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8级大学生是追求真理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神奇的色彩。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77、78级大学生的经历和道路不可复制,但其经验和精神却可以传承。

1977、1978级大学生(下文简称77级、78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1977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于是这些78级大学生也等于是这些专业的首批大学生,类同于77级。还有许多专业1977年招生人数很少,如教育学专业1977年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招生,法学专业只有北京大学等学校招生。到了1978年,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专业。

1977、1978年的高考,是录取率极低的高考。1966年停废高考,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时,考虑在中断11年高考后,加上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起初预计13个年级累积的考生有可能达到2000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77届录取率是1%。

虽然两届学生入校、毕业都是同一年,但还有一些不同之处。77级考试方式特殊,录取率之低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按计划录取数的2—5倍筛选出来,参加正式的高考,加上全国超过半数的青年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选择报考中专,结果1977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

后来,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8万人,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而且年龄大的老三届,他们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应届毕业生高出100分左右。录取去向也重点在师范院校。

1978年也有扩招的举措,总共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6%,比之77年,相对容易多了,许多在77年没有考上的,都在78年考取了。所以把78届比作银,而把77届比作金,道理就在这里。

77级高考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大学之分,也不公布高考分数;志愿只能填三个,在“备注”栏还可填报中等专业学校。考试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这年考生的“政审”严格。在分数上线、体检合格后,对每个考生组成了两人以上的“政审调查小组”,查考生的政治表现、家庭出身,包括亲属有无政治和历史问题,写成专题“政审材料”。

到了78级,大学有了“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再无推荐入学生,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政治审查也大大放松,“级”、“届”序列名实相符。这些细节的变化反映出历史的演进。

因此,77、78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1982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77级本科生于年初毕业。紧接着,夏天又有1978级大学生毕业,结果这一年有两届大学生毕业,同属于1982届。不过,与过去大学生通常以“届”来区别不同,自从1977级大学生以后,大学毕业生通常称“级”而不称“届”。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群体

1977年的高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而且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绝无仅有,由此,77、78级大学生便注定成为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群体。

相比现在同一级大学生多数是一个年级的高中毕业生所构成,77、78级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几乎所有人的遭遇和生存状态都不一样,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说出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最大的已经30多岁,最小的只有15岁;有的人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家长,有的人连什么是恋爱都还没想过;有的人带薪学习,有的人拿助学金读书;有的人成熟练达,有的人年少气盛。

有人曾说“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

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

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 

在饱经沧桑之后,这一群体普遍个性坚定沉毅,较能吃苦。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形成坚毅的个性和练达的人情,也成为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77、78年的高考,由于备考时间很短,考生原有基础便显得格外重要。77、78年考上大学者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更多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过去,科举时代有“读书种子”之说,我看77、78级大学生中也有部分属于“读书种子”。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仍然坚持读书。

另外,这两个年级大学生中,出身于知识份子家庭的比例也较大。郑若玲博士曾以厦门大学8821名学生记有家庭出身的档案作为有效样本作研究,从结果看出,77、78级大学生中家庭出身于学界的比例达到25.38%和23.46%,在各个时期中是最高的两个年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书籍匮乏、社会普遍不重视教育的年代,家庭的影响起到较大作用。

而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这是一个在文化断裂的年代坚持学习的人所形成的群体大学期间都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恢复高考改变了以往许多人听天由命、前途由领导决定的观念,使广大知识青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让人们觉得有了盼头,普遍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当时还是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

但学生普遍有助学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在校期间,他们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大家开始反思,开始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存在主义、邓丽君歌曲、人生观大讨论、伤痕文学……

当然了,这一群体中的多数人在最佳受教育的年龄整天处于动乱的环境中,知识不成系统。或许勤能补拙,但有些知识和能力错过了最佳学习时间很难弥补。

群体的命运与作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是处于万物复苏、需才孔急的状况。

甚至在77级本科生读到三年级时,主管部门就曾在部分大学征求学生的意见,问是否愿意提前毕业,读完三年或三年半就按本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1980年夏到1982年春之间,1977年考录的27万本专科大学生陆续毕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所选拔、培养的第一批优秀人才,为求才若渴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1982年夏,40万名78级大学生也基本毕业。

当时,各行各业人才“青黄不接”。而11年的积压,67万毕业生汇聚到一起喷涌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填补巨大的需才空缺。当时流行在大学生中的一个顺口溜叫作“金77,银78”,大学生把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比作金银一样珍贵。另一种说法是,后来因这两届学生成功率之高,被民间戏称为“金77,银78”。77、78级大学生集合了十几个年头的青年中的精英,因而人才较为集中一些也就不足为奇。

相对其他同龄人而言,77、78级大学生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考上大学,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大好事,“大学生”似乎是头上罩着光环的三个字。他们的工作和发展机遇特别好,作为与众不同的群体,起点普遍比其他同龄人高,后来发展也较快。30年后,无论是在政界、学界、商界,都有许多领军人物是77、78级大学生,有人将之称为“77、78级现象”。

“77、78级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然更迭,也是特定时代的需要、特定时代的产物。

当然,并不是所有77、78级大学生都很成功,也存在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这就有如宋太宗所说的:“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宋史·选举志》)。高考所选拔的人才也类似,在一个群体里面,成材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可比的对象,便可看出其特征和意义。

历史不一定记得他们中单个人的功名与所为,但一定会记得这一群体的贡献与所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人才的作为与贡献中体现出来。不像一般大学生多为同龄人因而基本上同时退休,由于年龄差距很大,77、78级的人才洪流,在一波“老三届”的人才洪峰消退之后,还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持续上十年。

77级、78级毕业生大多有几分理想色彩,较能独立思考,不大肯随意附和,内心颇有几分“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狂傲。这两级学生包括稍后79级等届次的毕业生,较多集中于党政机关。不过,这两级学生大多也清楚,自己无非是同辈中的幸运儿,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机遇更为重要。

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传奇的色彩。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在接下来的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可能将是一个科学和文化成果集中产出的时期,经过多年的磅礴郁积之后,终会有喷薄而出的一天。“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77、78级大学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和作为,相信还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出来。

--- 全文完 ---
(0)

相关推荐

  • 高考:4类“分配工作”的211大学!考上就不担心就业!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听到老一辈的人提到大学生,那都是竖大拇指的.同时在当时看来,大学生=分配工作: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有一个大学生的出现,是相当让人眼红的. 因为在以前看来,大学生的工资都不低,而且只要考上 ...

  •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77-78级的大学生处于一个最坏的时代,他们是2000万被耽误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但那又是最好的一个年代,他们能从2000万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赶上了绝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

  • “教资热”背后的冷思考

    郭珲峰 近年来,教师资格证考试热度爆棚.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说明,尊师重教风气越来越浓,教师职业越来越受重视,前景越来越好.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还需要透过这一现象看到其背后的隐患. 一是"教 ...

  • 1977——2020的高考之路。时代选择...

    1977--2020的高考之路.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也选择了时代. 一.恢复高考的前几年:1977--1982(图一) 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有570万考生,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5%: 1978年 ...

  • 恢复高考那一年(中)

    恢复高考三部曲 第一部 <恢复高考那一年> --谨以此文献给独具历史特色 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 (中) 5.1977年的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

  • 这位淮安人珍藏了四十年前的高考准考证

    又是一年高考季.2017年,高考恢复四十周年. 1977年冬天,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历史景观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全国570万考生,包括1966年至1977年前后11届高中毕业生(其中还有少量初中毕业生), ...

  • 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也好,有为亦好,一个有梦想的时代

    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也好,有为亦好,一个有梦想的时代 这套卷子,适用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这套卷子的难度不及乙卷.那么,作文的要求如何呢? 首先,我们搞清楚什么可以写?通过 ...

  • 部分省份高考录取率破90%!大学文凭,还有多少含金量?

    最近一段时间,各省相继发布2020年高考招生情况数据.浙江省2020年共有32.6万考生,实际招录30.77万人,总录取率达到94.38%:河北省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为62.5万,录取人数为57.2 ...

  • 77、78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

    1982年,我们一起大学毕业1977.1978级大学生(下文简称77级.78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1977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于是这些78级大学生 ...

  • 新三届丨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新三届 2019-04-17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杭大 ,作者陈侃章 老杭大为了不能忘却的母校记忆.我们在这儿相聚,重温往事,记录历史,分享成长,温暖人心.   作者简介 大学时期的作者 陈侃章,杭州大学 ...

  • 77-78级大学生:一个时代的符号(组图)

    本文自2018年以来被多家平台和公号转载,由于无法追溯原创作者,我们在此向原创者深致谢意.若涉侵权,指正立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 ...

  • 追求真理的圣人其实是一个懒惰的人

    一个人为什么要渴望真理?是想仅仅坚守一种原则,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世界找到一种看似合理的规律,就可以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找到一种心理平衡.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聪明,多少都会因为 ...

  • 思享者丨刘震云:中国到底改变了什么?77级、78级起什么作用?

    作者简历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新乡,197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原题 中国人需要见识和远见 作者:刘震云 ...

  • 77-78级大学生:一个时代的符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神奇的色彩.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 ...

  • 中国2000多万青年的精英——77-78级大学生,一个时代的符号

    导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神奇的色彩.作为一个在特殊 ...

  • 张晓刚:川美77、78级往事,从几张老照片谈起

    张晓刚: 川美77.78级往事,从几张老照片谈起 文 | 张晓刚 编辑 | 张朝贝 版式设计 | 乐天 图片提供 | 张晓刚.本刊资料室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197 ...

  • 伤逝丨送别人民大学78级程卫平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计统系计划专业1982届毕业生,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卫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昨天(12月24日)上午七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部(二部)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