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胡希恕大师治疗下利(腹泻)
例1 女 31岁,孕妇,初诊1965年3月10日,2天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有红白粘液,白天2-3次,夜间7次,里急后重明显,恶心、纳差、畏寒、尿黄,服西药无效,既往有血吸虫病史,现怀孕7月。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滑数。辩证: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3 黄连2 黄柏1 秦皮1 甘草3 阿胶3
二诊,3月12日,上药服1剂,昨日泻2次,无红粘液便,今晨泄2次,带少量粘液,前方加茯苓3钱。
三诊3月13日,上药服一剂,腹痛消失,昨夜大便2次,质溏,溲黄,纳可,上方加白术3钱,二剂。
讨论:《金匮要略》条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患者下利赤白,里急后重明显,故选白头翁汤清利湿热,孕妇、产后、虚乏少气者加甘草、阿胶补虚,加茯苓为健脾渗湿,仍便溏,再加白术,白术的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点击加载图片
百日菊
例2,女,16岁,1965年12月30日,于1958年患慢性菌痢,久治无效。现大便仍下脓状物,剧则日五六行,时有腹痛、肠鸣、口干,心下痞,苔白根腻,脉弦细,与半夏泻心汤加芍药:
半夏4 黄连3 黄芩3 干姜3 大枣4枚 炙甘草3 党参3 白芍3
上药服6剂,腹痛、心下痞皆减,便中脓状物消失,大便仍溏,日2-3行,上方继续服7剂痊愈。
讨论:痞证是以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胀满,按之濡软而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广东话通常表达为剑突下“顶住”,痞有热痞(黄连泻心汤)、寒痞(理中汤),上热下寒痞(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该患者上有口干,下有腹痛、腹泻、肠鸣,可辩为上热下寒,《金匮》甘草泻心汤条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主要症状是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原因是胃虚气逆。《金匮》中生姜泻心汤条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中生姜干姜并用,生姜量多,生姜走表,发汗,止呕作用强,干姜走里,主要有温中健脾,温通经络,温肺化痰等作用,生姜泻心汤主要症状为干噫食臭(嗳气有食物酸腐气味),肠中有振水声,为“水痞”,水饮停留胃肠,脾胃虚弱;用生姜止呕降逆,干姜温中化水饮。《金匮》条文:1、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2、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橘皮竹茹枣草姜人参)
4、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黄芩+芍枣草)
点击加载图片
百日菊
例3,男,38岁,1965年11月1日:腹泻40余日,每日6-7次,泻前腹痛、肠鸣,常胃脘痞满,饮水则心下悸,时有口苦,咽干、头昏、耳鸣,舌苔白,脉沉细。与生姜泻心汤:生姜4 姜半夏4 党参3 黄柏3 黄芩3 干姜1 炙甘草2 大枣4
二诊11月4日,上方服3剂,腹泻已,上方隔日服一剂调理。
讨论:本例根据“常胃脘痞满”症状考虑为“痞证”,饮水则心下悸,又有肠鸣,此为水痞之象,故选生姜泻心汤。口苦咽干头晕耳鸣似为少阳病,也可理解为水饮上犯,饮不化津,仍可用生姜泻心汤。如果合用小柴胡,不妥,为什么?小柴胡汤可理解为主要的两个组成:一是柴胡、黄芩为祛邪清热,一是党参、枣草健脾固中,防邪进一步深入,而生姜半夏只是对症治疗,生姜泻心汤已经包含了党参、枣草,甚至姜夏,此处无往来寒热,无外邪入里的表现,故没有必要加柴胡、黄芩。
点击加载图片
百日菊
例4,女,70岁,初诊1963年10月27日,腹痛2周,腹泻1天,日3-4次,腹痛,咽干,肠鸣,胃脘痞满,项强,头胀微痛,两眼干涩,苔白少津,脉细数。与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4 姜半夏4 黄柏3 黄芩3 干姜3 大枣4枚 党参3
结果:上方服3剂,腹泻止,项背痛及腹痛未消,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
讨论:咽干=上热,腹痛、腹泻=下寒(没有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等热证表现),痞满为主,无呕,故选甘草泻心汤(胃虚为主)。
例5,男,58岁,初诊1965年4月6日。受凉后腹泻3月余。每日大便3-4次,大便有完谷不化、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晕,舌苔白润,脉细缓。证属里虚寒饮,升降失和,治以温中益气,和胃化饮,与理中汤加陈皮、扁豆:
党参3 炮姜2 苍术3 炙甘草2 陈皮5 扁豆3
上方服6剂,腹泻止,腹痛也明显减轻。
讨论:此为长期腹泻,应有进食寒冷食物易复发或加重,腹痛喜温喜按等表现,再加舌脉象,才可辩证为胃寒,完谷不化为脾胃虚弱,头晕、苔白润为水饮,选理中汤温胃化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