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愚:文化本能
文 化 本 能
文 / 袁 瑜
人们常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书画名家郭汝愚一语道出了儒释道三者的交融互补关系。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深浸在传统文化之中。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文化的血脉不曾中断,从笔墨纸砚的质地形貌,到书画绢帛中的气韵风骨,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彰显。干湿浓淡、丹青设色、布白流韵均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淌,这便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本能。
▲ 芙蓉鲤鱼丨90×51cm
当代人在不断变换的空间中所形成的新图式概念,构造出快节奏生活下当代人的视觉感受。郭汝愚却执着于坚守传统、守正创新,将工笔与写意结合,自成一格。当人们在不断探讨工笔的当代性时,他则心无旁骛地给我们呈现了一派“形、神、意、趣”皆备的艺术世界。
当代性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思想、审美和价值判断,也需要赋予现实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引导人们更积极地体验生活,关注人性。这一点与传统绘画的艺术思想如出一辙,除了展现视觉上的艺术外,传统绘画更代表了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
▲ 鹤鸣瑞雪丨173×92cm
审视当下,“以视觉为主导的当代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静止、平面、单一的艺术语言似乎显得越发无力。”郭汝愚列说突破花鸟画的传统式样时,着重点明打破传统构图的特定时空关系,立体、多元地表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在《“艺海留痕”——郭汝愚中国画作品展》中,我们也看到了“芙蓉锦鲤”等源自生活体悟的经典作品。
▲ 腊莲双雉丨173×46cm
郭汝愚游历欧美的经历,使他用水墨和留白结合的中国传统技法描绘出了别样的西方摩登女郎,在体型的比例和神态的感受上,令人深感与旧相对的别样美感。不断突破自我,突破“随类赋彩”的中国画传统赋色规范,用更跳跃、更夸张的色彩表现当代人的情感是郭汝愚感悟于生活的艺术理念。
对于传统工笔画的笔墨传承,他始终强调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变革与自我拯救是一种文化本能。
▲ 牡丹小鸟丨43×33cm
纸上“无”中生“有”
在强调“墨分五色”的国画以墨为主的色彩基调外,画面的整体效果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变化,才是国画的文化精髓。郭汝愚示意自己的作品《写意荷花》,在墨色的浓淡和晕染的轻色中,似能感受到清澈透气的水面。“这种留白,就是一种‘气’局的表现,画面虽满,却透气。随着画中所绘,形成了一种动势,向一定的方向在运动着。所谓‘气局’。所以画不在大小,在乎气局要大。”
前人在书法中称留白为“布白”,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文章的“言外之意”。中国水墨画的留白,可以代表天、云、雾,雪甚至是一塘湖水。这种从“无”到“有”的表现手法存在于中国绘画史上几千年。老子曾说“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郭汝愚提及中国画称不得不谈留白和用矾这两种特殊技法。尤其是留白,更属高难技法。郭汝愚认为中国画中留白的学问之大,“在于画咫尺有千里之势;如果画尺幅再大,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是散的。这种气局、气运之妙,就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了画中的动感、局势。”
▲ 松鹤延年丨182×97cm
随处可见郭汝愚画作中留白的技艺甚赞。他的《红竹鲤鱼》,画鱼决不画水,通过留白与着墨相对,使神韵游离纸上。如他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鱼的活泼灵动。
画家对留白的体悟与把握,皆来自于生活的感悟。郭汝愚在苏州园林的游园体验中,读到了视觉画面的节奏感,悟道了鱼在池塘中与水交融互补的禅意。“水为阴,鱼为阳,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中国和谐观的完美展现。由此观中国画讲究构局、经营、位置。国画它本来就讲舒卷开合,舒放开来,气盈六合,卷合起来,可藏于密处。”
▲ 绣球图丨43x66cm
“如今的山水画家存在一些摒弃留白的现象,他们选择染底。用这种“满”来掩盖了一些线条上的缺失。这其实是对艺术不严谨的表现。因为留白这一技法其实早已不单单是一种创作技法了。它早已成为了中国水墨画的象征之一。”郭汝愚饶有兴味地指出,“当代的国画,在艺术形式上进行类似染底的创新,反而突显了国画中留白的珍贵。”
国画中“无”中生“有”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观看时,让人们静心,发散被禁锢的思维;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本能。传统绘画的艺术所折射出的哲理,是中国式生活才能赋予国画的深远意义。
▲ 鹦鹉图丨66x66cm
传统革新传统
“跟现在难找好中医一样,国画家也有人才断层的危险。”郭汝愚身体力行地将自己所学传授后生。他学生从年龄和基础来说,有“一张白纸”,也有年过半百的职业画家。大多数来学画的人都因仰慕他的工笔画而来,郭汝愚以工笔画闻名,工笔画作为市场的宠儿,郭汝愚有着不同于众的秘籍。
“单学工笔,不容易进入,学会的人最多能画一些小东西,但是要成为工笔画家,是办不到的。最好的方法是先学写意,十多分钟、半个小时就能画成一张写意画。一天5个小时,起码能画30张。假如画工笔,5天都画不出一张来。”郭汝愚说,画得越多,锻炼也就越多。工笔画的“尽其精微”众所周知,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力求形似,每一个细节都注重写实。为了避免工笔画作品中易犯“匠气重”的弊病,郭汝愚用写意画的画法勾勒出工笔画中的人物、花鸟等。他摒弃草稿,提笔即画的创作手法,在全国工笔画界,可谓绝无仅有。学生们传承他的创作特点,如今也都不打草稿。“秘籍”就在于写意画的锻炼培养了画家掌控整个画面的能力,能够做到提笔时已然心中有数。等到再运用工笔画时,自然不必提前画草图了。
▲ 野趣丨20×60cm
对于年轻的学生,郭汝愚鼓励他们带着各自的阅历去写生,避免风格相撞,只有寻找和别人不一样的题材,画出来的东西才有区别。“如果以后同样的题材都能画出区别,那就是成功了。如今小有名气的水墨画家吴浩、陈志才、刘成海等,都出师于郭汝愚门下,而他们的作品却各有风格,自成面貌,很难找到老师的痕迹。无论是工笔画,还是书法,郭汝愚认为,“颜色、材料都没有对错,画家有了驾驭能力,如何画都能出佳作。唯一的对错就是作品的格调,这决定了一幅画的真正价值。”
郭汝愚用“写意”培养“工笔”的绘画理念,使他坚守,“用传统革新传统,才是真正的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