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安般禅”核心窍决
佛陀曾针对每个从他学法的人,设计了各种让心专注的方法,其中“观出入息”南传禅法叫做“安般守意”,安即入息,般即出息。所谓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
现代道家的炼气法,密宗修气脉明点、拙火四部...也都是从安般禅法发展出来。
汉传佛法天台宗止观禅法也是从安那般那入手...
那么修安那般那有哪些要领呢?
佛陀在《四念处经》中讲:
若有比丘,步入林间,或树下,
或于空寂无人处,跏趺而坐,
身躯端直,当前奋起正念,
专心系念于出息入息。
彼入息时,知道自己正在入息。
彼出息时,知道自己正在出息。
彼做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
“我正在做长入息”。
彼做长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
“我正在做长出息”。
彼做短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
“我正在做短入息”。
彼做短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
“我正在做短出息”。
彼须如是训练自己:
入息,对我的整个身体了了分明。
出息,对我的整个身体了了分明。
入息,使身体的活动平息下来。
出息,使身体的活动平息下来。
以上就是观息禅法的出处,下面讲具体修行时的要点跟技巧:
具体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无法达到很微细,从二禅开始会造成气喘、胸口闷痛,乃致无法修到三禅。
所以必须用腹式呼吸。若要久坐或久定,必须要用腹式呼吸。
吸气时,肚皮要自然涨;呼气时,肚皮自然凹进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
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气。
吸时细、长、慢。
放出时粗、短、急。
往复这样作,直到气满时就不大起念了,
然后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
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
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
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
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
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
鼻根反息是把鼻根外在的浅呼吸,入流而成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再加上反观息相,使心息相依,就发生入流照性的作用。
这种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中国道家叫做胎息,有促进长寿不老的功能。
慢慢如此练习,真到了一念之间,心息合一。
下面介绍另一种非常神奇有效的南传安般禅修法:
调整坐姿静静坐好,开始观照呼吸,从鼻孔的入口处来观照。
当气进入,感觉气碰触到鼻孔的入口处,观照该处。
气太精微了,所以在刚开始,只要观照那个碰触。
气进入,你感觉它进入,观照它,跟随它,到一个停止的点,就在靠近肚脐的地方,它停止了,
它停止的时间非常非常短,然后它会再度往外移,要跟随它,再度感觉气从鼻孔出去。
跟随它,跟它出去,再度来到一个点,气息有个非常短的停止,然后开始下一次循环......
吸气,空隙;吸气,空隙;吸气,空隙。
佛陀说:”有意识的跟着呼吸移动,你将会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觉知的中心。“
当气进入,停止,不动...当气出来,停止,不动的时候,那个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
这两个中心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首先觉知内在的中心,然后觉知到外在的中心,最后知道这两个中心是同一个,就无所谓“进”与“出”了....
一旦这个中心被创造出来,觉知就开始移动到你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
记住,不要由你来停止它,让它自己停止。
如果主动去停止它,将会错过整个要点,因为一有介入,观照就消失了。
所以,要既不主动吸气,也不主动呼气。根本就不去碰那个呼吸,让它自然发出,自然流动。
当它出去,你跟着它出去;当它进来,你也跟它就行了。
然后就会觉知到有两个空隙,在那两个空隙当中,就是门道之所在。
在那两个空隙当中你将能够了解,它或许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但它并非生命本身,因为当气停止,你还在那里、完全有意识......
继续观照它、观照它......你会渐渐看到那个空隙在增加变的越来越大,最后那个空隙会维持几分钟。
一个气进入,然后有一个空隙有几分钟的时间,那个气不跑出去。
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为当气停止的时候,不可能去思想,所以这个状态不可能有妄念.......小乘的禅法就是追求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