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诊:原理和方法】
脐诊是通过诊察脐形、脐力、脐间动气及压痛程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虚实,辨析冲气上逆之微甚,疾病之轻重及吉凶。
脐诊临床当与腹诊同步进行,是用“体质辨证”的重要手段。
一、脐诊原理
脐位于大腹中央,居一身之中。
朝·《东医宝鉴》谓:“脐者齐也,身之半,正谓脐中也。”即是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
脐又名神阙,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谓:“人身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 ,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汪宏《望诊遵经》谓:“脐也,人之命蒂也”。或谓胎中之息在脐,道家之息在脐……盖不知母气通于儿鼻,母血通于儿脐矣”。
说明脐是系人身血脉之蒂,为精、神、气血往来之要冲,与五脏、冲任关系密切,故脐是人体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此为脐的生理意义。
因此,脐诊对探查人体生命的根本有密切的关系。
脐间动气,是指藏于两肾之间的元阳之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有防御病邪侵袭人体的功能。
脐间动气常出现在脐中及其上下左右。下出丹田,为冲、任脉循行之地;上连系中脘、虚里,其表现为筑筑然动。
吴坤安说:“动气筑然动于当脐或上下左右,甚则连及虚里心胁,而浑浑然振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
二、脐诊诊法
脐诊属腹诊范畴,诊脐之要必须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小儿脐之变异的病理意义与成人相同,故小儿脐诊法,与成人脐诊一并阐述。
望脐形:
脐大深者多寿,脐小浅者多夭;妇人脐深,子多体强,脐浅平者,子少;
体弱、腹胀而脐突者,应注意有腹水;如脐下陷,则属气血亏虚;病人脐翻出者死,水肿脐肿突出者死;
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在于脏腑血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血脉之外也。
小儿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
近年日人和国人对脐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指出,脐形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
一、圆形,肚脐圆圆的,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者,是男子健康的标志,表示血压正常,肝肠胃等脏腑健康,精力充沛。
二、满月形,女性的脐形如满月,下腹丰满而有弹性,说明身体健康,卵巢机能良好。
三、向上形,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者,多数人胃、胆、胰脏功能不佳。
四、向下形,肚脐向下延长的,表现内脏可能有下垂或患便秘及慢性胃肠病,女性可能有妇科疾病。
五、偏右形,偏右的肚脐,很可能患肝炎或十二指肠溃疡。
六、偏左形,肚脐偏左者,多为肠胃功能不好,应注意消化道疾患。
七、浅小形,肚脐浅小者体弱,内分泌不大正常,常感乏力。
脓从脐出,疮绕脐生,肠痈之候也。
视脐色:
脐中出现蓝色瘀血,应注意急腹中有出血症。
小儿撮口脐黑者,气绝于中也;怀孕之外证,脐色当红黑;脐风之死候,脐部当青硬。
闻气味:
脐部疮疡溃脓,气味腐臭者多为湿热证,气味不浓者,则可能为虚寒证。
问诊:
问脐部疼痛、寒热、动悸及病史等。
按脐:
按脐之法同腹诊常法,令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以使脐动脉处于自然伸展状态。
医者站于病者体侧,以手指掌按切脐部。
近代苏南名医朱莘农氏脐诊,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作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脐动脉之动势。其认为,一般而言,脐诊,在部位上,分当脐及脐上、下、左、右;于气势上,分缓与急、粗与细、深藏与浮露等征象。
按脐及四周、上下调和无痞块者为常人。如脐周软坚不一,似树枝装在布袋里,高低不平,虽暂时尚未患病,却不久即会发病。
常人腹部平软,腹肌弹力充沛。阴寒内盛或寒凝不化者多见脐腹板窒,喜按摩而舒适;凡脐腹板窒而脐跳者,是为阳气虚,阴寒盛。腹中柔软而脐跳者,则重在于虚,往往阴精亦伤。
正常的脐动是动而和缓有力,深藏不露,且常人每无所觉察。病理之脐动,寒盛者脐跳细弦或拘紧而急,部位多在脐下,按之较深;肾虚者脐跳细弱短促或粗大无力,部位多在当脐或脐上;冲逆阳浮者脐跳则按之躁急,浮露不藏,则上冲而至脘。
辨有真神否:
脐以深大而坚固,左右上下推之不动,轮廓约束者为真神安全,有大病就可治,但暴病非比例。
脐按之有力,其动气应手和缓有力者,内有神气之守;若按之而气不应手者,其守失常也。
辨有病否:
若按之有力者无病,按之无力如指入香灰中者,为无治。上腹软弱无力,脐部有力而充实者,为精气充实之候。
诊动气:
《厘正按摩要术》曰:诊肾间之动气者,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间,和缓有力,一息二至,绕脐充实者,肾气充也。一息五六至,属热,手下虚冷,其动沉微者,命门不足也;手下热燥不润,其动细数,上中脘者,阴虚气冲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为原气虚败之候。按之不动,而指如入灰中者,为冲任空竭之候。
脐间动气之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虚立论,认为是正气内虚或气血大亏,进而肾气不纳,脏气不治所致。
张景岳则谓:“动气见于虚者极多,见于伤寒者亦不少。”脐跳病机多是肾虚水亏、下虚上逆,但不乏虚中夹实之候,实可为肝火、寒气水湿、血瘀等,时亦可见极度激怒而引发者。
脐诊分肾虚冲逆与冲肝上逆二类。
肾虚冲逆
按肾虚冲逆缓急微甚,分脐、腹动气部位之不同。
一、动气在脐下
此为肾阳虚,阴寒内盛,寒邪凝聚,伤及冲脉。
证见脐跳弦紧或弦细,腹部拘急,腹中线有一条较明显的弦急感,病人喜蜷卧以缓其急,兼有面色淡,足冷体寒,神疲欲寐,舌质胖嫩,舌苔白润;
若寒重于虚,则腹肌板窒,小腹拘痛,尿窒不畅,腹部喜按摩,按之则痛缓。
其治则是:
(1)在表为太阳下虚证,治用桂枝汤温阳宣气,和解营卫,加独活、细辛以搜下部伏寒;如下寒较重,可加附子以温肾散寒。
(2)在下则为水逆证,用桂枝加桂、真武以振肾阳、展气化,泄水邪,平冲气。
(3)寒在冲脉血分,血郁寒凝,则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活血,逐寒平冲。
(4)若当脐动气较甚,则在诸方中加龙骨、牡蛎,潜摄以镇冲逆。
二、动气在当脐
此为脾肾虚寒、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冲脉失去镇护,冲气因而逆动。
证见脐跳濡软,腹肌板窒,脐腹时痛,痛而喜按,肠鸣呱呱有声,兼有支胁满闷,心觉微悸,神情怠惰,口淡不渴,大便或溏,苔白脉濡。
动气在当脐者,寒水侮土,脏寒冲逆,其治则是以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小建中汤等温脏安中,祛寒平冲。
三、动气在脐上
此病久虚损,或阳伤及气,阴伤及血,致冲脉失养、下虚则宗气无根,下寒则相火难藏,内不司守,故阳浮冲逆。
(1)若下焦虚寒,冲逆阳浮者,证见脐跳躁急,渐浮于表面,腹肌板窒少活力,溲黄难出,兼见面色渐红或油光,时或烦热、足冷,渴不甚饮,为阴虚阳越,下焦湿热相火亢动,宜用通关滋肾丸合桂枝龙牡汤滋肾坚阴,寻阳制亢。
(2)偏于虚弱浮热,阳不下潜者,以浮热自汗,下肢欠温,脐动虚大为著,宜用二加龙牡汤导阳养阴、镇摄平冲。
(3)阴精亏损、虚阳浮越者,证见脐上筑动,按之虚弦或大而不实,上及脘中或虚里,腹壁软绵,环脐无力;兼头昏耳鸣,咽间气塞,心悸自汗,脉大无力,宜用龟板、元精石、生地、玄参、首乌等滋养安下,以守阳气。
动在脐上,连及虚里而憺憺大动,虚跃不息者,此为下虚已极,摄纳无权,急宜培元固脱。
偏阳虚者用温养潜阳,偏阴虚者用咸寒滋育,分别选用参茸龙牡救逆汤;三甲复脉散、生脉散、黑锡丹、酌加紫石英、紫河车、坎炁等以填补精血,摄纳真元。
冲肝上逆
冲肝上逆,有水亏木旺及肠热冲激之分。
一、水亏木旺,冲阳上冒。
证见脐动在当脐或左旁,或上冲脘中,其势如新张弓弦,按之弦劲搏指,兼见头昏目晕,头痛耳鸣,咽间气阻,胸脘窒闷,气逆似喘,心悸不宁,舌红苔黄或薄黄,脉细弦数或浮滑数。
其治以滋水涵木为主,泄降少效,兹用生地、龟板、元精石、白芍、枸杞子、首乌、石决明、玳瑁、珍珠母、龙骨、牡蛎等。
二、 肠热蕴结,阳明气逆。
证见当脐跳动筑筑,其势充满搏指,腹肌灼热,满腹虚胀而不拒按(腑实证胀满拒按),兼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其治法不宜妄施攻下,而以苦泄取效。药用川连、川柏、知母、丹皮、牛膝、青盐等。
上二证乃“虚中见盛候”,临床不乏此种病证。可借助脐诊,以识其“下虚失纳,气逆上冲”的病机,而作一层之推理。
脐诊是中医腹诊之重要内容,临床遇有复杂的病机,病情隐晦,虚实难以决诊时,通过脐诊所得之特殊症状,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在临床辨证上重视患者体内脏气变动及人体机能反应,在治疗上注意调整肾中阴阳。
对下虚上逆,冲逆阳浮诸候的辨证施治,确有其临床实践意义。
但脐诊只是中医诊法之一,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临证要参合四诊全面权衡,综合分析,方能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