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桃源


故 乡

桃源

         月上柳梢照西楼,

          隔帘遥望朝北斗。

          梦里依稀念故土,

          魂牵梦萦满乡愁!

         故乡,是为人的根、难忘的情,是终生的牵挂、诉不尽的乡愁!

         自十六岁离开故乡,在外求学、工作、生活,至今已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从风华正茂的稚子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回首往昔,留在记忆中的故土旧事总是难以忘怀,挥之不去。

        豆会,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她地处扶风县北乡,地处扶风县北乡。向南极目远眺,可见苍茫的巍巍秦岭山脉横卧云端。富饶美丽的关中平原西府地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陶冶我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全村五百多口人,上千亩土地,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村容锦绣。

       我的 故乡,有九个自然村,为片村。九村共有一个名称~豆会。有民谣称“十白龙九豆会,寻不着了发后悔”。豆会九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绵延十几里之遥,足见村庄地域之广。听老一辈人讲:历史上此地一马平川,林草丰茂。元朝时,曾是蒙古人的跑马场和狩猎苑。元未明初,由于天災人祸、连年战争,北方田地荒芜、人烟断绝。而山西相对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明朝时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开展了“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十七次大移民。我们村的先辈们就从山西大槐树,被移民到了豆会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开始筑屋建村,从事农耕活动,最后形成了豆会九村。至今,我们村子街道两旁,还有多株枝繁叶茂的高大的槐树,以此标志我们的祖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徒来的移民。

        明朝中叶,豆会九村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在豆会冯家村唱戏立会。由富裕户出资,采购豆类为主的粮食,发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一斗,以示爱老尊老。领到粮食的老者,把豆粮带回家炒熟后,再分享给家里的孩子们,还要送给出嫁的女儿们。这样,约定俗成,便成了固定的二月二“豆会”和二月二送豆豆的民俗,村名也便以“豆会”为称了。

        我村豆会夏家,以夏姓为主,此外有任、杨诸姓。全村和睦相处,互敬互帮,邻里往来,情同一家。

        记得小时候,古老的城墙环绕着小村庄,宽阔的城壕里长满茂绿的树木,岸畔上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结满各种各样的野果。真是蝶舞蜂绕风送香,万紫千红花滿岗。小鸟在枝头欢唱,小虫在草丛中低吟……那里是我们童年的乐园和嘻戏的天堂。我们小朋友在城壕的崖畔上摘酸枣、采香椿、打枸桃、捋榆钱、扎树叶、砍柴禾、扫煨底、捉密藏、过家家、仿演出、搞游行……有些人家还在自家后院城墙根下,挖了饲养猪羊的洞窝,在自家城壕外坡上开荒种了地。我家栽种了烟叶、蔬菜等经济作物,每年还有不少丰盛的收获。

        北城壕北岸上,从西向东绵延全村的有一条柿树林带。每年夏季,高大的柿子树环绕村北,绿荫一片。碧绿的小柿子从桔黄的花中绽出小脑袋,探寻小伙伴。过不了几天,绿杏大小的小柿被微风一吹,有的就落到了地面上。我们小朋友就成群结队到树下捡落柿,一捡一大堆。带回家用温水浸泡一夜,去掉涩味,就可以吃到甜脆可口的美味水果了。一到秋天,只见柿林里,紫叶片片,红柿闪闪,象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有水柿、蒂柿、葫芦罐、软枣……我们小朋友在柿林里,用土块、树棍,打落那些熟透了的红软柿子。软甜一入口,满嘴清香。小嘴上,糊满粘粘的桔色柿汁,就象玩唱戏游戏时用红瓦片塗沫的口红。大伙开心极了!金秋收获季节,摘完柿子,全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房顶上、顶棚上、楼角里就摆满了村里分到的黄橙橙、红艳艳的柿子。想吃时,把蒂柿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就可脆甜入口。特别是放到冬季,水柿放软了,取几个和五色杂粮炒面一拌,那种美味,现在回味起来,都还流涎满腮。

        小时候,最令我们小朋友开心的是采集野菜、野果、野味、美食。

        田野里有荠菜、麦禾平、苜蓿菜、花花炮、地软……一采一提篮,美味又新鲜。

        田地里碗豆开花结果了,柔嫩的蔓上结满碧绿的豆荚,一摘一大把。嫩豆角在口里咬牙一挤,滚园的豆粒满嘴脆甜喷香,那个惬意令人三日不知它味。

         童稚无顾忌,不分拿与窃。有时嘴馋了,就爬进村里的果园,上树摘个毛桃、苹果;溜进村里的瓜园,摘个甜瓜、西瓜;摸进村里的菜园,采个黄瓜、西红柿,美餐一顿,也是常有的事。这一切,都留在童趣美好的记忆里,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更开心的事,那就是到邻村、附近集镇看戏、看电影。提个小板凳,背个小电筒,跟隨大人傍晚出发,深夜返家。几十里夜路,乐此不疲,兴趣盎然。那时,故乡的月亮是那么大、那么圆。星星是那么明、那么亮。神秘的夜空,繁星满天。至今,在繁华的闹市,再也见不到那么漂亮的夜空,那么明亮的星星了。附近的十里八村,法门、召公、天度、南阳、马庙……等村镇,都跑了个遍。空城计、回荆洲、周仁回府……等古典戏,两颗铃、李双双、电杆河边……等现代戏,鸡毛信、天仙配、追鱼记……等电影,都给少时的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使我对人生寄寓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和愿望。

        还有既艰辛又欢乐的事,就是和大人一起进乔山砍柴、打杏、抽葛条、摘酸枣……鸡叫出发,披星戴月;劳碌整天,风餐露宿;深夜返家,满载而归。付出的是血汗,获得的是满车的柴薪,满篮的甜杏,满捆的葛条,满袋的酸枣……丰收的果实,劳作的欢乐,令人终生难忘。

        村东有一池碧水,是全村街道、院落常年雨水汇积而成的涝池。池塘周围遍植杨、柳、槐、椿等树木,池畔各种花草遍地。每当柳丝依依、鲜花盛开的季节,池塘就成了欢乐的天地。妇女们在柳荫下叮珰作响、槌洗衣裳,村里饲养员在池边放饮牲口,青蛙在水中呱呱鸣唱,蝴蝶在花草间翩翩起舞。我们小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池水中游泳,打闹喜嬉。

          有一年冬季,池塘结了一层薄冰。我们一群小孩子,用树枝在冰下淤泥中扒出了一枚生了锈的手榴弹,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何事留下的。出于小孩子的好奇,就围在一起用小刀挖着手榴弹,要看个究竞。挖着挖着,就看到冒起了一缕青烟。吓得大伙儿撒腿就跑,跑了好远才停下来。过了好长时间,烟就熄灭了。后来,周围的大人把冒完烟的手榴弹捡起,埋在村外很远的一个深壕里。池塘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危险的爆炸物?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我村村南有一处绿树环绕,迎春花遍地的坟莹,那是我们老夏家的祖坟。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全村人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族里老人出面组织家家户户出资出粮,购置香蜡纸表、时令水果、牲祭献品。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整村出动,食盘果盒,背蒌提篮,全是油炸麻花、面花礼馍……各种祭品,汇集于坟莹那两棵高大的枳树下,向列祖列宗跪拜悼念,敬献供品……由高寿老人讲述夏氏渊源:在虞舜时代,夏部落首领鲧治理洪水,采用堵法而失败。其子禹继承父业,采用疏导法治水患,历时十三载取得成功。后受舜遗命,继位为王。禹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自此便开始有了夏姓。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族称华夏,皆和夏氏有莫大渊源。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充满了对华夏民族的自豪、敬仰之情!

         今天,不少人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数典忘祖,一副十足的奴才相。为此,我们更应宣扬民族文化、不忘根夲,不忘祖宗。要继承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样才能上对得起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下不误导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村东头田野里,有一高大的土台,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据老人讲:那是古代留下的遗迹~魁香楼。不知经历了多少代的风雨?也不知作何用途?令人神密莫解。我们常在台下玩耍,抬头望着台崖上长滿的小树、野草、野花,作了多少奇幻的遐想……也试图爬上高台,但无路而返。后来农业大跃进时期,连同村子周围的城墙一起被挖掉,作为土肥施了庄稼地。从此这些遗迹仅残存在全村人的记忆中,留下了几多遗撼。

       我村地势低洼,常遭山洪袭击。记得有年夏末,乔山发洪水,洪流直冲到村子西门口。全村人用木板、巨石封闭了城门洞,并在城壕上铺设了木板,准备向外逃荒。好在几天后,洪水向南流去,全村人逃过了一劫。是村里城墙保住了全村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后来,北乡人在洪水道上修了十多道土坝,挡住了山洪的肆虐,人们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我村处在关中平原西部,土地肥沃,良田千亩。此外,在北部乔山山脉深处,还有一处美丽富饶的山庄~罗家嘴。有几十亩山地,每年夏秋收获两季,有小麦、玉米、荞麦、小米……等庄稼。

         这处山庄,是我父亲在解放前开垦的。那时候,家里很穷。全家人的生活,要靠父亲给人家扛长工、打短工渡日。为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父亲发誓要用血汗拼出一个家业来。他带领全家进了乔山,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梁上,硬是用一把镢头开垦出了十多亩良田。经过全家人几年的辛勤劳作,终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解放后,一家人下了山,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父亲一直担任互助组长、初级社长、高级社长。

农村公社化后,我家把山庄交给了生产队集体耕种。父亲继续担任生产队长、大队长、贫协主席等农村基层干部。他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干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为人忠厚正直,勤劳节俭、公而忘私,公正亷洁,带领全村人勤劳致富一辈子,人们敬他尊他,称他为“老队长”。父亲寿终安葬时,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赶来为他送葬。

         我村西一里多地的豆会冯家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校~豆会中学,那是我可爱的母校。我六岁入村冬学,七岁进豆会小学,一九六二年,在离村五里地的马庙小学毕业后,就被豆会中学录取。在校刻苦治学三年,于一九六五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府名校、陕西省重点高中~宝鸡市长寿中学,才离开了母校~豆会中学。

       豆会中学,历史悠久,为陕西省百年名校之一。明清时期为豆会冯家私塾。一九三九年,豆会冯家村开明绅士,原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革命军副军长冯华堂先生,变卖家产,从西安运回一胶轮马车银元,购置校田四百余亩,在原初小学堂基础上创办了扶风北乡第一所高小学堂~豆会亲民高级小学。一九四二年,又扩建成豆会亲民农业职业初中。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佑任先生为其亲笔书写校牌。解放后,该校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学变成初中,后又发展为豆会高中。九十年代初,整体搬迁至法门镇,更名为法门中学。

         豆会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国家、省市级党政领导、各届名人牟玲生、白清桢、李登霄、牟新生、李登武、陈继荣、齐军治、杨治平、苏常信……扶风著名高中校长王文育、张周生、葛峰科、高怀信、史新虎、强国栋……等均为该校毕业生。

        小时候,常常跟隨大人去故乡豆会周边的城镇赶集上会。在那里,有摩肩按踵的人流,有热闹非凡的集市,有垂涎欲滴的街边美食,有淋琅满目的瓜果飘香……接触社会,探究人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儿时乐土,唯此不疲。最常去的有东南五里地的召公,周朝召公归居植菊处,又名菊村;西南有十五里地的法门,常聆听美阳宝塔清脆的塔铃声;北有六里地的周天子升天处的天度……。

         我村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小时候,每当夕阳西下、栖鸟归巢之时,村里就传来悦耳动听的器乐声,那是拴科他爸在演奏板胡。改革开放后,受老父亲培养薰淘,拴科还组建了文艺演出队,每逢红白喜事,在十里八乡演出不断。在这丝竹管弦故里,我从小就受到音乐启蒙,为以后人生的音乐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后来,村里有了锣鼓队。每当节日喜庆之时,村里就锣鼓喧天,全村就沉浸在美妙的鼓乐氛围中。六七十年代,生产大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在北乡一带很有名气。经常参加县上、公社文艺汇演,多次获得大奖。还多次前往眉县、歧山等外县进行惠民演出。文艺队里,我们夏家村就有乐队演奏员、演员多达十多名。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让我回味,让我心动。     啊!故乡,难忘的故土。扯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怀乡情、思乡愁哟!

         庚子春于长安梨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桃源,原名夏晓。生于一九四九年元月,西安市未央区梨园路君悦华府小区人。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音乐、语文、历史退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退休前任中学教导主任,退休后从事群众文艺演出和文学写作活动

【《泾渭文苑》礼赞 】/ 桃源

【夕阳俏(组诗) 】 / 桃源

【抗疫组诗(组诗)】/ 桃源

主一位编 :张主彦

编一位委 :孙主辉     万    毅

编委一位 :王宏民     夏    天

编委一位 :槐自强     巨    石

编委一位 :旭     韩    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薛光炜     蒲家富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0)

相关推荐

  • 贵州从江: 友团村开展活动庆新春

    炮竹声声辞旧岁,笑语阵阵迎新春.在2019年农历大年初一来临之际,贵州省从江县贯洞镇友团村为了喜迎新春的到来,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都忙着早起,吃上了新年第一餐早饭,穿上节日的盛装集聚村中的鼓楼坪 ...

  • 童稚之回忆:那个时候的乡邻

    我们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在无畏山的北麓,虽然夏天树多叶密,山清水秀,清凉无比,但冬季从北边和东面望去,不是大雪覆盖就是阳光稀少,紧贴在山阴脚下,给人以阴冷少阳的心理感受.小时,老想,若能调转方向,把南变 ...

  • 华西村“最美书记”吴仁宝葬礼,带领全村致富,上万群众含泪送别

    2013年3月18日,一位老村长去世了.吊唁会所在之村的村口停满了百万级别的豪车,这些不是这位村长的显贵亲友,而是在他的带领下腾飞致富的普通村民们. 有人携着全家老少排队五个小时就为看老书记最后一眼. ...

  • 80户人家卖出全网40%核桃,这个村凭什么从100万到4.7亿

    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作者:吴鹤鸣 编辑:范婷婷 来源:卖家(ID:maijiakan) 各位亲,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推送文章,而是根据权重推送.  如果 ...

  • 老家情怀│井的命运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9岁那年,父亲因"包庇走资派"的罪名,我们全家从城市被遣送回祖籍--鲁北一个叫杨家坡的小村庄.那时,正是农村"战天斗地"&qu ...

  • 余进库┇好 人 之 殇

    好 人 之 殇 四川绵阳  余进库 宝成绝对是个好人,却也应验了"好人不长命"这个俗语,正值壮年便匆匆而去,想起来就让人唏嘘不已. 宝成哥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村长,那时,我刚刚开始记 ...

  • 邱汉章║《桃源瓷乡有咏》外四首(诗)

    七律-桃源瓷乡有咏 桃源长寿镇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风物洵美,陶瓷生产久负盛名,青花瓷.钧瓷.青瓷等新产品声名远扬.有诗为证,诗曰: 寿域桃源山如妆, 一溪流水润瓷乡. 煦蒸碧彩声名远, 绚缦青花翰 ...

  • 极挑出宝藏,吾乡即桃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在玉汝于成的精神财富之外,大好河山还有更多宝藏有待挖掘.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之战后,如何拓宽和创新公益 ...

  • 南京雪乡——世凹桃源

    世凹桃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社区世凹村,地处牛首山风景区西南麓,有"中国最美村镇"之称.它以独特的亲山近水优势,粉墙黛瓦,打造融自然山.水.林.居为一体的江南田园风光.一场 ...

  • 林作尧‖客家桃源,梅州佳果枇杷之乡桃源村

    客家桃源,梅州佳果枇杷之乡桃源村 文/客都林作尧 桃源村是梅江区城北镇群益村的自然村,从环市路口沿206国道往平远.江西方向约12公里,国道右侧可见桃源村门楼:门楼四柱两檐结构,琉璃作瓦,瓷砖贴护,门 ...

  • 踏浪无痕 | ​待我归乡闲赋日,桃源座次论功封

    出品:桃花源间文学社 「作者简介」 踏浪无痕,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喜爱旅行,热爱生活,勇于挑战,对文字初心不改,工作之余时有涂鸦练笔,倡导真性情文字,愿用真心真情抒发人生感悟.曾任听风文学论坛版主,站长 ...

  • 桃源拾韵//鹤乡初夏一组----下部

    木樨 木樨,宋玉秋.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在报刊发表诗词一百多首. 1 <题图> 云生樵径锁天门, 万壑松涛洗岁痕. 梦入华胥休汉鼎, ...

  • 桃源拾韵//鹤乡初夏一组---上部

    木樨,宋玉秋.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在报刊发表诗词一百多首. 1 <鸳鸯沟> 风静云闲绿意深,渔歌杳杳洗尘襟. 平湖暮色天涵水,苇海潮 ...

  • 腐竹,客乡的美味【客都原创】

    腐竹,客乡的美味 文/半佛闲人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 也是最会吃.最懂得吃的民族.他们在劳动中创造财富,也在生活中创造美食和快乐,就连对食物的名字总是富于美好的寓意和期盼,在中国有一种十分受欢 ...

  • 北宋最吊诡的一桩案件,本是乡村小案,却一路闹到皇宫,你怎么断

    这世上,有很多案件,总会引来人们侃侃而谈,大多数这样的情况,都是一些疑难大案,难以攻破,而下面发生于北宋年间的一桩案件就不一样了,它原本只是乡村小案,结果却一路闹到朝廷高层,耗时一年多才结案,一起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