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弘历和奕詝

曹叡、弘历和奕詝

 
曹叡,即魏明帝,魏文帝曹丕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孙也;弘历,即清高宗,清世宗胤禛之子,清圣祖玄烨之孙,也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奕詝,即清文宗,清仁宗颙琰之子,清高宗弘历之孙,也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之夫——咸丰皇帝。怎么就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了呢?我就想通过他们打猎的故事,来谈一谈学历史和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曹叡的生母就是著名的甄宓,即他叔叔曹植所著千古名篇《洛神赋》的女主角。因甄宓于生活中颇多怨言,曹丕一气之下赐死了甄宓,又厌屋及乌,就想立他的另一个儿子曹礼为太子。正犹豫不决间,发生了一件事,促使他还是立了曹叡为储君。据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一次随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之后,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谏言道:“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曹丕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暗感曹叡仁厚,注重孝道,而确定了立曹叡为太子的心意。最终在曹丕病逝之际,确立曹叡为继承人,是为明帝。
无独有偶,时间的指针转眼翻到了一千六百年多后的南苑猎场。当时的清朝道光皇帝正带着皇子们一起秋狩,此时对皇位最有竞争力的就是柔弱又跛脚的皇四子奕詝和文武双全、天资颖异的皇六子奕訢在这次秋狩中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皇六子奕訢弓马娴熟,大有所获,为诸皇子中第一。而皇四子奕詝则是一无所获。当道光皇帝责问时,奕詝答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他的回答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使后者下定了立他为储君的决心。这一看似历史巧合的背后是什么呢?据《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全都是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出的主意,他知道自己的学生论弓马是万不敌奕訢的,就仿曹叡旧事,兵行险着,发挥比较优势,最终亦和曹叡一样成功登上大位。
这就是学历史的好处,哪怕是野史,但也有所凭借,供人多一个思考的角度,让人绝处逢生。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深刻学习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学会用矛盾论分析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百战不殆。为何如此说,试看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一个经典桥段。
深为立储之事烦恼的康熙皇帝决定带上众皇子皇孙到热河狩猎散心。几位蒙古王公献上一柄价值连城的如意,让康熙转交给太子胤礽。而康熙皇帝决定把这把玉如意赏赐给捕获猎物最多的皇子,其中寓意不言之明。各位皇子奋勇争先,捕杀猎物无数,尤以十三阿哥胤祥为多,共射杀18只野物。而素以贤德著称的八阿哥胤禩也玩了一处高招,他活捉了11只野物,这种熟悉的味道,背后的用意同样非常明显。在场的王公大臣自然是心领神会,纷纷表示八阿哥所捕获的猎物都是活的,体现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更彰显了八阿哥自己的仁慈博爱,建议康熙皇帝应该把玉如意赏赐给八阿哥。在场的皇子们无不恨得牙痒痒,只能痛恨自己书读得没有八阿哥多,心思没有八阿哥细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弘历站了出来,驳斥王公说:“秋天本身就是肃杀的季节,我们满人以骑射得天下,射杀猎物本就是上苍教给我们的立身之本。况且天生万物,本就是给人取用的,射杀猎物本是理所因当。现虽已取得天下,但皇爷爷带我们狩猎,就是让我们不要忘本。正因为皇爷爷不忘本,所以才能平三藩、收台湾、击败葛尔丹,威震寰宇,真正是我大清第一巴图鲁。”然后弘历又把康熙皇帝一生猎杀的野物清单如数背出,面对如此有理有据有节的奉承之词,康熙皇帝自然是十分受用,众皇子和众王公大臣也是无话可说。这柄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玉如意也被康熙赏给了弘历。
这个桥段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想必是编剧有意为之,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弘历能够因时因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学历史,而是对历史进行批判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博得龙心大悦。纵览三个故事,证明了一句话:人生在世,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也不行,最好懂点哲学,懂点矛盾论,因地制宜运用,那就更好了。

欢迎扫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