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学园CTO于游:让更多人看到技术的价值 | TGO专访
本期 TGO 专访嘉宾:
于游,育学园 CTO、TGO 鲲鹏会学员;
互联网技术专家,国内社区 IoT、社区经济、社区 SaaS 首批创业者;
28 岁成为 CTO,2005 年起,先后在网易、久游、团宝、万达、千丁互联等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2017 年加入育学园,开启了他人生医疗创业的篇章。
所获荣誉:
2014 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 突出贡献奖;
2018 年,GITC 全球互联网技术大会(GITC) 技术杰出贡献奖;
2019 年,中国教育科技大会 技术成就奖。
在北京大望路的温特莱中心写字楼,育学园 100 多人集中在一层办公,这里曾经是宜信普惠的办公地点。于游的办公室在一间叫黑格尔的小隔间里,从窗外可以眺望到整个街道的景观。
初见于游,一身白色运动装,蓝色牛仔裤,休闲中透着干练,相比于他朋友圈的头像,消瘦了很多。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来访,说到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他会时不时笑着停一下,“你们不搞技术,我多用比喻解释给你们听。”
于游现在是育学园 CTO、董事会秘书,同时兼任兄弟公司 CTO。“以前每周都要抽出六七个小时写代码,今年每周只有五个小时看代码了,最近在准备一些重要事情,基本没时间看代码。”
作为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高管,于游工作量比较饱和。平时早晨四五点就醒了,先看一些行业新闻、海外新闻、科普类视频、自媒体文章,十点上班处理大量邮件和回复钉钉消息,但无论怎么忙,他每天至少留出一个小时关注开源项目和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
据了解,育学园技术团队去年产出 7 个算法专利,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产品,这与于游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这是帮助团队成长的一种方式,虽然这些不能为公司产出直接的价值,但现在技术发展太快了,需要不断创新。”
并非运气那么简单
于游 27 岁开始管理上百人的团队,28 岁就做到了 CTO。2005 年本科应届在网易游戏频道当了 3 年程序员,后来跳到久游的架构师。六年时间,相比于 90% 的程序员从业十年都只做“码农”,于游的职业发展在技术这一行可谓顺风顺水。
“跟对人不一定要做对事”。这是于游总结自己早年快速成长的秘诀之一。
当时于游在网易的上司是贾昕(网易前游戏事业部总经理),给了他很多资源和机会。加上自身勤奋好学,干活很拼,经常主动参与非本职工作,不介意加班加点,他在非常短的时间就接触了与游戏相关的网站、论坛、维护、门户等业务,掌握 PHP、C 和 JAVA 等各种工具基础,一度成为明星员工。
从大学时代开始,于游就对于“计算机实战”有着非常强烈的执念,不只局限于学习本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技术应用到实际当中。他在上学时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微软的编程竞赛,并且获得了东北赛区第二名的成绩。
关于学习和阅读,于游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与有的人一年看 20 多本书不同的是,于游看书讲求实用性。“一本书看到 1/3 发现对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我就不会看了”,而对于那些实用性很强的书,于游会反复的慢阅读。当然,他也会看一些闲书,比如神学。
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深度学习推荐系统》
多学科知识背景,让于游不仅在技术方面拥有安身立命的根本,良好的财务知识也为他的商业成功奠定了基础。在 2011 年团宝 Pre-IPO 融资过程,于游负责的财务账目非常清晰,安永审计几乎一遍通过,这一优势成为团宝获得了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的逻辑是要实现降本增效,于游更多考虑到的是如何把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比如在应用二维码收物业费,让公司一年内的物业费移动支付占比从 0.01% 提高到月 19%。
用商业的思维,做行业的标杆
于游的职业生涯涉足游戏、票务、团购、物业、地产等多个行业,每换一个行业几乎都能做到全国前三。
“行业有时比公司还重要”。2010 年,正值国外团购网 Groupon 大火,国内团购行业方兴未艾。于游和团队进入了团购行业,采用全新的技术栈和业务理念,做了市场上团购第一个核销系统和商家系统,也在行业内第一个尝试了“随时退”和外卖服务。
2014 年,支付宝和微信收银席卷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支付行为习惯。而早在 2013 年于游担任万达电商技术总经理时,就已经开发出当时创新领先的技术,如排队机、叫号机、收银机,部署中国第一个最大型的商业 WiFi 和 Beacon 创新项目,在专业上做到了当时技术领先。
不久,于游以 CTO 身份加入千丁互联(国内物业第一云服务商)。加入千丁后,于游带领少量的技术团队,以极低的成本,开发出了千丁 SaaS 系统的几个版本,同时开发了一整套的社区管理的平台。
以智能门禁为流量入口获客,是于游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的典型案例,也是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次创新不但让整个物业行业重新审视了方向,带动了大量物业公司的上市,也创造了新兴的热点行业,如社区团购、社区电商。
于游似乎是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决策遵循着一定的逻辑。“我的逻辑特简单,每换一个行业去看,这个赛道在现阶段是不是足够广阔。如果广阔我就认真做,然后做得比别人深。”
在于游看来,一个全新行业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而相对成熟行业,竞争则非常激烈。因为已经有太多顶尖的人涌入,加上一些壁垒,即使一个人付出巨大努力,有些机会还是难以抓住。
这也是于游选择医疗行业,加入育学园的原因之一。医疗赛道壁垒相对较高,不仅仅是信息流,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学习能力积累,同时医疗是一个线下主体行为,很多东西大厂无法在短期内介入和复制。于游戏称自学研究医学知识,想要去成为一个“蒙古大夫”。
在谈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时,于游更想将自己界定为一个创业者或创业伙伴。
最近十几年,于游只有 2 次打工经历,有过 2 次 IPO 经验。第一次是 2009 年在久游,第二次是 2011 年团宝网融资到 D 轮,最后因为版权、业务等原因都差临门一脚,这对于游来说是一个遗憾。“我一直想折腾一两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出来,这是我的野心。”
虽然是金牛座,于游对经济上并没有太多定义,他更加追求商业模式上的成功。“我有些兄弟降了好多身价,为了去拿一个上市公司的愿望,大家都觉得上市是一个归宿。”而于游却认为,上市不是归宿,商业模式才是归宿,上市是为了印证某个商业模式是否正确。
于游对雷军 2021 年度演讲《我的梦想,我的选择》的话颇有感触,“只要路对了,就不怕远”、“不要怕做选择,干了再说”、“一个人走得可能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创业十几年,经历了很多次从 0-1 的过程,最让于游感动的是他的团队。有些人跟着于游干了 10 多年,信任认可于游的做事方法,大家都叫于游老大。“不管在哪里,叫兄弟们帮忙,只要说一声,他们就会来”。
其实,写代码、搞技术对 CTO 来说都是 so easy 的事,最难管理的是情绪和时间。时间管理靠得是一个人的毅力,而情绪体现一个人的情商,涉及自我控制和与他人的协调沟通技巧。而技术管理的困境在于难以让他人理解技术和技术人员的价值。
做技术研究,可能干了一辈子都没有结果,但一旦有结果就可能改变世界。比尔·盖茨曾说,技术容易在短期内被高估,长期内被低估。于游深以为然,一些投资人和 CEO 并不了解技术的价值。
“真正伟大的技术团队,是毫无存在感的”。在技术做得成功的公司,往往很多人并不知道技术人员做了什么,也并不知道一个技术稳定性从 99% 升到 99.9% 要花费多少精力,从 99.9% 升到 99.99%,可能要浪费技术团队 90% 以上的工作量。
“这背后的辛酸只有技术团队自己清楚,技术老大要帮他们去传递这些内容,这是技术老大的责任,但是往往这些责任说不清楚”。因为投资者和 CEO 只关心结果,不会去关心过程和来龙去脉,不会关注团队带来的价值,这可能是做商业和做技术的人天然冲突,也是于游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无奈。
于游最近在关注国产软件方向。他认为,20 多年来,互联网大部分都是模式创新,知识产权和创新并不多。而国内基础技术的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失败率高,能否得到长效且相互理解的投资人,及明确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的引领人的支持,是技术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于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看到和理解技术的价值。
于游:云原生是绝对的趋势,CNCF 基金会也出现了很多中国厂商。技术本身无止境,个人比较看好的 NLP(自然语言处理),这是云原生方向的纯技术型应用。但目前在整个生态当中,以纯技术作为市场发展的公司并不多见,技术要和商业模式保持高度的统一,技术人员必须结合商业场景去研究技术本身。
于游:云计算趋势不可逆,很多公司已经没有运维了,云原生的逻辑是更好的适应多云多活,在业务迭代、风险控制、成本控制上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实际上就是专业基础能力的普惠化,让更多人的随手可得。目前市场对于可用性、伸缩性的要求已经远大于以前,对于创新的成本要求更低,同时对于大数据、搜索、算法有着必需的要求,这一切都对应用开发者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而云原生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于游: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一定是擅长的。你的专业会蒙蔽你的感性判断。有很多创业的成功,在专业的角度看绝对成功不了。有些事情装兴趣则坚持不住,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不断坚持下去,即使有各种问题,也会自己想办法克服。比如一直做应用研发的人,可能最后很难做纯技术创业,一直做 AI 的人,很难做到 SaaS 之类的研发一样。
于游:这是一个学习的团体,大家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是一个小组互助的团体,董事会成员都是一心为全体会员服务,是完全公益的一种行为。TGO 的小组,让大家联系更紧密,但长期来说,内容输出有限,小组联谊活动也缺乏组织性,这样很多人会相对封闭,建议升级小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