,这样可以避免夏季热量进入通风管,能够主动对路基进行保温。

青藏铁路通风管路基

遮阳棚措施是在路基上部或边坡设置遮阳棚,可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对路基的影响,减少传入冻土地基的热量。而桥梁的基础可以深入冻土层30米之下,通过冻土层与基础的摩擦力就能保证桥梁的稳定性。

保持青藏铁路的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是青藏高原天路上面采用的多项“黑技术”,这些技术凝结着中国多位冻土专家几十年的智慧和心血。

试题链接

(10月月考)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 0℃时关闭,低于 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 -14℃~ 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 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7~9题。

7.通风管挡板( )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8.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 )

A.负温期短 B.气温日较差大 C.气温年较差大 D.太阳辐射弱

9.一年中,通风管挡板日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 )

A.可能处于秋季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C.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解析】

1. 选C,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O℃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日较差大。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O℃的时期)正午气温也有可能高于O℃,正温期午夜气温也可能低于O℃,选项A、B错误。白天气温多高于O℃,处于关闭状态时间长,选项D错误。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气温多低于O℃,故通风管挡板夜间多打开。选C。

2.选B,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大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选B。

3. 选D,一年中,通风管挡板R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应在冬末春初。此后的一个月,大阳直射点北移,昼长逐渐变长,正午大阳高度开始变大,温度逐渐升高;此时大阳直射点向北移。选D。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 附近汇合。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青藏地区高考题

(2016新课标1地理高考)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2015·新课标全国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

(3)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

(2012年高考真题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32~33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2年高考真题四川卷)表1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6~7题。

表1

[object HTMLImageElement]

3. 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植被

4.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 雪灾 B. 台风 C. 泥石流 D. 暴雨洪涝

1.(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图l4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15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圈。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 ▲ 。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 ,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6分)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 ▲ 。 (4分)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 ▲ 、▲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 ▲ 。(4分)

【解析】今年青海玉树地震,一下把人们拉到了青藏高原,该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能熟悉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熟悉地形、河流、气候等地理的分布和发展变化。高原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高原面的河谷农业不同,高原面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选择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种植业,限制因素是热量,这是容易多的知识点。三江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黄河、长江、澜沧江,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三江并流是指长江、澜沧江、怒江。

【答案】(1)热量、水分条件好 畜牧业 生态破坏

(2)太阳能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 黄河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26-29)阅读青海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⑴青海馆外墙的色调由明快的绿、白两种颜色构成,绿色代表着江河源头的生命气息和净土特色,白色象征着高耸的昆仑雪峰。“青海省地理简图”上甲、乙、丙三条山脉中表示“昆仓山脉”的是____;图中A、B、C三大江河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 ______.

⑵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

⑶世博会青海馆以“源出青海”为核心概念.展现了三江源对三大流域的城市和文明的养育功能。分别写出A河流和B河流流经的两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名称。

A河:_____;B河:_____.

⑷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道。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问题:

原因:

举措:

【解析】此题考查对青海地区的地理概况的掌握情况。图中甲为祁连山、乙为昆仑山、丙为唐古拉山。三条大河,A是黄河,B长江,C澜沧江。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

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个题。

图4中的三幅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图4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答案】(1)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8分)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4分)

(2)突出变化: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5分);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5分);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5分)。

主要影响: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4分);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4.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基础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解析】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相比,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所以光照强,太阳辐射强烈,花开得鲜艳;紫外线强烈,有利于杀菌灭虫,病虫害少。

5.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2008年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综合考虑各自然因素,适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季节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答案】AB

【解析】珠穆朗玛峰顶长年积雪,4-6月气候最佳。登山时间应尽力避开雨季,选择旱季。根据我国登山家的经验,在珠峰地区登山应选择风速小于6级风的季节。珠峰北侧地区的雨季时段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而珠峰上空(7000-9000米)的风速在1-3月和11-12月最大,一般不宜攀登。综合上述两个条件,从珠峰北侧攀登顶峰的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因此圣火珠峰传递最好选择在春季和秋季。

6.(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Ⅱ(新课程),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

(4)图8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8回答:

a为__________山脉,b为__________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9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9判断:

A、B两幅图中,反映拉萨气候资料的是__________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昆仑 唐古拉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量大),造价高(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5)B (两地共处青藏高原,但与格尔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因此,拉萨(比格尔木)(夏季)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年内气温变化和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