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居家抗疫的“良药”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人们难掩焦虑与恐慌,这是对瘟疫和疾病的恐惧,是不确定带来的无力感。此刻,毛姆的话有点儿应景:“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当然,毛姆还补充了另一句话:“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辩说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阅读无法帮助我们彻底击退疫情,却是“预防和抑制疫情的良药”。
阅读那些新闻,直面真相
当灾情发生时,往往也是谣言满城风雨之时。面对疫情的肆虐,人们通常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孤独无助,只要一有疫情信息,常常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其真实性深信不疑。正如一个漂浮海上的人,只要是身边飘过任何物件,都会紧紧地抓住,视为救命稻草。深信谣言,是一种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安而发生的趋利避害行为。
人们还有趋同心理,尤其认同家人和朋友的信息。正如戈维特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深陷人际网的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接收器和传播器。
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来源多元,但也难免泥沙俱下,伪科学、谣言等有时候会甚嚣尘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信息汹涌爆炸,真相扑朔迷离,谣言层出不穷,此刻需要独立思考、辨析真伪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分清事实和观点,辨别证据的可靠性,是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最基本的常识和素养,也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表现。
具有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的公民,对于听到的任何一个带有观点的评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无休止地刷屏,扑腾挣扎在信息的汪洋中;锁定唯一信息来源,抱着一棵大树不肯放手。
真相总是复杂的。只有多元视角的互为补充,多元思想的激荡碰撞,多种声音的互相质疑,才能还原事实和真相。正如我们玩拼图游戏一样,决不能将一张碎片图片当作全部,不能“盲人摸象”。正确的态度是从不同的新闻或信息源,比较和分析事件的真假;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是否有逻辑,挖掘出作者的潜在真实态度。
大数据时代,要了解事实和谣言的真相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如今很多网站利用大数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开辟了辟谣特别专栏,专门对谣言实时分析,确定是“谣言”“事实”还是“待论证”。“质疑辩证”是一种科学精神,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探究、验证和分析;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以批判性的思维去质疑,提高思辨能力;在疫情面前,更是一种生活姿态,理性、清醒和客观地面对世界。
阅读那些故事,直面人生
如今,当我们打开网站或资讯APP,铺天盖地是疫情的信息。注意,是新闻和信息!新闻是有时效性的,通常在几天后成为“旧闻”,新闻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信息是互联网的产物,是强调流量的,是真假难辨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
事实上,我们不仅需要新闻报道和数字,还需要故事或者纪实作品。为什么需要故事?比起抽象的概念,我们更愿意接受故事。数百年来,中国文化一再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红楼梦》;一个“白蛇传”的故事让杭州这座城市有了历史的枝蔓,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伦敦从来都没有失去过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热情;从《西游记》到《简爱》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中,人类由共情产生情感的连接,坚不可摧。
疫情当下,三千多条生命的消失,是同胞生命的哀伤和陨落;家人生命遽逝,阴阳两分,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哀愁;一个个增长的确诊数字,是在恐惧中挣扎的生命。还有那些当初徘徊在医院门口无法入院的患病者,由于交通管制在高速公路上滞留十几天的归乡人,更有数万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荡涤人心、直面人生的故事。
人们并没有忘却用文字记录疫情。如今报纸、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涌现好多纪实作品或故事,类似非虚构作品,关注疫情下真实的生活和生命,记录灾难面前命运的挣扎、个体的生活和人性的丑陋,以及那些勇气和毅力。这些故事无论是作家写的,还是普通人写的,真实、细腻、直抵人心。很多文章辞藻并不华丽,只是将疫情下的家庭琐碎娓娓道来而已,但是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疫情来临时“死别下的悲凄”以及“爱和脆弱”,感受到微弱生命的“无力感”,普通人间的共情更会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
阅读那些经典,直面意义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类似瘟疫的大规模疾病袭击都不是第一次发生。无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后来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都努力地重现现场,寻找真相,并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生命和理性之光。
加长版的寒假,使得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阅读。此时此刻,关于瘟疫和疫情等经典作品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全面和科学地认识疫情,了解瘟疫本身和预防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思考疫情对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文化等可能产生过的,或即将产生的影响。
此刻,阅读经典作品,还会有助于我们看到历史和现实的互相观照,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在疫情下所做的必要性以及人们的行为。对于今日身处疫情的我们,获取警示和反思意义。如果我们不曾遗忘历史,那就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乌合之众》告诫我们当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抹去,群体的行为、声音代替了他的个人思考,成了主流的呼喊,此刻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和客观地面对谣言;《瘟疫》展示千百年来医务工作人员的精神内核:医者仁心;《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启迪我们疫情前没有人是唯一的祸首,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只有共同负起责任,才能消弭灾祸。
当我们在阅读新闻报道、新闻数字、纪实作品等,多文本、多视角的主题阅读就在不经意中发生。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从众多书中找到与主题有关的答案,只不过他们还提到主题阅读的意义,是“读者围绕最终目的不是为发出的问题提供答案,而是追求回答的过程中那种辩证的、客观的特质,这才是主题阅读的最终奥义”。疫情时期主题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是生命、希望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