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为无知害了孩子,新生儿绑腿可致残

祖国医学从神农尝百草、扁鹊、华佗、李时珍,到屠呦呦,对我国,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但在基础医学研究上起步较晚,如对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外科干预上的研究就比较晚。

所以,一些现代医学科学思想对我国人民健康生活影响也较晚,结果,一些传统陋习至今仍然存在并延续,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中。

比如给新生儿绑腿,导致髋臼发育不良,比比皆是。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一家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小孩,分娩不在医院,大都在家里,分娩靠的是接生婆,而不是产科医生,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生产,优生优育,孩子一生下来,有的母亲用一床小棉被,将伸直的两腿包裹起来,再结结实实地绑上带子。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罗圈腿”,殊不知绑出很多髋发育不良。

No.1

髋发育不良是怎么绑出来的呢

这得从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方面讲起。

人是受精卵孕育而来的,人的腿是怀孕4周的时候才开始萌芽,但在随后的几天里髋臼和股骨近端皱形就形成了,而髋直到18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出生时髋臼的喇叭口上方的坡度也就是髋臼顶斜度(医学上叫髋臼角、髋臼指数)是不到30度角的,以后随着发育逐步缩小为20度。

股骨是倒“L”形,长的臂比做是股骨干,短的臂比做是股骨头颈的话,两臂之间的夹角叫颈干角。

出生时颈干角不到140度,以后随着发育逐步缩小为不到130度。另外两个臂也不在同一平面上,短的臂相对于长的臂有一个向前的成角,叫前倾角。

出生时前倾角可达30度以上,但以后也会随着发育缩小到15度左右。

所以,髋臼角、颈干角和前倾角都是随发育成熟逐渐变小的。髋关节的成功发育和成熟需要长时间不断整合遗传的、环境的以及形态学的刺激和应答,通过适应性的塑建来完成。

换句话说,髋臼的继续发育必须要依赖股骨头相对应刺激、应答的作用。

股骨头颈的轴心线始终与喇叭口样的髋臼窝轴心线是一致的,在发育期间,所有长时间不能使两线相一致的怀抱、捆绑方式都会影响宝宝髋关节发育。

所以出生后新生儿绑腿的包裹方式可能会导致髋臼发育不良,甚至残疾,这绝对不是骇人听闻!

而发现婴幼儿髋发育不良,采用蛙式固定原理就是通过改变股骨头颈轴线来改变髋臼窝轴线,从而使患儿髋关节发育恢复到正常。

No.2

如何正确包裹新生儿

正确包裹新生儿的原则是“上紧下松”。

上紧

“上紧”是指婴儿的上半身要适当裹紧,但也不要太紧,太紧会影响上肢活动,也会影响新生儿呼吸及胸部发育,做到避免婴儿挣脱襁褓导致被子覆盖在口鼻上,从而引起窒息就可以了。

下松

“下松”是将婴儿下半身保证宽松舒适,让襁褓中的婴儿髋关节能自由屈伸,保证髋关节的正常发育。

所以,给新生儿“蜡烛式包裹”是错误的,如果太紧会强行将宝宝的四肢拉直,限制了宝宝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四肢运动,从而影响宝宝各项功能的正常发育。

其实,新生儿四肢蜷曲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没必要进行人为矫正。

新生儿正确包裹的方法是用一个质地柔软的纯棉小被子或者小毯子之类平铺在床上,将新生儿放在被子(毯子)的对角线中间,把被子(毯子)的上角即新生儿头上的角折叠起来,再顺势把新生儿的两边的角依次折叠,最后把剩下的一个角向后也折起来。

罗圈腿有家族遗传性,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也可能与佝偻病、严重的营养不良及维生素D缺乏有关。

另外也可能是膝部的骨骺发育障碍等引起。所以,将新生儿两腿伸直包起来,再结结实实地捆上,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罗圈腿”是错误的。

其实这样做并不起作用,相反地这样做可能引起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甚至脱位,因为将两下肢硬拉直,并用力捆绑后,使股骨头颈的轴心线与髋臼窝的轴心线偏离,直接影响了髋臼的发育,或者可能使本就有髋发育不良的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

所以,用绑腿方式防止孩子将来O型腿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为了婴儿的“自由”和健康,就不要再绑腿了。平时携带婴幼儿时宝妈、宝爸也要采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啊。

本篇文章由 侯马市人民医院 冯明生 主任医师 供稿

由唯医骨科 唯小骨 编辑

你“在看”我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