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细说“歙派”

依照篆刻发展史的顺序,讲完明代需要加强记忆的就是这五个流派,即文彭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苏宣的“泗水派”、朱简的“畸臣派”(朱简号“畸臣”。这个派别名字是我们给加的,因为前面这三个派别的名字就是朱简给起的,用的都是创始人的号,我们沿用这个命名方法)或“朱简派”、汪关的“娄东派”,接下来该讲清代初年的程邃,也就是邓散木先生所说的“歙派”。

(《篆刻学》歙派章节)

歙派的创始人是程邃,程邃是歙县(今属安徽)人,所以这个流派起名叫“歙派”。这已经跟朱简的流派命名方法不同,标准改成了创始人所属地域,这跟邓先生将何震的流派称为“皖派”一样,也存在很多问题。

程邃(1605-1691),字穆倩,号垢道人等。严格意义上说,他是明末人,因为1644年(清世祖入关)之前,他已经成年且已成名(文中提到的印人生平,可以参看拙文《印人传》系列)。

程邃之所以成为流派创立者,在于他改变了印坛文、何一统天下的的风气。实际上,任何开宗立派者,都有一个特征,创新!

程邃的创新在于邓先生所说:

“好合大小篆钟鼎款识入印,尤得力于秦朱文”(邓散木《篆刻学》)

这一句话并不完全正确,程邃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是正确的,但后面所说的秦朱文,实际上是战国古玺里的朱文印(实际上,秦印几乎没有朱文)。如果参看程邃的作品,对程邃最准确定位的是周亮工的《印人传》:

“然欲以一主臣而束天下聪明才智之士,尽俯首敛迹,不敢毫有异同,勿论势有不能,恐亦数见不鲜。故漳海黄子环、沈鹤生以《款识录》矫之,刘渔仲、程穆倩复合《款识录》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虽时为之欤,亦势有不得不然者。”(《印人传·书<黄济叔印谱>前》)

简言之,程邃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他的创新是应运而生的,当一种风气渐渐僵化,必然有新的风格令风气一新。当然,程邃的作品也大有可观,他的白文印不再以何震猛利冲刀为习,而是直接师法汉印,因此印风端凝沉着,淳朴厚重,他的朱文印则大量引入《款识录》大小篆,再揉入朱简的切刀刀法(实际上是丰富了刀法,成了冲切结合),使刀法轻重、钝利、速迟并重,因此印风苍浑古拙。来看两方白文作品:

(程邃的两方白文印)

这是两方汉白文印,显然,这跟何震的猛利不同,因为他沉着凝重;也跟苏宣的平和不同,因为他古朴,与朱简的白文印相比,更显完整,与汪关的白文印相比,多些从容。再来:

(程邃和他的印)

这几方印,入印文字发生了变化,不是小篆,也不是缪篆,而是款识文字或古文篆书,这是一大突破。

有创新,就会有不合旧法陈规的问题,比如,邓散木先生就说程邃的篆法有问题:“惜于六谊未能精审,篆法时有乖误,虽大醇小疵,终非全璧。”他认为程邃对于汉字“六书”不够精通,于是篆法经常出现“乖误”,实际上,古文入印,本不成熟,偶有篆法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高古文字,很难说篆法是固定不变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更明显了,因为巴慰祖、胡唐、汪肇隆并没有与程邃合称“歙四子”,他们不可能与程邃并列,他们的生年要比程邃晚100年以上。真正的“歙四子”现在仍有争论,但却不包括程邃在内,与程邃印风相仿的是戴本孝、石涛、郑簠、张在辛等。前面总体说派别时, 我们已经说过,“歙四子”实际上是与程邃的“歙(或徽)派”、及“四凤八怪派”乃至邓石如的“邓派”并称的徽宗的一支,他们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具体如图:

(程邃一派在徽宗中的位置)

当然,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比如,四风八怪派印人多师从张在辛而来,但因为有“八大山人”的血脉,所以他们作品中古怪、乖张、桀骜不驯的特征非常明显,已经完全不同于程邃了。而董洵是无论如何,都应归在“歙四子”之列。

相对来说,程邃的歙派,入印文字相对古奥,以程邃为代表;“歙四子”的印风已渐渐归于汉印正统,入印文字“老实”多了,相对学者气较浓,比如董洵的作品:

(董洵的作品)

“四凤八怪”呢,主要特征是相对(并不绝对)怪、丑、奇,因为他们是一批不得意的小官员(大多是七品小官,想想郑板桥的个性就可以知道),比如高凤翰的作品:

(高凤翰的作品)

至于邓石如的邓派,邓先生把他另列门派,因为他太重要了,后面有专门的一个章节,以后再说。

(0)

相关推荐

  • 练习篆刻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汉印绝大...

    练习篆刻 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 汉印绝大多数是白文印. 封泥印是朱文,但基本都是白文印在封泥上印痕. 真正的汉朱文印很少,与封泥印的风格不同. 篆刻时可以用不同刀法,但主要在于线条和边框的处理.

  • 篆刻观察——玩而老焉的吴让之

    吴让之的篆刻风格既汲取了汉印之庄重与平稳,也继承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在篆刻艺术的自我探索道路上,吴让之的篆刻风格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邓石如"印从书出& ...

  • 细读《篆刻学》:深入理解了黄牧甫就是理解了“黟山派”

    在介绍完"邓派"之后,邓散木先生开始转头介绍黟山派,这中间其实漏掉了赵之谦,因为先生将赵之谦简单地归入"邓派"印人了,实际上,赵之谦在篆刻史上的历史地位要重要得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 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边缘”的处理方法

    这一节是章法这一大章中的最后一节.讲篆刻作品中,印章"边缘"的处理方法和基本原则. 印之有边缘,犹屋之有墙垣也.大抵白文印多于四周略留空地,以当边缘,比如: (白文印逼边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