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反叛

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反叛

——评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

《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筹建儒学研究院展开,借鉴《论语》等儒学经典的叙述方式,以儒学家应物兄参与筹建济大太和研究院的经历为主,不断穿插相关其他人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繁复庞杂的人物关系,描摹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肖像,讲述了中国大学和知识界的人物百态,并深刻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的迷茫和反叛状态。小说中,传统儒学以娱乐形式进入社会,同时儒学的复兴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失去了本真,而学院内外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商业化的环境下也趋于势利,时代的价值体系走向了混沌,社会表面看似繁荣进步,实则乱象横生。

虽然小说在写作文体、人物设置等形式上表现出对《论语》等儒学经典的学习和效仿,但是李洱也通过小说形式的创新表现了复杂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塑造了各色知识分子的形象,进一步突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内核上对儒家理想的反叛。

1.1

现实的嘲讽

小说中,应物兄作为古典文献学教授乔木的得意弟子,以儒学研究进入人们视野,应该深谙《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内涵,但是其著作《〈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到印刷成册时却改名为《孔子是条“丧家狗”》,书名的变化实质上也是对应物兄之于孔子儒学的态度的反映。在东施效颦似的学术交流会上,看似颇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般的情景,实则讨论的是一个洋妞儿胡扯生编的《黔驴》,由驴与老虎的打斗来看儒家哲学的存在及意义,用文中的话来形容这次讨论最合适不过,即“格式虽然对了,但内容却是一派胡言……知识性错误随处可见”,并且仅仅因为论文的主人是程济世的儿媳妇珍妮就如此探讨,更让人对应物兄作为知识分子的立场产生怀疑;应物兄为了奉承恩师乔木而屈身娶其女儿也可以理解,尽管说夫妻俩的感情基础并不扎实,但是面对妻子的出轨,应物兄站在窗外听着妻子与其他男人做爱喘息,竟然以“女人长期不做爱对子宫不好,对卵巢不好,对乳腺不好”来安慰自己,甚至想去感谢第三者。我们可以从儒者应物兄身上看到很多李洱笔下知识分子的影子,就像《午后的诗学》中随口溜出来一句话就是诗学的费边,口若悬河终究还是不能掩盖面对日常生活的无力,而应物兄所坚守的儒学同样并不能给现代化观念影响下的妻子和家庭以满足,这实际上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脱离生活、精神反叛的潜在嘲讽。

小说中,程济世被誉为海外儒学大师,从其名字也可以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情怀,济世即为天下人而奔波努力之意。同时济世出生于济州最终也要回到济州,这样的安排显然也是更加契合儒家的价值理念。尽管程济世儒学修养深厚,深得国内外儒学爱好者敬重,但是早期却与跟他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学生以交流为由在酒店开了房,还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样的行为显然与儒学厚重仁爱的观念不符;而其儿子在国内找小三等疯狂大胆的性行为也极大地与其父程济世信奉的儒学伦理相背离,形成了潜在的冲突与对立;甚至到最后程济世的孙子生下来竟然都是怪胎,儒学大师程先生也为此乱了阵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也是李洱刻意在表达对儒学复兴的质疑,是作家本人情感取向的暗示呢?关于儒学研究院,程济世建议太和研究院应建立在仁德路上,并且提到过多次帽儿胡同里的仁德丸子,而这仁德路也就是他家的所在地。对于济州仁德路的寻找成为了众人的任务,苦苦寻觅而不见其踪,直到小说最后无意间“仁德路”才出现,仁德丸子也如愿被找到。那么这仁德牌的“仁德路”“仁德丸子”,是否象征着《论语》所倡导的“仁德”的理念呢?如果成立的话,那么众人对仁德路的寻找,也是暗示着当代知识分子追寻现代性人格的努力,也即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人仁德精神的缺失的一种书写。

1.2

知识分子的虚假

《应物兄》这一书名取自“虚己应物,恕而后行”(《晋书·外戚传·王濛》),也可以说取自“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面对现实、顺应事物变化。小说中海外儒学大师程济世要落叶归根,济州大学尊重程济世的意见,启动了建设儒学太和研究院的项目,马不停蹄地开始各项筹备建设工作。应物兄作为项目的核心人物之一,上下应酬奔波,按说自然应该对儒学研究院的进展了然于胸,其实不然,他逐渐意识到“太和”涉及的不仅仅是太和研究院,还有几个商人在政策支持下组建的太和投资集团,并且建造儒学研究院只是他们商人投资赚钱的一小部分,而他所谓的常务副院长仅仅是个名头,甚至连人员调动都没有发言权。应物兄需要去动员同门晚辈加入研究院,与他一起工作,因为这是校长的指示;研究院未建好,然而研究机构已悄然成形,那些冠冕堂皇的学者都顺理成章在研究院获得了席位,他这个常务副院长竟然毫不知情,更不用说有权选择与某个人成为同事。一时间研究院成了香饽饽,连乔木都想要把自己女儿塞进女婿做副院长的太和,更别说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姘夫了,应物兄岂能不愤慨:“一对姊妹花,两个姘头。一堆神经病,两节朽木。一堆女博士,两堆粪土。从他们当中挑一个进太和研究院吗?这是挑朽木来雕?还是糊粪土上墙?”在这一系列的学院式操作背后,显示的是知识分子在具体实践中话语权的轻微与知识分子坚守精神立场的压力。

“‘我认为知识分子写作必须坚持批判立场。’当被问及对知识分子写作的看法时,李洱这样说。他进而强调知识分子角色定位的公共性:‘关注自己的生存群落,那他肯定不是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来说,‘我’就是‘我’,‘他’也是‘我’,这二者同等重要。’”也就是说,李洱认为作家的这种批判不能仅限于自身的狭小领域,而应该面向整个社会整体。在小说《应物兄》中,我们能够看到李洱这种对知识分子批判态度的坚持。小说展示了学院体制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对于当下社会上存在的知识分子生态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披露,这种批判涉及各类知识分子、触及诸多学术问题,进一步凸显出现代学院派知识分子精神沦陷的程度,展现知识分子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的反叛。小说中出版人季宗慈作为向大众推广传播知识的知识分子,毫不顾及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胡编乱造、任意删减书本内容和标题,只为制造商业卖点;历史学教授汪居常身为博士生导师,听说程济世要归国,费尽心力去为基建挖出来的破拨浪鼓、破铃铛正名,把这物件幻想成了程氏遗物,甚至还要去修复当作文物,其匍匐恭维的姿态严重让人怀疑他的知识分子立场;聚会时,儒学研究者吴镇强迫某一清华大学教授进入红灯区,并拍下了清华教授的“桃色视频”,以视频作为要挟而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而这位清华仁兄竟然还是业内著名学者、资深教授,这样的操作让人唏嘘不已;在儒学研究院建立的同时,各类人物纷纷登场瞄准学院职务和编制的席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院体制下知识分子的名利竞争被摆在了书面上得以呈现。小说还对体制内知识分子存在的相互吹捧、苟且勾结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将知识分子的虚假面孔展现得淋漓尽致。

1.3

小结

《应物兄》在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方面借鉴经史子集,配合李洱式诙谐有趣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在写作艺术的探索上具有了独特性,构筑了庞大的知识体量,同时小说内部的冲突也潜在地形成了张力,这使得《应物兄》成为具有高度可读性与趣味性的综合体。另一方面,小说内容深切,生动描写了复杂多面的当代人生活,尤其塑造了诸多鲜活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出了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对传统儒学文人精神的反叛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某种缺失,对当前社会知识分子的状态进行质疑和抨击,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度的反思和探索意义。有学者将《应物兄》比作当代版《围城》,有学者认为它是新时代的《儒林外史》,不管如何评论,我们的确能够透过《应物兄》看到时代的缩影,尤其在知识分子、知识生产以及学院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展现,洞察社会潜在的问题与危机,而这也正是文学之于现实的反思作用。而关于小说中出现的语言粗鄙化、性描写泛滥等问题,我们不妨将这些看作作家写作的自由展现,毕竟从深层意义来说,一部《应物兄》给文坛带来的生机和思考远比那些细枝末节重要得多。

作者:李寅瑜

来源:知网

声明:所有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仅供学习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