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持久行动力?只需掌握3个思维步骤,让目标轻松实现

一、理想很美好,3分钟的热度很骨感

你是否,在朋友圈晒出,不瘦10斤不换头像,并信誓旦旦的说要一月练出马甲线,二月练出A4腰。结果去了几次健身房,就再也没有去过,你觉得太累了,也没时间锻炼;

你是否,决心要做一个早睡早起的人,跑步看书吃早餐,做一个自律达人,掌控自我。结果打卡了几天,就接着熬着最深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闹钟每10分钟响起一次也唤不醒沉睡的你;

你是否,暗自定下目标,报考MBA,升职加薪,拿下年终奖,从周一到周日排满了学习计划,满怀信心。结果,买来的书只翻开了前几页和认真划的几条重点线,其他部位崭新依旧。。。

从小到大,从读书到毕业,从工作到成家。我们曾无数次立下誓言,制定目标,最后都不了了之,最终所有的计划都成了梦想清单了。理想很美好,却总是毁于3分钟的热度,怎么办?

你可能会来点心灵鸡汤安抚下受伤的小心灵

你可能会报一个21天习惯养成班,期待21天后的脱胎换骨

你可能会购买更多的管理书籍,期待书中能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

。。。

然而,于事无补。真是应了马云的那句话“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与其病急乱投医,不如歇一歇,停下来分析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很认真制定了目标,却总是坚持不了,3个计划误区你需要知道

做任何事情失败,都是有原因可寻。做事情坚持不了也是一样,看似众多不能坚持的理由,可能只是一种表象的说辞。要了解深入,就必须拨开云雾见青天,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常来说,做事情3分钟热度,大致分为下面3种情况,请对号入座。

1.制定计划误区一:目标模糊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占10%的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请看重点,只有具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才是最终决定那3%的人成为社会精英,行业领袖。

有些人的目标不清晰,比如我要减肥,那么减多少?5斤?10? 还是20斤?5斤可能只要一周锻炼6个小时,合理控制饮食即可达成,10斤可能需要每周锻炼12个小时,饮食严格控制才能达成,20斤可能需要专业的教练指导才能完成了。目标越具体落实起来越有针对性,方案也不同。赚1万和赚100万的目标可能采用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有些人的目标浅短,就会导致看不到更远的地方,就会被眼前的干扰所诱惑。就不会知道所有近期要完成的目标,其实都是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而努力。比如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那么所有的看书,早起,学习,其实都是为了这个长远的目标而服务的。而这些小目标就会变的更有意义,你会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这些眼前的一砖一瓦都是为了最终成就自己那栋大厦而做的铺垫。

2.制定计划误区二:方向错误

有人渴了去找水喝,结果去了沙漠;

有人想去北京,结果坐上了去广州的火车;

有人想和同事处好关系,结果见到领导就打小报告。

“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却经常做着这样的事。所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自然是越走越远,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就是白做工。你可以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我怕你走不到罗马就结束了。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首先你得知道这些东西它来自于哪里?你所要的一切它来自于哪里?如果这个没有搞清楚,那么你就会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迷茫,最后失去信心,放弃也是必然。

管理学上有句话: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用更时髦点的词就叫“精准努力”。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步骤:

首先问自己想要什么?其次,你想要东西在哪里?最后,如何才能走过去拿到东西?

并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及时对标,尽快调整,确保方向正确,才能有的放矢。

3.制定计划误区三:缺乏反馈

你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事情你很难坚持,但是有些事情你却很容易就忘记了时间。比如嗑瓜子,追剧,打游戏,似乎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已经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总觉得不过瘾。因为这些事,你每执行一次动作,就会给你一个结果。嗑瓜子,只需要一秒就能吃到瓜子仁,就会给你带来美味的享受;追剧,你每看一集就会有个精彩的剧情呈现;玩游戏,你每操作一次鼠标,每打一个怪兽,就会有酷炫画面和的金币入账的声音。而这些都是反馈带给你的刺激,你每一次行动,都会给你带来结果的反馈,如此让人痴迷。

而我们在做另外一些事情的时候,却忘记给自己设计了反馈机制。比如学习,我今天看一本书,感觉也没什么变化,我还是那个我。我坚持跑步三天,发现很累,而体重丝毫没有变化。我学习演讲,练习了一周,发现当众说话还是支支吾吾,没有逻辑。人只有觉得做一件事对自己有改变,有意义才会持续不断的去做,反馈缺失,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就会导致我们对一件事失去耐心。

“扶贫先扶智,治病先治根”,既然我们找到了不能坚持的病根,那么接下来就针对性的下药,才能做到治标又治本。所谓的根本就是源头,培根在《习惯论》中说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从思想的根源入手解决。

三、3个思维3个步骤,让目标更容易完成

1.底层逻辑思维——第①步:定义任务,找到解决问题核心关键点

面对任务,马上就想各种办法去执行,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常规做法。但作者《你的灯亮着么》却告诉你,这种做法大错特错,遇到任务一上来就立即解决问题,这是人们最通常的反应,也是最大的误区。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往往没有定义任务就立即行动,结果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头疼就医头,手疼就医手就是最简单的例子。

比解决任务更重要的是定义任务,而定义任务就需要掌握底层的逻辑思维。底层逻辑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找到核心切入点,从这个点开始思考并作出之后行动,当围绕着底层逻辑思考时,做出的决定才是最本质最核心的。

比如腾讯在早期,它的底层逻辑思维就是创造一个可以让人与人交流的软件。从这个思维上确定了定位就是“连接”。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物,连接物与物,连接世界,因为诞生了伟大的APP软件QQ和微信。

如何去应用这个底层逻辑思维定义任务呢?就是去找到解决这个任务的核心关键点。

比如早起,如何做到早起,底层的逻辑就是提升早起的感受,比如舒适的温度,伸手就能够着的衣服,明亮的环境。而这些相比冬天的寒冷,天未亮的黑暗,隔壁房间的衣服,给我们带的感受就要好很多,所以就更容易解决早起难题,很多人用意志力来克服早起难题,其实是没有很好的定义早起,导致意志力终究被感觉打败了。

再比如,小孩子学自行车,就算练习了一百种踩脚踏板的姿势,可能还是学不会,但是你只要告诉他向前跑的自行车不会倒下,他自己折腾几下就学会了,这个往前跑的自行车不会倒下,就是学自行车的底层逻辑。

学习不是为了阅读更多的资料,听更多的课,而是为了学以致用,这个学以致用就是学习的底层逻辑,不然学的再多也没感觉,只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现学习的价值。

所以,不是你坚持不了,而是你并没有精准的定义你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解决起来就没效果,最后只能放弃。

2.系统思维——第②步:拆解任务,把整体目标拆解成若干小步骤

喜欢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而这每个部分都是一个系统,所以车子出问题,修车师傅一般不会把车子大卸八块,而是按照这几个系统进行拆解检查。你在家里洗澡,你打开水龙头开始调节温度,一开始水温很凉,于是你转动水温调节阀,水温慢慢上升了,渐渐的你感觉水又太烫了,因此你反转水温调节阀,水温又降下去了,过几秒你感觉又太凉了,又开始调节,如此反复,最终才能达到体感适合的温度,看似普通的日常洗澡,却是由:水温调节阀,现在的水温,体感温差,目标水温,这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大到汽车,小到水龙头都是由系统组成。

但是,我们在做任务的时候,却失去了这个系统思维,总认为健身就是健身,学习就是学习,做PPT就是做PPT。其实再小的任务内部都是一个系统组成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拆解,然后逐个击破。如何理解这个过程?我们来举个例子:

这几年互联网全面普及,随着人们网购认知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商品通过软文进行销售了。

大致的流程是这样的:商家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篇软文,软文中插入商品的信息。读者看到软文的标题点击进去阅读,如果阅读过程中对商品感兴趣,就会点击链接进入商家的店铺,然后再浏览商品的介绍页面,思考要不要购买,如果想购买就点击付款界面,进行支付购买,收到货后根据产品进行评价。到此,一个商品的线上销售到此结束。

正常来看这就是很普通的一篇带货软文而已,但是拥有系统思维的人就不这么认为,他会把这个过程进行拆解,整个过程就是由文章标题,正文内容,商品软文,商品详情,支付界面这几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小系统,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这篇软文的失败。

  • 第一环节:文章标题—是否吸引用户点开看(不点开,后面的环节全部结束)
  • 第二环节:正文内容—是否吸引用户看下去(不看下去,就没机会看到商品链接,成交环节结束)
  • 第三环节:商品软文—用户是否感兴趣(没兴趣,就不会打开商品链接)
  • 第四环节:商品详情—是否是用户所需(不是用户想要的,也不会成交)
  • 第五环节:支付界面—是否方便支付(支付麻烦也会造成客户关闭交易)

对于简单的一篇软文,当具有系统思维的人,就会把每个环节给拆解出来,每一步失败,整个任务就失败了。

因此不要视所要做的任务为一个点,而是系统的去看,去拆解。其实就是拆解通往结果的整个路程,把这段路分成一段一段。如果只能看到100米,而目标是1000米,为了防止迷路,那就把1000米拆成10个100米,这样保证每一段路都看的清。这样在努力的过程中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走错方向,有没有偏离路线,只做有效的行动。

当我们具备系统的思维,拆解任务之后,接下来,就要针对这一段段的任务,逐一解决。

3.阶梯思维——第③步:循序渐进,专注小步骤及时反馈,逐个击破

阶梯思维其实很好理解,比如你住在10楼,今天电梯维修,你没有办法乘坐电梯,那只能是爬楼梯了,30米高的楼,就要通过一层层的台阶循序渐进的爬上去了,整个爬楼梯的过程就是实现你到10楼整个任务的过程。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每层楼拆分的台阶要尽可能的小,能够轻而易举的就迈上去,如果台阶太高,一层楼2个台阶,没有人能爬上去。

做任务也是一样,在我们对任务进行拆解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拆解的不能太大。

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

人们理性上或许知道自己应该超着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仍然规划的太大的步子。这是有原因的,计划小步子难以让人兴奋起来,而大梦想带来的兴奋感要强烈的多。

比如,告诉你做这件事可以赚100块钱,和告诉你做这件事可以赚10000块钱,显然是后面的听起来更让人兴奋。然而实际执行起来,却并非如此,因为目标太大,也太远了,容易让人产生气馁,从而放弃。

所以当拿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就需要用阶梯思维对拆解的每一个小步骤进行一步步循序渐进的完成,最后目标也就实现了。为什么阶梯思维会有用?其实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科学家们给出解释:

他们称之为跨期选择或延期贴现:人们为快而小的奖励赋予价值,高于延迟带来的大奖励。换句话说,人们青睐于迅速看到结果。

这个解释就是上面我们说的反馈。专注于小步骤可以让人们更快的实现小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目标大脑就会反馈释放一种强效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这会让人感觉更快乐,更积极的去继续尝试,进而循序渐进的实现了自己的大目标。

比如你的目标是参加明年的马拉松长跑,要知道马拉松的距离可是42.195公里啊。但是你目前最多只能跑5公里,如果要一下子跑40多公里,可以直接放弃了。那么就需要阶梯思维进行拆解,第一周5公里,第二周6公里,第三周7公里以此类推,每周的小步骤就是增加1公里,这对你来说并不难,而且你知道,你每完成一周的小步骤,就距离整个马拉松更近一步。方向没错,正在一步步实现,每一步都收到了反馈,到第38周的时候,你就可以轻松的跑完马拉松全程了。

阶梯思维讲究的是化整,循序渐进讲究的是为零,结合起来就是化整为零,逐一击破。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爬山的过程中,都会选择在半山腰休息一下,或者是在某个标志处休息下,喝口水,如果一口气爬到山顶,估计没几个人能完成。开车长途跋涉,交管部门一般每隔50公里就会设置一个服务区,方便大家休息,运用的也是阶梯思维,循序渐进。

总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气也不能吃成胖子。面对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必须要做的事,必须要实现的梦想,却苦于坚持不下来。不必担心,其实你只是缺少了科学的方法,不用自责,也不必怀疑自己的意志力。只有我们勇于面对问题,从底层逻辑思维上去分析原因,定义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核心点,然后用系统思维对梦想和大目标进行正确而又合理的拆解,最后再用阶梯思维去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实现小步骤,小目标,最终我们的梦想终会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