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顾盛杉:【江苏大遗址”姜堰天目山】(散文)
江苏大遗址”姜堰天目山
文/顾盛杉
2009年11月,中国镇江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设有“二十一世纪吴文化考古的新发现展览”, 以陶器、原始青瓷为主,展出近年来江苏省考古出土的吴文化器物130多件,展示了3000多年以前的吴地先民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强烈感受到吴文化的独特韵味。姜堰天目山西周城址是江北地区唯一参展城址,18件文物参加展览,极大地丰富了吴文化展览内容,对于吴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010年,江苏省文物局启动“江苏大遗址”名录申报工作,共收到各市上报材料50份。2011年3月,江苏省文物局组织文物考古、建筑规划及旅游方面的专家对遗址实地考察;5月11日,在南京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实名制投票;5月27日至6月2日,对拟公布的“江苏大遗址”名单在江苏文博信息网公示。最终入选8个“江苏大遗址”,姜堰天目山遗址位居第三。
“大遗址”主要是指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是反映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
继2002年10月省政府公布天目山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天目山遗址作为“特殊类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天目山遗址入选首批“江苏大遗址”。
天目山与单塘河遗址是姜堰城区历史文化轴线最北端的两个文物古迹。这个沉寂了多年的小土丘至今鲜为人知,与其说是山,不如称其为弹丸小岛,总面积约60亩,近4万平方米,最高处只比河面高出了4米多。
天目山之名,古来有之。一些学者认为,其提法应比浙江天目山还早。宋代,拒向元军投降、潜逃经过此地的文天祥触景生情:“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血泪的诗句燃烧着爱国的烈焰,同时也为姜堰天目山大书了自豪的一笔。
据地方文献资料,有不少关于姜堰天目山的传奇故事。说是“山有二井”,形如天目,故称天目山。井深邃,水明亮,比喻贴切。天目山的故事就装在井里。
南北朝道士王冶隐居天目山,修灵保法,经历宋、齐、梁百余年,其间见有五色鹿产一女婴在山左草间,闻声前往细看,见鹿给女婴喂奶,于是养鹿女至7岁,特地为她筑鹿女台居住。仙翁飞升,鹿女欲南渡,本地百姓为她饯行,鹿女说百年以后回家探亲。唐朝景云二年十一月。天目山松鸣竹啸,声音响彻遐迩。其时正逢皇帝敕命派遣天台女道士王妙行来,王妙行即为鹿女,计算时间前后正好100年。
天目山有二井,王冶仙翁曾藏五杖履等宝物于井中。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立为太子后,曾与昭陵王来此观井致礼。宋代元丰二年,发运使蒋之琦来天目山拜谒时,从井中挖得许多鹿角、金龙和玉璧。
天目山由于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上世纪70年代,人们搭起一座竹桥,登上这座小岛。在盖房取土时,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和铁剑、铜镜、五铢钱等文物。经过文物工作者几次考古调查,在天目山的浅土层中又发现了陶鬲、陶豆、陶罐、铜箭镞、铜削等大量器物,同时发现一些鱼、蚌、鸟、犬的遗骨及麋鹿角亚化石。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10多位考古专家组成考古队,对天目山进行了2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316平方米,意外发现古代城墙、河道、排水沟、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遗迹,说明这里竟是一座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古城。
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长圆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两部。考古发现,天目山西周古城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期吴国向往中原、向北发展要道中的一座城堡,在时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遗址(约2500年前)。它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姜堰天目山堪称“西周江淮第一城”。
城的出现,最早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约是在4000年前的夏王朝之初。经过近1000年的发展,天目山筑城工程的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城墙的结构很坚挺,考古解剖城墙时发现,墙体中竟没有后来草木的根茎钻入,可谓铜墙铁壁。依着城墙顺势而下的排水沟,无论占地和宽度,无论底角和坡度,无论走向和高差,均见设计者匠心独运。粘胶土、粘浆土、粘沙土各有什么特性,什么部位用什么土,完全适应黄海之滨长江入海口的自然环境和气象特征。
斗转星移,古城的上面接连覆盖着汉代、宋代直至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层层堆叠,逐层加高,最后竟在山顶建起了一座东岳庙。东岳庙象征泰山之神,泰山居五岳之首,江淮平原上的天目山至高无上。
古城文化因素体现了吴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汇合发展演进的历程。据考古学家推断,姜堰天目山及其周围地区与蜀岗、青墩是在同一条文化带上的古文化遗址,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天目山汉文化层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其下被发现大量几何纹陶器残片、龙背铜削、灰陶豆、草木灰等物,可以推论天目山受良渚文化类型城池特点的影响很大。文博专家窦先生曾作客“凤城讲坛”,以丰富的史料对天目山遗址的特点、历史定位作了考证,带领广大市民走近这3000多年前古城遗址的神秘世界,并介绍了天目山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西周江淮第一城,是海水、江水、淮水交汇之处的三水大地上的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今,天目山遗址依然以它原生态的风貌呈现世人面前。踏着晃晃悠悠的竹木小桥,听着吱吱嘎嘎的美妙音乐,驻足河边,漫步田塍,随意间,也许就能找到一块旧时的残石碎瓦,灰黑的、灰白的、土红的、土黄的、素面的、有几何纹的……商周的,少说也有3000年。土山脚下,光天化日里,竟裸露着显示中华文明历史的铁证,还有谁不心驰神往姜堰这块宝地!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顾盛杉,笔名任远、厄页、成皿、三木、秋兴、一夫等,记者,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泰州市诗歌协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研究员,《报告文学》特聘作家,获全国散文随笔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华赞”诗词歌赋奖、金江寓言文学奖等。
招 聘 启 事
三秦文学因平台发展需要,急需招聘平台编辑两名,平台宣传策划一名。要求:有一定文字功底,熟练操作电脑,有公众平台编辑经验者优先。
另,平台近期将开通写作讲座,诚邀有志之士加盟。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联系。
三秦有你更精彩
《三秦文学》期待你的加入!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多投有风险,投前需谨慎
坚决支持原创,打击一稿多投
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本公众号授权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天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崔启昌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慧 子 米兰花
姜建洲 毕廷娟 鱼 鹏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