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电影《长津湖》给沂蒙晚报回信了…
电影《长津湖》官博回复沂蒙晚报:
人物故乡设定沂蒙山意在致敬沂蒙精神
《长津湖》自9月30日上映以来,直接领跑整个国庆档,打破多项中国影史记录。该影片是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监制并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段奕宏特别出演,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主演的抗美援朝电影。影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的历史故事。
片中有多名战士是临沂人,也多次出现临沂元素,这让不少临沂观众看过后更加触动。电影中一直与伍万里在一起的战友张小山是山东临沂顾家村人,张小山牺牲后,伍万里把他的项链戴在身上,带着他的使命继续奔赴战场。由胡军饰演的雷公,真实姓名叫雷雎生,七连炮排排长,也是临沂人,七连的战士都叫他雷爹。最终雷公为了保护战友们,独自一人把滚烫的标识弹放到车上,开车将标识弹运到了美军的坦克车群中,结果自己却被敌军的炮弹打中,最后整个人都血肉模糊。影片中,雷公牺牲时,哼了两句《沂蒙山小调》,音乐一响,很多临沂观众潸然泪下。
感动的同时,很多临沂人也好奇,张小山和雷雎生是否确有其人。“您好!我是山东省临沂市《沂蒙晚报》的记者。电影中'张小山’和'雷雎生’籍贯都是临沂,'雷公’哼唱《沂蒙山小调》的场面让沂蒙儿女热泪盈眶。所以想确认这俩人物是确有其人还是以某位烈士为原型塑造的。期盼您能帮我们解答一些《长津湖》与沂蒙山之间的 故 事。我 们 的 电 话 是0539——8966111。感谢!”带着诸多疑问,9日,沂蒙晚报记者通过沂蒙晚报官方微博分别@《长津湖》剧组、张小山扮演者史彭元、雷雎生扮演者胡军,期盼能对老区人民的疑问给予解答。
没想到,短短一天时间,10日一早《长津湖》剧组就通过官方微博给予了回应,称影片将雷公的故乡设定在山东沂蒙山地区,源于对沂蒙革命老区和沂蒙精神的致敬。这样的回答让人肃然起敬,这是新时代对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最好的发扬和传承,感恩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为自己是沂蒙山人而骄傲。
日前,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一同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精神,这两种精神在《长津湖》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两种精神交织相融,感天动地,让无数临沂人泪流满面。
相关链接:
沂蒙“红”独放异彩那些年电影中的沂蒙元素
2009年9月8日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山东省唯一一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在中国内陆上映。影片上映之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影片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孟良崮战役前后沂蒙六姐妹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下,沂蒙女性面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时,表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
《沂蒙六姐妹》电影编剧是曾执笔《暖》《生活秀》《唐山大地震》等影视剧编剧工作的著名编剧苏小卫,她曾在采访中说道:“《沂蒙六姐妹》中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有生活原型。”正是这种真实还原历史的态度和所有演员用“沂蒙精神”去拍摄电影的精神,造就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电影中的诸多情节都来自沂蒙六姐妹对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和真实转述。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只有感动!
影片播出后,《沂蒙六姐妹》成为党员和群众学习的爱国教材,并一举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着眼于沂蒙大家庭画沂蒙人群像
30集电视连续剧《沂蒙》以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的沂蒙大家庭为故事着眼点,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精彩地塑造了于宝珍、李忠厚、心爱、心甜、李阳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真实的老区人民形象,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全国著名编剧赵冬苓同志怀着对老区的深厚情感,深入实地采访、体验生活,充满激情地完成了剧本创作。足迹遍及莒南、沂南、沂水、蒙阴、河东、费县、临沭等县区,先后对王换于、明德英、梁怀玉、尹德美和沂蒙六姐妹等沂蒙红色典型人物和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
“男一号”临沂舰
“勇者无惧强者无敌!别怕,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这里是中国领海!请立即离开!重复,请立即离开!”想必看过影片的粉丝们对影片中一位特殊的“男一号”印象深刻,它就是临沂舰。
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事件,被改编成电影《红海行动》,在观众中曾引起巨大轰动。片中临沂号战舰原型,正是执行撤侨任务的临沂舰。
根据我国的《海军舰艇命名条例》,驱逐舰、护卫舰以大中城市命名,我国舰艇命名便于记忆,字音清楚,不易混淆,能够体现祖国的尊严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临沂舰以临沂命名,也考虑了临沂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贡献,是弘扬沂蒙精神,铭记历史的体现。
看过《芳华》这部电影的,应该对影片中几次出现的配乐《沂蒙颂》,尤其是那段比较完整地再现经典舞台剧《沂蒙颂》的片段印象深刻,该段被影迷们誉为片中最感人的泪点之一。
影片中,《沂蒙颂》出现了4次,其中3次出现时间较为短暂,1次较为完整,可以说是所有配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更感觉像是穿插整个影片,每次出现的意义也不同。
上个世纪60年代,京剧《红嫂》进京演出受到毛主席的夸奖,提出希望能改编成芭蕾舞剧。1971年,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组六次进沂蒙山区采风,根据“沂蒙地区人民在战争年代用乳汁救伤员”的感人故事编创了芭蕾舞剧《沂蒙颂》,轰动一时。《沂蒙颂》歌颂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每思祖国金汤固,
常忆英雄铁甲寒。
我骄傲,
我是临沂人!
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来源/临报融媒—沂蒙晚报官方微信
■记者/付茜 金成远
■编辑/小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