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笔记:音乐与骑行
梁东方
以前骑车只是带一个收音机,随便找一个音乐台,任意播放;广告太多了,或者歌曲太过老套,总是小虎队之类的主播自己的音乐记忆,就还需要跳下自行车来调台。
后来有了随身听,骑车走到郊外的大学门口的时候,总会买一两盘盗版磁带,许茹芸纪如璟等等都是这样一首首地聆听下来的。再后来有了MP3,体积小音质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少了现场感,必须事先从电脑里吧下载的音乐复制进去。
现在就只要一根耳麦一个手机,既可以听已经下载的本地音乐,也可以听广播里的与音频APP里的。音频APP里有很多专门的音乐频道可选,而且是没有广告地一直播放;比如德国歌曲频道,比如古典音乐频道,比如舒缓的温和音乐频道,而且它还会智能地为你筛选它自己根据你的收听倾向而推断出来的你喜欢的音乐……
技术进步已经为骑车听音乐的软硬件提供了几乎最佳的条件,如果不在骑车过程中充分享受,似乎便已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浪费。当然这只是骑车人由衷的自我赞美,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里,对于物质的使用,比如骑车和骑车的时候的听音乐,都不过是全部物质可能性之中小小的一种;其能不能被选择和使用,则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几乎与物质无关的心灵需要。在这样的意义上不是说不选择就是错漏,而只是在说选择了以后就会有选择的享受。
以这样的装备和旨趣,骑行在田野大地上,便进入了听歌的最好情境。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可以无损地被聆听到,体会到,都会和自己既往的人生经验细节与未来的人生想象贴合起来,让人隐隐地有要飞升起来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人在自然环境中,反而对这些人造的艺术有了最敏锐的感受力。因为好的艺术的源泉,无一例外都是天地自然,是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感受。你回到这样的环境里去,等于还原了艺术所从出之的本来境界,自然就会圆融贴合起来。
沿着莱茵河易北河骑车的时候,《田园交响曲》或者《英雄交响曲》就显得非常贴合;骑车在森林中穿行的时候,《神秘园》又肯定是最佳伴奏;在春节前的北方大地华北平原上骑车,穿过拥堵的城镇和张灯结彩的乡村集市,那些在室内怎么也听不下去的热闹乃至吵闹的鼓曲秧歌曲梆子老调,也就都变得情景交融起来。
音乐和音乐所从出之的环境,配合上车轮滑翔一样的速度,便是人生中殊难一遇的自由。而且这自由之中因为有了音乐,还一变而为让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的享乐。
车轮均匀地在乡间小路上运转,音乐在这样无人的郊野环境里汩汩流淌,像是春灌一样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在没有被浇灌之前也许还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已经干涸,一待这样的浇灌到来,才意识到它已经多么渴望这样的滋润,在这样的滋润里它又是多么惬意和满足。
自行车的速度和音乐的节奏之间,一定有某种程度上的暗合,或快或慢,我们都会随着音乐的流淌而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蹬踏的频率,一定会有一种最为符合那些流动的音符的节奏。这样就把听音乐和运动,和自己的生命内在的律动统一了起来。这是在不管多么高级的音乐厅或者室内场合,都势所能及的物我合一的妙境。
如果眼前是起伏的丘陵上一条上下翻动的小公路,骑行的目标和音乐的长度就恰好形成了一种可以直观地看到和充分的可以期待的完美配合,就可以让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可以预见的兴奋中:在夹杂了风声的音乐里,在刚才于视野里无限延伸的道路上,尽情驰骋,进入所谓难得的骋意畅怀之境。
即便只是一条小路,即便你已经累了,推着车子在漫步,也像是音乐中的疾风暴雨的桥段过后的,缓场的低回与叙述一样,满满的都是不尽的诗情:
小路上反射着阳光
不知其来
不知其去
只是这样
前行
像是童年不知世事的玩耍
像是某个雨天迷路的黄昏
像是到了从来没有到过的外地
这样走在小路上的感觉
就是人生至美的一种享受
它遍布在自己的假期里
遍布在自己审美的陶然中
听着音乐
时而骑车
时而徒步
时而站定了
在小本上
记录下
一片足以照耀生命的
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