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浅谈(一) 2024-06-20 21:25:35 阅读第1284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5.11《光明日报》其实,越往后读,就会发现阳明心学的诸多理念,历史上很多大佬进行了实践。与其说他们是阳明心学的门徒,还不如说他们和王阳明一起,都是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化解读和实践者。只是,这千年的历史中,王阳明相对更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了改良,汇总,教化。所以,那些大佬成为各自领域的大佬。而王阳明,却是中国古典文人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代表。01如果不翻阅这本书,谈到知行合一,我会首先想到两个点。第一个,就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本,穿插了一个陶行知先生教育打架学生的案例。看完之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个故事无论真假,确实可以给诸多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借鉴。而陶行知先生原名不叫这个,后来改名叫陶知行,最后又改,叫陶行知。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位老先生对于心学很是推崇,而通过他改名的这个举动,让我对于所谓的知、行关系有了一点点不同的想法。第二个,是想到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的一行大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历史书上也学过这一章节。彼时,十年动乱结束,邓公,叶帅等一批老前辈再次走向前台。但是,百废待兴。前方的路怎么走,会走成怎么样。不知道啊,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照。所以,才提出了改革开放,还有蛇口特区试点。这些在现在看来寻常的事情,那时算是大突破。但是这个突破怎么样,不知道,也许会有悠悠之口阻拦吧。还好,“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了。中间也确实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之后的数十年乃至现在还在慢慢调整。没关系,如果第一步都没有走出来。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反省机会了。02阳明先生的弟子曾经问过一个经典的问题:年轻人都被教育要恪守孝悌之道,但是他们知道了,还是没有去做。那么这怎么解释知行合一呢?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脑中突然冒出一股凉气:因为这也是曾经困恼我许久的问题。我和朋友交流知行合一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都是门外汉,但是会装逼去聊这个话题。当时很不清楚,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不是说知道了那就去做呢?或者说,是否知道了,那就去做了就清楚了?这样就脑子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主要是对这样的逻辑关系没有捋清晰。然后看到阳明先生的回答,把我之前对于知行合一的诸多认知粉碎了!他的回答是:这个人,如果没有去做孝悌之事,那他就不能说是知道孝悌之道。什么意思呢?我把这句话话细细品读了一下,加上郦波老师的一些分析,稍有感悟。之前谈到了知行合一,并不是知道了去做,或者说知道了必须要做。而是,你只有做了,才算真正知道,而不是那些纸上谈兵!你说你知道孝悌之道,但是就不去赡养父母,这是停留在知的层面吗?不算是。因为只有你去真正做了孝顺父母的事情,你才算是真正了解,明白孝悌的含义。而阳明先生的这段解释,感觉就是扇了诸多人的耳光。清脆又响亮!03阳明先生说到,有两种人是非常讨厌的:一种是冥行妄作,一种人是好说空言,不着实躬行。这两种人,其实算是对于知、行二字的极端存在进行印证。有的人,就知道傻不拉几地做,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觉得做了就行,这就有点扯淡了。因为这很容易发生南辕北辙这样的笑话,徒费功夫没有成效。有的人呢,理论知识很强大,但是很不落地,自己也没有真正去实践过如何如何。现在的那些成功学大师,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如此。他们教的那些致富方法能不能用呢?不知道。但是他们至少教给那些“虔诚的信徒”一种办法:如我这样,去赚那些想挣钱的人的钱。至于能不能体会,就看天意了。而阳明先生指出的这两类人,曾国藩也专门提出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傲就是第一类人,惰就是第二类人。所以,这“半个完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某种简化步骤:躬身入局。你想知道什么,你想做到什么,那就要去尝试。尝试之后,再行对照。总是站在岸边,看着别人游泳,进行各类点评,终是不完整的。自己何不下水试试?只要不是突然猛地一下跳进深水区,尸骨无存。多喝几口水,你也许就更能体会游泳的妙趣所在。04知行合一绝不是分开用,这也是容易出现的错误。如果根据目前我所看到的,所了解的,知行合一的首先改变的,其实就是人的习性。王阳明小时候读书曾经吹过这样的牛逼:圣人可学矣。很显然,他做到了。知行合一的高境界,就是能够从意识形态上和实践上彻底改变一个人。只是,首要一点就是习性的改变。用现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能够进行习惯和简单认知的改变。习惯的改变,继而才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性格,最后造就不同的命运。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和题型方法,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不一定清楚,但是有相对好的方法,那就是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而不是光看着老师在哔哔。也不是仅仅让学生看题目,讲一些方法就完了。他们去实践,才能真正明白题型方法到底如何使用,中间又有哪些问题。以此,才算是对题型的掌握相对完善。而对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是如此。貌似这道题知道考察什么知识点,也明白如何去做,然后呢?不动手了?如果这样去做,其实这类题你不一定懂了,讲解的时候也容易出现问题。老师先去完整地做,去经历一遍,再去教导学生,也许才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吧。【结语】知行合一中包含的多重境界。蕴意,还在慢慢品味。是否为阳明先生原来最初之心思,犹未可知。不过,这细细的探究中,能够逐渐去感受“心即理”,“心无外物”,也算是最好的收获吧! 赞 (0) 相关推荐 他放弃大学教授,38岁成通缉要犯,55岁改变了100万个乡村…… 英语口语·吉米老师说 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影响的何止一代人! 人物·教育救国 本文由英语口语(ID:kouyu8)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授权. 100多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 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 从徐爱的《传习录序》,看一名“真爱粉”应具备的修养 徐爱这个名字听起来偏女性化,但是其实是一个英姿过人的伙子,他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人,出生于1487年,于1517年去世,享年31岁,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时年二十一岁],还娶 ... 陶行知的知与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践行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结晶."行知"来源于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是陶行 ... 陶行知先生提出三大病是什么 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国的幼儿教育犯了 三大病 ,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 ... 老师,学生最需要您的温柔 与一位事业有成的友人聊天,他毕业国内某知名大学,但其求学经历却一波三折,让我这位教育工作者感慨唏嘘.如果不是有幸遇到后来的两位老师,他可能根本迈不进大学生的门槛,更别说目前的小有成就了. 友人幼时家贫 ... “知行合一”到底该作何解?——看心学的务实精神 心学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心即理"理论的升级版)与"知行合一"上,前者主要是在思想层面上,后者是在实践层面上,堪称心学的两大支柱 ... 知行合一浅谈(二) 阅读第1285天 这本书已经粗略翻读一遍,但是对于其义总感觉是"爱在心中口难开".想必这也是还未达到"知行合一"吧. 如果阳明先生的思想,让我再回顾一下,可 ... 知行合一浅谈(三) 阅读第1286天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遗言 本来想着能够将这本书中的内容再细细品味.可惜,以我目前的功力,只能望洋兴叹. 一个雨天,坐在窗边,不知不觉把整本书看完了. 当看到先生说 ... 浅谈《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 周五凌晨,朋友推了一篇王阳明心学的文章给我, 今天我就从白天一直研究到现在, 我对心学的最初印象, 是高中,当时爱看小说,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知道了王阳明 于是去翻阅他的<传 ... 浅谈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建设数字乡村的道路,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到使用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模式,乡村的风貌和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乡村治理模式到底发生了 ... 汽车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浅谈汽车开发流程 许良 汽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你知道汽车是怎么开发出来的吗?你的脑海中很可能浮现出来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非常有艺术气息的设计师,在草图上帅气的描绘着看起来非常犀利的线条.对,但不全对.对于汽车工程师的我而 ... 浅谈办公室装修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未来办公室装修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这是这个行业未来前景的重要话题.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所有的事物都会以最新颖的方式出发.科技的发展也让每个行业都转遍了方向,同时对行业的要求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 颧骨浅谈 骨过高 颧骨过于发达的人,单从脸部看上去就给人以高傲的感觉.而他们也得确有这种个性,常固执已见,虚张声势或显得自负是他们的特色.在工作上,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忠告,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一点不利于 ... 浅谈地龙在治疗咳喘中的运用 浅谈地龙在治疗咳喘中的运用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多年来,在运用地龙治疗痰湿壅肺型.肺络瘀阻型.心肺两虚型.肾不纳气型的咳喘上有了一些心得,现介绍如下. 咳喘是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 ... [鉴史释疑]曹操是英雄还是汉贼 浅谈曹操的英雄之处 时间:2021-04-16 08:30:03 来源:本站(吾爱诗经网)整理 作者:魁哥说历史 在不同人眼里,曹操的形象和品格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曹操是汉贼,但也有人说曹操是英雄,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