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仰望司马光】
仰望司马光
◎武斌
【作者简介】:武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散文集《成都拾遗》。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
太阳暖暖地照着,暂时消融了故乡的寒冷。在友人陪痛下,我瞻仰了司马光祠,站在司马光广场上仰望故乡土地上的一代先哲。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故乡就是我站的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流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和永济,司马光看来与涑水有着不解之缘,称涑水先生。我小时读书时经常经过涑水河,只是由于河道内没有水,就没有问起它的名字,就在刚才我也在经过司马光故里夏县的涑水河段,只是依然没有看到水的踪迹,可能在北宋时涑水河一直流淌着水,所以就让司马光记住了这条河。
我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完司马光的祠堂。正中就是司马光祠堂,可见他在家族中的位置。祠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规制,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俗称“杏花碑”)。后为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殿内祭祀温公四代先祖塑像。
在祠堂的左侧是司马光的茔地,司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归葬于此。进入墓区,只见古冢累累,大小不一。有的大似山包,有的小如土堆,沿着杂草丛生的小径前行,经过石羊石虎横卧的墓道,就来到了司马光墓前。在一座突兀的土丘前,上面刻着“司马光墓”的字样。我虔诚地拜了拜,向这位先哲表达最高的敬意。另外,还有他的父亲司马池和儿子司马康的墓,另外就是几个小墓应该是司马光先祖的墓。祠堂的右边有涑水书院和佛教庙宇,涑水书院这是我比较关注的地方,现在应该是司马光的陈列馆,听说还有司马光手迹,但我并没有看到,只看到各种版本的《资政通鉴》。瞻仰完司马光祠,给我最深是司马光在做人、修史,为官上取得巨大成功,并给我们诸多有益启示。
其实,我最早听说司马光还是小时候教科书中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广场右边那尊雕塑的故事。故事应该发生在现在的河南光山县,父亲司马池当时在这里任职,司马光跟随父亲生活在这里,他的名字“光”说明他出生在这里,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这说明司马光好学,也说明他小时就相当聪明,再一方面说明他正确的做人观念。我大致了解了司马光的一生,我认为最应该学习他的是做人。从公元1019年出生到1038年会试高中进士甲科,入仕做官我们就记住了“司马光砸缸”的事,以后他尽心对待赏识他的庞籍的家人。我们还从一个侧面知道他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的恩恩怨怨,但总的来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公元1086年9月,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苏轼为他书写了神道碑。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罢市凭吊,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说明他做人的成功。
司马光另一方面的巨大成就就是修史。正如广场上右侧一组铜像,司马光正襟危坐、奋笔疾书《资治通鉴》。司马光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继同宗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宗师,人称史学“二司马”,真是“史气千秋业,温公万世宗”。司马光经过艰苦的治史实践,为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和新经验,大大促进了史学的繁荣,为后世史家和学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司马光通过《资政通鉴》奠定了他成为一个史学家的地位,也奠定了他成为一个文学家的地位。说司马光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初中学的课文《李塑夜入蔡州》就是节选自《资政通鉴》,描写季节和战事,用词非常得体,读来给人畅快淋漓之感。所以司马光修史同样取得了成功,为我们留下彪炳千古的一部史书。非但如此,司马光还留有《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传世。前者是专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殷殷训导,而后者则是反映家庭道德关系的伦理学著作,旁征博引,苦心孤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影响。
最后就是司马光的为官,也取得了成功。司马光从公元1038年入仕,到1086年去世,为官38年,从一个判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经历了四个皇帝。其间有升迁,也有贬谪。但他始终刚正不阿、秉书直言、为民请命。就说说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其实他还是支持王安石的新政,只是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而司马光主张节流。所以在王安石变法的初期,司马光并没有公开反对,就是有人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只是到了后来,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后,司马光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看看司马光始终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这与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直到他晚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司马光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公元1086年9月,司马光去世,哲宗赐碑“忠清粹德”,虽然公元1094年碑被毁,但宋朝后面的几位皇帝一直加封,成为理宗朝的二十四功臣之一。明朝时以“先儒司马子”祭祀,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历代功臣四十之一从祀历代帝王庙。可以说,司马光的为官谦虚谨慎,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这是司马光为官的成功。
站在司马光广场上,仰视广场中心的铜像,只见其盎然肃立,淡然安详,目光炯炯,凝视远方,一股浩然正气尽显无遗。他就是我们心中先哲,在做人、修史和为官上就是我们的楷模,看来我的瞻仰也变得实至名归。我仰望司马光,仰望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