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仅仅下降了1度,大明朝就灭亡了

赤道地区会不会下雪?在很多人印象里,赤道地带终年炎热,不会下雪,除非在高山地区。比如那个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有5890米,山顶就有万年不变的积雪。

但是赤道附近的喀麦隆就下雪了,让人匪夷所思。喀麦隆属于热带气候,全国年平均温度为24℃,这样的地区是不应该有雪的。气象专家的说法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半球的温度出现“两极模式”。

热带、亚热带地区下雪并不是第一次。历史上我国海南岛也曾有过下雪的极端天气。有记载表明,从1506年开始,在近400年时间,海南一共有8次下雪记录。

比如,1683年,海南文昌就出现了雨雪天气。地方志这样记载:

清康熙二十二年, 文昌,冬大寒,雨雪,海鱼冻死,椰槟尽枯。

海南下雪看似不可思议,但在大的气候环境中去考量,却也有合理之处。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冰期”。“小冰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纵向跨越了多个朝代。

在这段小冰期内,我们常常拿明朝来说事。明代中叶以后,气温进一步降低,华北地区出现了“夏寒”“夏霜雪”等天气记录,江南地区出现大面积降雪现象,就连贯通南北的运河也延长了冰封期而无法通行。

明朝所遭遇的冰期异常寒冷,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的那60年时间,有人说这是人类一千年里最冷的时期。

天气变冷影响最大的便是北方草原。草原上的冻土增多,水蒸气就会减少,进而影响降雨量。降雨量少了,植物的生长与存活难度加大。植被少了,又会再次形成冻土,导致降雨量的减少。

这是生态的恶性循环。草原面积减小,牛羊数量减少,迫于生存压力,北方的游牧民族便会南下寻找生存空间。清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入关灭了大明的。

而对于明朝来说,天气变冷同样会导致旱情加剧。崇祯年间,从1628-1644年,明朝就出现了罕见的十年大旱,湖泊逐渐干涸,就连黄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现断流现象。

历来旱灾都不是单一的灾害。干旱为蝗虫提供了孵卵的温床。伴随着旱灾,蝗灾也由此而来。蝗灾过后是农业减产,鼠疫肆虐,人们口中的粮食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起来。这些都积蓄着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的力量。

明朝受冰期影响较大,但在温度上表现得并不十分直观。上图表明,从南宋后期到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朝灭亡这段时间内,温度只是下降了大约1度左右。

1度就让大明毁灭了。这充分说了温度的微小变化,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变化。

气候从来都不是与温度相对应的线性关系。20世纪至今,全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6℃,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如果全球温度升高1℃,非洲大陆冰雪便会荡然无存,北极熊将从地球的北端销声匿迹;如果升高6℃,人类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十分可怕的。

关于气候,人们依旧无法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在气候面前,人类依旧渺小。微小的几度的变化,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不易察觉的心跳加速,但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历史大事件。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未来。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