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5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乃至于大顺。
B 现代汉语
上善的人体悟大道所在,认知大道重要的是体悟,而不是宣扬和传播。民众因民生不得解决,生就私利之心;国家管理,不能用私利之心,这是把国家利益放入自己的口袋;以民生大道治理国家,才能够造福社会,这是国家管理的两种情形模式。认识到这两种模式的特点,就明白大道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因为大道的外现,既直接,又深远,和一般民众认知不同,一般民众没有思想文化的储备,所以不能够认知事物大道。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说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民之不可治理者,以其智太多,必为巧伪。使智惠之人理国之政事,必远道德,妄作祸福,而为国之贼也。不使智惠之人治国之政事,则民守正直,不为邪饰,上下相亲,君臣同力,故为国之福也。
2王弼注: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防随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3杜光庭注:古之为道,非欲明示於民,使威强知之患,令其韬晦智用,潜超无有之津。故以智理国则乱生,晦智为君则福至。智诈兴则难理,智诈息则参玄。玄德於是弥深,反俗而归大顺,亦与夫祛俗学、多欲之累,而证百谷朝宗之顺焉
4王安石注:夫圣智者,国家之利器也。言古之善为道者,不以圣智示人,欲使人无知无欲而愚之也。故庄子曰:上诚好智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乌乱於上。钧饵罔罟历芍之智多,则鱼乱於水矣。
5吕吉甫注: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愚人之心也哉。古之善为道者,在己若此,则推之於民也,固非明之,将以愚之也。察察,昭昭,则所谓明之也。若昏,闷闷,则所谓愚之也。民之失性,居华而去实,故智多而难治。诚欲治之,则去智与故,镇之以无名之朴,则彼将自化,而以智治之,适所以乱之也。
6苏辙注:古之所谓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览於物之终始,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於小智,以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为,则虽有过,亦小矣。
7时雍注:道无为则自得於内,道无不为则化成於外,是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则浇淳而乱,愚则守朴而静,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而有知也。智者争之器,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非以其明之耶?
8邵若愚注:古之善为道治天下者,非不也以用也智见明民,用智治世,是将以愚民之也。民之难治者,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9王夫之注:顺之则与天下相生,“反”之则与吾相守。生者,生智,生不智;生福,生祸;生德,生贼;莫必其生,而顺亦不长也。守者,吾守吾,天下守天下,而不相诏也。夫道之使有是天下也,天下不吾,而吾不天下,久矣“楷式”如斯,而未有易也。
10林虞斋注:聪明道之累也。圣人之教人,常欲使之晦其聪明,不至于自累,故曰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字下得过当,秦之愚黔首。故晦翁所以谓之劳攘也。智巧多,则民愈难治,故以智治国者,反为国之害。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九,阐明大道在国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再次阐明大道关键在于体悟,不是宣扬和传播。国家,民之本,民生问题是国家管理之基础,是则民众安,非则民众喧。后世解于老子,以私心解说,或遁世,或名实,误也,故用智与愚民之治也。智者,非用智而用愚循大道,妄自用智而为私心于名利,诚为战国后,巧言狡色,中原灾祸之邪风,乱国害民之缘由也。
2体道悟德,则为上德上善,所以传于道,圣人不贵难得之货,勤力不止,以此为榜样,为民众所效仿,非宣扬明道;后世人等,不明于道,以自明为明,非明而暗于道,背离大道,背离以事物发展方向为方向的认知大道,所以暗。所谓明,不过主观己心以为明,非明于道,强力主观行为,表似明,实则暗,正是于此,所以老子用无为 ,摒弃主观行为,遵循自然大道法则,非愚也,此为愚民之本,凸显后世学人之愚笨,字虽是一个,词义则天地之别,皆因一管窥豹也。
3常人之欲,不过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则继以文化教育;而后世不明此理,以名利之心蛊惑民众,或有美言,或有尊行,或有难得之货,乱于民,则先乱其心,故民难治。民虽有智而非智,为名利之私心,其心膨胀,有思想文化者明而不追随,无思想文化者暗而从众,所以以如此之小智治国,为国之贼;不以如此之小智治国,国之福。所以国家大道以民生为本,以教育为基础。
4楷,形声,从木皆声,本义树干疏而不屈,形容刚直;《广雅》法也。社会民众,宣扬私利之智,为国贼;解决民生,提高民众教育为大道,为国福,这是两种不同的道路,是社会,国家楷式,后世人等不知楷式,只知愚民,恰似见事物,只见一叶而大呼宣扬,非真知,非正解,更非认知之路。明于认知大道,则明于楷式,所以明于上德。上德,广且大,非无思想文化的人,可以认识;所以有思想文化和无思想文化的人认知是相反,只有思想文化认知,才会体悟大道,通达自然大道,社会大道,事物认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