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教授治疗吐酸经验
杨某,男,58岁,干部,2006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泛吐酸水8个月余,加重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于去年8月初出现泛酸、脘痞、纳差,遂于医院行胃镜检查示:1、轻度反流性食管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3、十二指肠炎。来李老处求诊,经服李老中药治疗,症状稍减而停药。半个月前因与家人生气致症状加重,胸脘部有烧灼感,咽中如物堵塞,吞咽时觉不顺畅,又做胃镜示:1、慢性食管炎;2、胆汁反流性胃炎。于他处求诊,服西药效不佳(具体药物不详)。现症见:泛酸,胸脘胀闷,时有胁痛,有烧灼感,咽中如窒,吞咽不顺,纳差,嗳气臭酸;喜唾涎沫,便溏,小便可,眠可;舌质淡、苔稍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吐酸(脾虚肝郁胃滞证)
西医诊断:1、慢性食管炎;2、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温中散寒,疏肝和胃。
方药:香砂温中汤加减。
土炒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砂仁6g,厚朴10g,西茴10g,乌药10g,桂枝5g,白芍10g,枳壳10g,木香6g,郁金10g,甘草3g,白蔻仁10g,吴茱萸5g,黄连5g,煅瓦楞子15g,刘寄奴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医嘱:畅情志,戒躁怒,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二诊:2006年4月28日。泛酸、胃部灼热、胸脘部烧灼感、胃脘胀满均减轻,唯咽中如窒如前,时有胁痛,大便较前改善,余症亦好转;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细。由于气郁痰阻趋于热化,故于上方减煅瓦楞子和刘寄奴适量,加桔梗10g,山豆根10g,以清热利咽。继服14剂。
三诊:2006年5月12日。服药后胃胀消失,泛酸、胃部灼热较前明显减轻,仍有胁痛,大便仍不成形,每日1~2次。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患者病久,土壅木郁,虽经健脾,但气机尚未调达,故仍感胁痛、湿邪内盛,故大便溏、吐涎沫,治当谨守病机,温中散寒,疏肝和胃以制酸。上方去白蔻仁,加知母10g,青皮10g。14剂,水煎服。
四诊:2006年5月26日。偶胃部灼热、泛酸,胸脘部烧灼感减轻,偶胁痛,纳增,大便稍成形,每日1次。舌淡红,舌苔薄白日,脉弦细。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说明辨证准确,治疗得法,故遵原治疗方案不变守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五诊:2006年6月10日。常于晚间感胸脘音烧灼,偶睡前胃部灼热,泛酸、嗳气、胁痛基本消失,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纳可,眠可。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症状基本消失,继守原治疗方案。守方继服14剂。
随访3个月,泛酸、胃部灼热消失,无胸脘部烧灼感,胁痛消失,纳可,二便调。
【按语】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食寒凉致中焦受损,脾胃虚寒,寒则阳气不舒,气机郁滞化热,热则酸矣,复因情志不舒,肝郁克犯中土,致症状加重,见泛酸、胃部灼热、胸脘部烧灼感;脾虚失运,痰饮内停,胃气不降,故脘闷不食,嗳气臭酸,喜吐涎沫;肝郁乘脾,脾运失健,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故自觉咽中如室,吞咽不顺,其舌、脉亦均为脾胃虚寒、肝气犯胃之象。治疗用温中散寒,疏肝和胃制酸之法。药以白术、茯苓、砂仁、白蔻仁温中散寒,化湿醒脾;陈皮、旱半夏燥湿和胃;香附、白芍、西茴、乌药、厚朴、木香、枳壳疏肝行气;吴茱萸、黄连、煅瓦楞子和胃制酸;刘寄奴化瘀通络(性味苦、温,归心、脾经,苦泄温通,善于行散,破血通经,散瘀止痛;气味芳香而又有醒脾开胃,消食化积之功,可以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痛的患者,同时也可以配合消食导滞的药物一同使用。);甘草调和诸药。李老诊治吐酸,首辨寒热。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胃失和降所致,伴见心烦、口干苦等症;因于寒者,多土壅木郁,伴见脘闷、便溏等症。吐酸一症,虽分寒热两端,但以肝气犯胃为基本病机,治疗总以治肝为本。本病症属脾虚肝郁胃滞,可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加用疏理肝气之品,使顽疾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