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影响

原创虢默的别致王国2020-12-09 18:08:13

文/莫军炜

一、陇山的战略位置

陇山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今日甘肃、陕西的界山。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古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称为陇山,又称作陇坻、陇阪、陇首、陇头、鸡头山、崆峒山、空桐山、开头山、笄头山、牵屯山、薄洛山、吴山、岍山、高山等。陇山海拔2928米,山体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南接秦岭,北至宁夏固原,长约240公里,宽约40公里,是清水河(渭河支流)、泾河的分水岭和源头。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载,'北连沙漠,南带岍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历史地理学家熊会贞有'陇山绵延数百里,郦氏以在北者为大陇山,在南者为小陇山,或亦单称陇山。'史书上经常提到的'陇右'、'陇西'指的就是陇山以西的地区。陇山北部在宁夏境内的一段,现代多称为'六盘山',剩下的南部又称'关山'。但在古典时期,多以'陇山'统称之。

陇山是华夏先民在原始社会繁衍生息的地方。周秦时代,秦人从陇山一带积蓄实力,推进关中。自周、秦至汉、唐直至明代,海运未开通以前,关陇古道一直是我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纽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经营过这里,宋夏战争多发生于此。到了现代,陇山更是边关要塞,国民政府专门派驻护路队。解放战争时期,关山会战、固关战斗一举消灭了马步芳部队,解放军胜利挺进甘肃,直达西北腹地。

自古至今,陇山一带不仅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是黄河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也是北方和西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文化互融交汇处。

二、陇山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独特性。

陇山地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距今一万多年前,先民就在陇山大地点燃了仰韶文化的火焰。人文始祖伏羲就在陇山区域画八卦、节网罟、取火种、制嫁娶、造甲历、创乐器、造书契、倡媒聘婚;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神农氏炎帝教人们开垦土地、打井取水,教人们种植谷物,品尝百草进而发明医药;黄帝在崆峒山学道于广成子,教人们做毡帽、蒸粥做饭、盖房掘窟、制车造船……

现代考古发现,在陇山一带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坪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多民族文化,无不凸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后来的周文化成为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秦文化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有建树、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使陇山一带成为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明与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传播的主要处所。

陇山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既有汉文化特征,又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是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

三、陇山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1.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互融交汇

陇山是关中平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分隔了关中与陇西,隔绝了中原与塞外,控制南北,扼守东西,成为南北东西往来总也绕不开的咽喉要地,素有'秦陇钥锁'之称。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各民族之间的碰撞、冲突、交流、交融直至融合当中最终形成的,而这其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尤为重要。相传东汉刘秀率兵灭隗嚣,三国诸葛亮北伐,宋金富平大战,清代左宗棠西征,解放战争中王震将军曾两次在这里用兵。

关陇大道是古代东西的商贸通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史料记载,汉初,西北疆界不过黄河。为了打通西方商路,汉武帝派人进行了两次探险,其中一次是翻越陇坂,通过对沿途地理和北边敌情的了解,最后选定这条道(关陇大道)为西进的首选路线。为了确保路线畅通,汉武帝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五十里一寨。''驿马三十里一置',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汉、唐鼎盛时,由于交通安全,服务设施完备,关陇道上车轮滚滚,商旅队队,驼铃声声,丝绸西去,珠宝东来,中西贸易十分繁荣。宋夏、宋金对峙时,关陇大道虽通阻无常,但茶马、绢马贸易一直兴盛。元初在关陇大道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咸宜关,商贸更加繁荣。如元泰定二年(1325年)一月至七月,通过关陇道的使臣多达185人次,平均每天通过一队,用马840匹。由此可见当时之盛况。

陇山一带至今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如麦积山石窟、崆峒山、大像山、须弥山石窟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古迹是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反映。《诗经·秦风》中的《车邻》、《小戎》、《蒹葭》、《驷驖》四篇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见证。隋唐时,陇山诗歌大放异彩,李白、王维、岑参、高适……他们如繁星般的创作,让人为之惊叹。唐玄奘西天取经,文成、金成公主入藏前后的200年间,唐蕃间使者常往来于关陇大道。

经过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各民族之间在这里相互碰撞、冲突、交流,最终形成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为主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2.宗教流派与思想文化交流传播

宗教是人类在具有社会组织结构后,有意识地发展的一种社会行为,根本目的是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

陇山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也是宗教传播的黄金通道。古代西方的宗教、艺术、哲学以至于物种等在陇山大地上传播、生根,大量胡商贩客、僧侣艺人、使者、役夫在陇山一带往返、定居,其行踪遗俗,迄今依稀犹存。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陇山地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中,使陇山地域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再加上,丝绸之路的便利和历代战争战乱的影响,陇山境内宗教文化影响广泛,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不仅并存发展,而且各教流派亦和谐相处。

宗教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为陇山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明史上,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着影响。

3.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想的融合发展

陇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境遇,东与属于中原文化的三秦文化唇齿相依,使汉文化得以流传发展,加快了陇山一带文明的进程。西与属于沙漠、草原类型的西方文化毗邻,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正是在这里得以与汉文化碰撞、交流、融合。通过民族间的交往与渗透,使不同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在陇山一带相互交流与影响,形成了相互的认同和理解,提高了陇山一带社会文明程度。

自先秦至清末,陇山地域文化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体裁、素材、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文学精神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清代文献学家邢澍《关右经籍考》,清末安维峻《甘肃全省新通志》,民国张维《陇右著作录》《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民国王烜《历代甘肃文献录》,民国郭汉儒《陇右文献录》《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文献著录,陇山典籍有3000余种、诗数万首、文8000多篇,作家学者2000余人。讲经文、变文、诗话、曲子词、话本、传奇、小说等民俗文学都是先盛行于陇山一带,次流行于中原……关仝的《关山行旅图》是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音乐作品最著名的是汉代乐府横吹曲名《关山月》,是我国民族乐曲中的瑰宝。

陇山地域数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宗教、生态等地域风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影响和全新的当代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推动陇山地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