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淬火全齿宽硬化工艺
作者:汪正兵,易亮,朱百智,叶小飞
单位: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来源:《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2019年第1期57-59页
感应淬火具有工件变形小,高效节能环保,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成为一种常用的表面热处理技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齿轮的承载能力及品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感应淬火技术中,存在齿轮两端面齿根未硬化问题,在服役过程中易产生弯曲疲劳裂纹。尤其对于重载齿轮,在出现偏载的情况下,两端未硬化的轮齿容易发生开裂失效。因此,实现齿轮全齿宽范围内硬化,可大幅提高我国感应淬火技术水平,提升齿轮的承载能力及品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本文通过优化感应淬火工艺,解决了齿轮端面齿根未硬化而齿面过热烧熔问题,实现全齿宽硬化,并应用于批量生产。
一、全齿宽硬化技术要求
感应淬火全齿宽硬化:即有效硬化层在轮齿全齿宽范围内分布,齿轮两端面的层深、组织等指标要求同齿宽中部接近(符合图样标准要求)。考虑到感应加热工艺的技术难点,目前国内外标准对全齿宽硬化要求不明确且比较宽松,具体要求以客户为准。其中JB/T 9171-1999 《齿轮火焰及感应淬火工艺及其质量控制》标准规定:在150mm齿宽范围内,有效硬化层分布范围为齿宽的80%,距两端各10%齿宽范围内不作评判。ISO 6336-5:2003《直齿轮和斜齿轮承重能力的计算 第5部分:材料强度和质量》标准要求硬化层深在全齿宽范围内覆盖,但对两端层深的具体要求无明确阐述。其他如AGMA及DIN标准等对全齿宽硬化要求比较宽松。从距端面至一倍模数或1/8齿宽范围内,层深不作评判要求。
二、工艺现状分析
图1 端面齿面烧熔及齿根硬化层深分布
三、工艺优化
图2 感应器结构示意
表1 DOE试验设计参数及结果
表2 最优参数重复性试验结果
四、推广应用
通过设计新型结构感应器及优化感应淬火工艺参数DOE试验,实现齿根及齿面的不同步加热,解决了齿轮端面齿根未硬化而齿面过热烧熔问题。实现了全齿宽硬化,提升了齿轮的承载能力及品质。目前该工艺已用于Mn14至Mn20大模数内齿圈的批量生产,范围覆盖1.5~4MW风电齿轮箱,且全面推广并批量供货给GE等国内外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