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长期被忽视的经典,28个字用3个典故,每一句都如神来之笔

起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他都是以无题诗和爱情诗见长。不管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亦或者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再或者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都不免让人觉得李商隐应该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形象,对于万事万物他都是保持着很淡然的态度。那事实真是如此吗?

公元858年,45岁的李商隐郁郁而终,他的好友崔珏写了组诗《哭李商隐》来悼念他,诗中有一句评价李商隐,说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以说这几句是将李商隐坎坷仕途、怀才不遇的一生概括地恰如其分。便是好友都这般为他鸣不平,那李商隐自己是否在乎自己的怀才不遇呢?毕竟有些读书人习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

实际上李商隐并不是那般“无欲无求”,他和古代的大多读书人一样,都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式的宏大志向。而为了这一志向他也是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奈何一再失败。要知道古代读书人对于科举考试是十分看重的,这是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第一步,很少有人能够在科举失利后还保持平常心,就像宋代大词人柳永落第后便愤而写下一首《鹤冲天》,称自己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可以说自负至极,同时也有太多的牢骚和怨怼。那么李商隐在科举失利后还能保持淡然吗?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李商隐科举失利后写的诗作。

《一片》

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

良工巧费真为累,楮叶成来不直钱。

大家都知道李商隐喜欢写无题诗,其实这首诗和“无题诗”在性质上差不多,它的标题和诗意并没有关系,只是取用了诗中首句的前两字,这也是李商隐诗集中经常采用的命题形式。

这首诗起首一句化用了《诗经·齐风·著》中“俟我于堂乎而?充耳黄乎而?留之以琼英乎?”的典故,看似说的是琼英天价,实则是表明自己具有卓绝的才学。当时的李商隐地位卑微,为了能够仕途有望,他也能拜会很多权贵,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引荐,这一句就是对那些人的呐喊,当然也有一层悲叹在其中,因为那些人基本未曾对他伸出援手。

次句则是化用了“和氏璧”的典故。这一句看似说的是和氏璧换十二座城池,其实说的是诗人自己便如同这和氏璧一样,现在是明珠蒙尘,倘若能够得到机会,那便会如同和氏璧一样绽放出璀璨的光彩,这句中也暗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最后两句则是化用了《韩非子·喻老》中关于象牙雕为楮叶的典故。良工巧匠精心雕琢,花费大量的时间,让自己劳累不堪,但到了最后雕刻出来的真假难辨的楮叶却不值钱。这里其实说的便是诗人这种读书人的不幸,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多年,唯一的出路就是步入仕途,奈何机会就那么多,这也让很多读书人空负才学却没有施展的机会。

不仅如此,不读书的那些人早早就成家立业能够维持生计,但是读书人到头来倘若没办法致仕,就很有可能只能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生活没有出路。他们不仅要遭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生活上也面临着巨大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发出这样的牢骚之语,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李商隐也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读书人,对于仕途不顺这件事,他也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激愤和不平。他的很多诗中并没表达出这种意思,其实在我看来更多是失望之后的无奈,不得已的淡然。这对于一个古代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十分沉重压抑的事情,也难怪乎李商隐会在45岁便早早郁郁而终,想来也是令人唏嘘。

纵观李商隐这首诗,虽然只有28字,却不露痕迹地嵌入了3个典故,每一句都堪称神来之笔,着实令人惊艳。只不过他的无题诗和爱情诗写得实在出彩,遮掩了这首诗的光彩,才让这首经典之作长期被忽略,说来也是有些可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