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字研究》疏误十(“䄢” )
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中讨论了“䄢”字产生及流变的相关问题(见下图)。对于演变顺序及来源的探析颇有不妥之处。
一、“䄢”与“齋”的关系
从出现时间上看“䄢”字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见下图),而“齋”字迟至战国才出现,所以“齋”的本字为“䄢”。而“䄢”本身就是“齊”字添旁而成。
(《殷周金文集成》,“䄢”字)
(殷虛書契前編,“齊”字)
(《殷周金文集成》,商代晚期“齊”字)
(《殷周金文集成》,春秋早期“齊”字)
二、“䄢”字的起源
正如《禮·祭統》云“齋之爲言齊也”。 “䄢”字实为“齊”字的分化字。“者
鐘”銘云“乃有齊休祝成”,郭沫若先生释读为“齋戒祝禱均獲神庥。”。又如《易·系辞上》云“聖人以此齊戒”。又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齊于社圃”,《庄公四年》“將齊”等。皆当释“齊”为“䄢”。其实“齊”字分化的还有其他字,如“濟”、“霽”、“劑”。
三、再谈一下“𪗋”与“䄢”的关系
从 “䄢”字的最初构成看是从示、齊声的形声字(如下图)。“示”字各家解释不一,如有认为是“供桌”的,有认为是“上天垂象”的,有认为是“神主”的等等,但不论如何都有与鬼神沟通的意思,如《正韻》谓“齋”云“潔也,莊也,恭也”。如《九歌·大司命》云“吾與君兮齊速”,即“䄢肃”。又如云《论语·乡党》“祭必齊如也”。
(“蔡侯盤”,“䄢”字)
(《殷虛文字乙編》,“示”字,一期)
而“𪗋”也是“齊”的分化字,未见于出土文献,《说文》收此字,在传世文献中最早或见于《孟子》(《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喪,齋疏之服”。孫奭疏云“𪗋疏”,阮元校勘记云“韩本作'𪗋’ ”)无论如何其出现都应比“䄢”晚。其出現之前,仍用“齊”,如《论语·乡党》“摄齊升堂”,“齊”即“𪗋”,衣下摆也。《康熙字典》云“《類篇》謂'裳下緝。或作䄢。’《廣韻》'經典通用齊’。……《禮·曲禮》'兩手摳衣去齊尺’,亦作齋、䄢”。而《说文解字注》云“按經傳多假齊爲之”,当其字或未创行于世而。“𪗋”又有丧服的意思,如上《孟子·滕文公上》“齋疏之服”,丧服与“䄢”字“潔也,莊也,恭也”的意思也相合。如《左传》论及鲁昭公“三易衰,衰祍如故衰”的污秽丧服,发出了“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终也”的感叹。则𪗋字或由䄢字而来。
浩 写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