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5个“景别”,你用好了吗?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这句大家如果运用在摄影中,往往能一语惊醒梦中人。拍近景就要抓住神态,当拍大场景时,就要拍出气势。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概念——景别。
什么是景别?
摄影新人听到“景别”这个词感觉很专业。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图就理解了。
在拍这个场景时,如果我们想把飞机拍多一点,只有退很远,人物就显得很小。由于人物与飞机的比例差距太大,我们想表现这个场景,人物只是这个场景中的一个点。对于人物来说,这就是一个远景。
这张我们离人物近一点,以人物为主,飞机只是作为画面中的背景,人物是全身,我们可以称它为全景。
像这样的人像拍摄方法是我们在摄影中经常用到的构图,只取一个人物的半身。拍摄距离又近了一步,我们就叫它为中景。
我们把镜头再近一步,这时人物的表情更加清晰,人物的状态看得更清楚了,这就是近景。
如果我们把画面集中在画面中的局部,比如面部。这种近距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状态,这样的近距离拍摄的画面局部,我们就称它为特写。
以上根据拍摄场景的大小,拍摄距离的远近,镜头的不同视角大小,拍出来的画面,分别是:远近、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就是我们说的摄影中的5个景别。
景别指的是拍摄画面在取景器内所呈现的范围大小,被摄物体离镜头越近,画面范围越小,景别越小;被摄物体离镜头越远,画面范围越大,景别也就越大。记住一句口诀:小景别大人物,大景别小人物。
学习景别的意义何在?
关于景别的区分很容易,学习景别的意义是什么?在拍摄中能给我们什么指导作用?这个我们需要清楚。
对新手来说,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场景不知道怎么去取景。如果我们有景别的概念,就可以用景别的视角去考虑我们的画面。通过景别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这样拍摄就有了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拍。
比如上面这张照片,考虑用的远近,是因为这个地方适合用远景来表现,以小狗为画面的视觉点,通过地面石阶的线条来表现街道的纵深,画面元素很多,但不乱。如果我们只是拍一个小狗的近景,画面的感觉就很普通了。我们在拍照时,先考虑一下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这就决定我们采用什么景别来表现画面。
不仅如此,不同的景别,在画面的观感上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远景,镜头越远,画面就越冷静,情感上的参与感就越少,好像你在远处“冷眼旁观”,你并没有参与其中,镜头比较客观化。
这样的距离,画面中的人物不会在意你的存在,看上去你就像是袖手旁观,与你没有交互性。
而近景呢,因为镜头离得近,参与感就很强烈,就好比自己也身临其境,镜头比较主观化。
像上面这样的中景照片,参与感就比远景强烈多了,对不?分分钟她们就能调转枪口打你一梭子!(确实如此,看下图,如果不是可怜我的相机,我顷刻就湿身了。)
这样近距离的镜头,参与感已经强烈得无以复加了!你再说“我只是个旁观者”,谁信啊?
通常是用广角镜头拍远景,长焦镜头拍近景,那么中焦镜头自然是拍中景啦。然而,景别跟你所用的器材并没有绝对的关系,长焦也能拍远景,广角也能拍近景。因为“焦距”虽然是摄影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还有一个因素是“物距”啊!物距足够大就是远景,物距足够小就是近景,管你用啥镜头!
不同景别及其各自的作用
1.远景
特点:景物范围大,视野宽阔;若用来表现人物,人物通常小于画面高度的一半。
作用:用于表现宏大、壮观的场面(比如风光照片或人群照片),全方位展示开阔的自然景观,或者许多人物的活动及其环境。
这是最有气势(即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的景别,常用于抒情,而不是叙事(人那么小连脸都看不清还叙个啥事呀,主要是交代环境的)。
当然,如果离得更远,也可以叫“大远景”,不过分类太多让人晕,算了,爱谁谁,不然再远的话又有大大大远景可咋办。
全景
特点:对景物而言,是表现该景物全貌的照片,比如完整的单体房屋;对人物而言,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的照片(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人物比例与画幅高度大致相等(不严格,超过画面高度的一半即可)。这个景别也叫“全身镜头”。
作用:使观众对某一场景、某些人物产生整体印象。相对于远景来说,全景的画面内容更偏向于画面的主体(远景甚至可以是没有主体的,但全景必须有主体)。在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中,主体的地位上升,居主要位置(抢眼);环境的地位下降,居次要位置(可有可无)。
全景拍摄注意事项:要有一个明显突出的主体(远景可以没有)。看,这么多人里,就这个妹子最突出吧?必须的!因为她满怀深情地看了我……的镜头一眼。
另外尽可能选择与主体色调不同的背景。言下之意就是主体与背景有足够的反差。上图就没办法啦,抓拍的,那种环境由不得我,所以没可能。那就看下图吧,这张来得及找背景:
中景(最常用)
特点:在较近的位置拍摄,画面并没有包含被摄主体的全部,但是表现了一半以上的主要部分。以人像为例,通常意义上的中景是指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作用:常用来展示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和动作性很强的局部(以反映动态为主)。中景画面通常用于讲故事,是叙事性的画面,在影视作品中运用中景最多。中景镜头常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动作(比如讲话时的手势),也是户外新闻采访最常用的景别。
为啥电影讲故事也好,新闻采访也好,都是大多用中景?因为通常人们谈话的距离,刚好使目光注意力集中在上半身,很少注意到腿和脚,是人们常用的对话距离决定了中景成为最常用的取景方式,这是每个人都最习惯的一个视角。如果你的目光只能看见对方头部,那得离多近说话呀?
我在找照片时审视了我拍的大部分“动作片”,竟然也是中景最多!我想这其中的原因还有一点是:中景是最能同时反映人物情绪和人物动作的镜头,再离远了看不清脸,再离近了胳膊肘就出画了!
中景拍摄注意事项:
既然中景是叙事性景别,那么最好拍动作,即使是摆拍,也要设计动作,上肢最好是弯曲的,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总之动作的姿势要讲究。这个涉及的姿态就多了,可以参考狼族以前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拍拍中景尽可能不要让过多的其他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力求简洁,主体突出。但是,杂乱总是难免的,在没有办法避开杂乱的背景,比如现场无关人物较多的时候,就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好,这期内容就讲到这里,关于近景和特写,我们后面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