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乐道·《道德经》智慧故事|唯有心态平和,方能生活快乐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意: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淮南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田骈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哲学家,是著名稷下学者。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派的思想,“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在政治上提出了“以道变法”、“因道全法””等主张,对尔后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一次,田骈用道来游说齐宣王。齐宣王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这个实实在在的国家,你所说的虚无缥缈的道难以免除国家患难,我更想听听治理国政的建议。”田骈回答说:我所说的道看上去确实和政治无关,却可以用它来处理政治问题。就好像树林中没有现成的木材,却可以用它来制造木材。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比不上道!希望大王能认真听我讲道,自然会从中吸取有利于齐国国政的道理。虽然道不能直接免除祸患,然而它却可以陶冶天地万物而发生变化。无政而可以得政。请齐王您以“无为”为原则治理齐国。若如此,不仅能治好齐国, 且能统一中国治好天下。
这里田骈所提及的“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物体”,确实有点“玄之又玄”,如此玄妙的东西既看不见,也听不着、摸不到,难怪齐宣王不想听田骈讲道,而只想听实实在在、具体的治理国家的办法。但是田骈用自然界的现象说明,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它可以让万物发生变化。掌握了道这个天地万物运行的最普遍的规律,再把它应用于治理国家国这样的具体事件上,还有什么不能做好的呢?这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通晓和秉持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并使之不断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现实活动之中。《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无为”思想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和借鉴。
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全面进步,使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很容沉溺于物欲而忽略了精神修养,从而出现心理上的空虚、偏激与失常。现代心理学讲,一个人的心理如果长久地空虚、偏激和失常,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若不及时纠正或引导不当,就不仅会对个体生命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可能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人的属性就是贪欲,怎么办?这时候,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想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幸福就应该从本质上入手,让人们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主动追求“无为”的人生境界与淡然的处世态度,唯有如此,方能战胜人为物役的心理状态,减少私心私欲,正确看待名利,享受自己内心固有的宁静与幸福。这不是说简单地不争吵、不索取,而是给我们一种平和的心态,让我们可以不仅仅集中精力做事,还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不论身处在多么嘈杂的社会,都能够保持本性,能够跳出眼前的个人之得失荣辱,不去做无谓之争执,而真正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走向人生幸福的之路。

《中华诗文学习》主编、北京海淀区社区教育咨询顾问相京先生解读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林岭 金盒读习社 观妙韩磊 - 道德经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mi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 ...

  • 《道德经》:道的表现视听用

    第六十七课 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德经> 第十四章 -1-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四章

    大家好,又到了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第十四章.下面我们一起把原文读一下.这个版本仍然有一些和通用版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我把原文已经发在上面,请大家按这个原文诵读: 视之而不见,名之 ...

  • 乐道·《道德经》智慧故事|唯有心态平和,方能生活快乐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 ...

  • 乐道·《道德经》智慧故事|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诚信””

    第十七章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

  • 乐道·《道德经》智慧故事|获得宁静的力量,回归生命的原点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 ...

  • 乐道·《道德经》智慧故事|只有内心充盈,才能福至心灵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 ...

  • 教马说话 | 智慧故事

    从前有个哲学家被国王判处了绞刑,于是哲学家对国王说:"您判得对,但是我请求这绞刑能够缓期两年执行." 国王问他为什么,哲学家淡然回答说:"因为我有一项本事,能在两年时间里 ...

  • 要让别人觉得占了便宜 | 智慧故事

    有一个新开的自助餐厅效益很不好,原因是因为很多顾客严重浪费食物,每次都剩下很多吃不完的食材.对此,餐厅老板制定了新的规定:凡是浪费食物者罚款十元!结果这个规定一出,餐厅生意反而比之前还差! 后来经过有 ...

  • 8个教育智慧故事,值得班主任收藏!令人醍醐灌顶!

    小故事,时常蕴含着巨大的教学智慧.老师们,在"教育"这件事上,不妨看看这8个小故事,说不定你的疑惑在这里能够得到解答. 1 放大学生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 ...

  • 人生最稳定的幸福,是心态平和,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是学会知足

    人生最稳定的幸福,是心态平和,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是学会知足

  • 退休金少的日子怎样过才舒畅?56岁的阿姨:身体好,心态平和就好

     2021-05-16  08:32:08 导语: 人往往就是这样,在工作的时候,期待能够早日退休,享受退休后的自在日子:可真正退休后,又感觉退休金实在是太少了,不如上班时挣得多. 其实,人到了退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