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溃疡性结肠炎更需要饮食控制!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漏症、慢性食物过敏这两者息息相关,而且缺一不可。

  溃疡性结肠炎 ,字面上的解释是,这个疾病会导致结肠发炎、溃疡,临床症状包含腹泻、腹痛、带黏液血便、贫血等症状,而且会愈来愈严重。

  在网路搜寻的资料中常会出现几个关健字,例如,肠漏症、慢性食物过敏、溃疡性结肠炎(甚至克隆氏症)。那么,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如何?谁是因、谁又是果?

  肠道发炎的恶性循环

  1、肠漏

  肠漏目前原因不明,但不论肠漏是如何发生,目前的理论之一是肠黏膜先有缺口(肠黏膜细胞之间的缝隙太大或黏膜有破损缺口),食物中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食物过敏源)或其它有害物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物、毒素等)才有机会经由缺口而进入体内,进而引发后续的免疫反应与肠道慢性发炎。

  2、慢性食物过敏

  未消化完全的食物(食物过敏源),我们以麸质为例说明。麸质经由「缺口」进入血液循环,接触白血球之后,白血球将其当做「过敏源」而启动免疫反应。对抗麸质的过敏反应一旦启动,第一个接触麸质的白血球会记住麸质样貌、同时转告其它白血球此物质有害,未来当麸质再次进入,白血球会立刻进入免疫战斗状态。

  3、肠道发炎 (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症)

  肠道部署人体70%的免疫细胞,当然也包含众多已被告知麸质有害的白血球。当麸质要再次从缺口进入体内时,白血球立刻在入口处发动攻击,同时召唤更多白血球,发炎反应消灭了麸质,但强大的杀伤力同时也伤害了其它的黏膜细胞,造成黏膜更大的破损缺口。

  缺口更大、更多缺口,除了原本的过敏源,其它的过敏源也趁机进入,所以更多过敏源→更多过敏反应→更严重发炎,一直恶性循环,轻度发炎最终形成严重溃疡。

  慢性食物过敏源检测的意义

  慢性食物过敏在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众或许普遍认为既然可以吃,除非有立即性的过敏、腹泻(急性食物过敏),就会认为这些食物是安全的。至于食物可能引发其它的慢性疾病,民众根本无从想像,例如,溃疡性结肠炎。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有许多的研究建议,「饮食控制」也应该列为溃疡性结肠炎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因为慢性食物过敏会因重复接触过敏塬而一再地发生。依照我们的临床经验显示,经由饮食控制可以缓解发炎、溃疡的症状,并可以逐渐减轻药物使用

  「饮食控制」该从何做起?

  施行「慢性食物过敏源」检测,把造成严重、中度、轻度过敏的食物分门别类。将造成严重过敏的食物严格排除在日常饮食之外,至少要6个月不碰;中度少碰,至少执行3个月;轻度的大致上可以归类为正常食物。

  食物过敏源检测若已经测出严重的过敏,代表身体已经发出讯号,临床验证,若能严格执行至少3个月的饮食控制,就能逐渐改善溃疡性节肠炎与克隆氏症者的临床症状,腹泻次数变少、疼痛减轻、血便大幅改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减少用药。如果饮食控制的时间延长到6个月以上,会更有利于治疗。

  治疗应该从根本做起,把引发最初慢性食物过敏的过敏源从根刨除,后续的药物治疗才会更有效率。

  肠道发炎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比起愈来愈恶劣的生活品质,饮食控制却最值得一试,因为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它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