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

写在前面的话——

讲武术历史,孙门外的人恨我。

讲孙氏拳练法,孙门内的人恨我。

但讲真话就不能妥协,就不能去照顾别人的感受。

考中国武术史,如果没有孙禄堂,中国武术既谈不上“学'更谈不上“道'。即使谈“打'也是在低层次上徘徊,远不及近邻日本。

孙禄堂的出现使中国最高水平的技击跃居在日本最高技击水平之上。故有民初日本武士组团来华挑战孙禄堂之事的发生。在历史上日本武士从未组团来华挑战过中国其他的拳师。这足以说明问题。

因此,直到今天孙禄堂仍甚遭武林中一些人嫉恨,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想起陈微明当年所记:“嫉之者众。'

今天网络上打着孙氏拳旗号的人都不懂孙氏拳,他们不过是想借着孙禄堂先生的名号通过胡编乱造、鱼目混珠来填满他们自己的腰包而已,乃至其中有的人甚至则想当教主------

这个简介针对的对象是有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基础者,不是针对没有基础的初学者的教学课程。

第一单元  何谓孙氏太极拳及其创立的背景

在介绍孙氏太极拳行拳基础要义前,为何要先介绍何谓孙氏太极拳呢?

因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与陈杨武吴等其他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并不同流,与之不属于同一个源流体系,如果在练习孙氏太极拳时,将陈杨武吴等其他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不加分辨的混为一谈,那么练出来的孙氏太极拳必然南辕北撤,无法进入孙氏太极拳之正轨。

有人可能会问:你这种提法,有事实依据吗?怎么以前没有人这么讲过?

事实依据自然是有。之所以以前很少有人这样讲,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孙氏太极拳并不真正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还包括武术管理层面的一些管理者、武术研究层面的一些专业研究者,甚至还包括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人,而且时间跨度达百余年。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孙氏太极拳。

此说依据何在?

举三个例子:

例1,在一个多世纪前,陈微明记载了孙禄堂先生的一段感慨,写在他为孙禄堂先生的拳著所作的序文中。那时孙禄堂先生的武艺在武术界享有“天下第一手”的威名(《北京市武术协会档案》2007年版),被认为是“中国拳术唯一的至高至妙者”(《国术周刊》道德武学社出版,1935年创刊号),因此经常被请去给同时代的拳师讲授他的武学,这其中包括一些当时很著名的拳师。但孙禄堂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也就是说当时听讲者中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两个人能理解孙禄堂的武学,所以孙禄堂担心他的武学将要绝传了。

例2,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国家体委武术科准备出一册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合成本,有关五式太极拳的总论写出后,孙剑云老师看了,不同意!因为孙氏太极拳的拳理不是这个总论中论述的拳理,其理不同,所以提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要单写。但却被人误解为傲慢,交涉无果。无奈之下,孙剑云老师要回她的孙氏太极拳稿件,退出五式合编,自己出单行本。问题还是出在人们对孙氏太极拳不理解上。这件事在顾留馨的日记中有记载。

例3,今天孙氏太极拳面临同样的情况,几十年来我接触过专业和民间武术界不少人,给我的感觉是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对孙氏太极拳不了解而且还存在着诸多误解,经常冒出一些荒谬之说。如不久前有人曾在某网站声称形意拳、八卦拳下盘没有阴阳,只有太极拳下盘有阴阳,所以孙禄堂先生要学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既有悖于拳理,也不符合史实。说明这位先生不了解形意拳和八卦拳的理法,更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当年因何研究太极拳。

形意拳从无极式转一气含四象开始,就进入太极的状态,以后站三体式,两足就分阴阳了,虽然是站桩状态,但周身内外无时不在中和之气起落、伸缩的阴阳转换中,并不限于手、足、腰这三处。再以后五行拳的演化,亦是如此,所谓内五行动,外五行随,周身内外各处始终在阴阳转换中。怎么能说形意拳的下盘没有阴阳呢?

八卦拳就更不用说,八卦本身就是对太极的演化,研习八卦拳时下盘同样是始终在阴阳交变中。

所以,他的这种说法反映出他不了解形意拳和八卦拳,更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当年为什么要研究太极拳。

又如有人声称孙氏太极拳拳架95%与武氏太极拳相同,这个论调就更为荒谬。因为无论在对太极及太极拳的立意、定义与理法上,还是在拳式结构与技能基础上孙氏太极拳都与武式太极拳存在着本质不同。

从立意上讲,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构建的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这个武学体系是孙禄堂先生着眼于对中国武学进行整体建构而建立的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孙氏太极拳的立意是与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共同构成这个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孙氏太极拳这个立意是武氏太极拳所不涉及的维度,也是迄今为止其他各派太极拳所不涉及的维度。

从效能基础上讲,孙氏太极拳的效能基础是无极式,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是在临界不平衡状态下通过无思无意的混沌状态来开启人体中和之气这一太极状态。而武式太极拳无极式是通过稳定平衡态下的有意引导之法产生的气感。所以,孙氏无极式的功能态与武氏无极式的功能态是不同的,由此转入太极的功能态及其产生的效能必然也是不同的。关于武氏太极拳对太极和无极式的相关论述在武禹襄拳论、《廉让堂太极拳谱》及吴文瀚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相关论述。一经对照,即知孙、武两家太极拳各自所建立的无极状态和太极状态存在着这种本质的不同。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中强调无极式是太极拳的根,因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从根子上——所建立的效能基础上就完全不同。

此外,就拳式结构而言,孙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三体式,而武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小弓步。身法步式是拳中各项技能形成与发挥的基础,由于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所建立的技能基础不同,式中蕴含的劲路、劲意、劲势自然不同。所以,孙氏太极拳形成的技能与武氏太极拳的形成技能同样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最后,在技理技法上,根据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中“太极拳之名称”一文,孙禄堂先生对何谓太极、何谓太极拳及其体用要义都做了鼎革立新式的定义和立意,其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时间关系,下面仅提纲掣领的谈几个要点:

关于孙氏太极拳的定义及其技理技法的来源,是孙禄堂先生以自身的技击实践和内修体验为依据,在表述上部分借用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刘一明不是太极拳家,他在丹修上颇有造诣。孙禄堂先生借用其丹修理论从太极的本体、运化、体用、作用方式与效果这五个方面揭示了何谓太极及何为太极拳,孙禄堂先生揭示道:

太极本体——中和之气——亦称先天真一之气、金丹等。

运化太极之理——中和。

体用太极之道——内劲。

太极作用原理——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体现在圜研相合中。

太极作用方式与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在这里,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内劲、金丹、一点子等实际上是孙禄堂先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功能态的不同性状。孙禄堂先生将这个功能态定义为太极。

所以按照孙禄堂先生的定义——太极拳就是体用内劲即中和之气这一功能态的拳术。

尤需注意的是,孙禄堂先生提出的内劲与其他各派拳术所讲的内劲,含义完全不同,孙禄堂先生揭示的内劲是将生理学中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

此外,其他各派太极拳皆讲究随屈就伸,唯独孙氏太极拳的作用效能是“无屈无伸,感而遂通”。这种作用效能的不同,显豁出孙氏太极拳与包括武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各派太极拳在性质上的不同。

由此可见,孙氏太极拳对太极及太极拳的立意、定义及其体用原理皆不同于陈鑫及杨武吴各派的拳论,尤其不同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来”的那篇“太极拳论”,与之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研习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著作,而不是那篇“太极拳论”和其他太极拳理论。

综上,孙氏太极拳与包括武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各派太极拳不属于同一源流。孙氏太极拳是一门作为孙禄堂先生创立的武学体系三大基础之一的全新的太极拳拳系。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当年孙禄堂先生在研究过郝为真的太极拳后,并没有传承郝为真的太极拳,而是创立了自己的太极拳。

对上述论述有质疑或有兴趣进一步探究者,可参见我的文章“何谓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介”(发表在公众号“武术自由谈”2020年10月7日)。在这里对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论述了。

有了上面对孙氏太极拳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从后面的单元开始就可以陆续介绍孙氏太极拳走架的基本要义。

第二单元  孙氏太极拳的根和本

——孙氏无极式、太极式理法

这一单元介绍孙氏太极拳无极式与太极式的理法以及练法。

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中讲: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太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本。

所以练习孙氏太极拳,对于孙氏无极式、太极式不能忽视。

我研究的方法是——

第一要深入了解孙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法则。

第二明确每一拳式的基本状态——功能态。

第三针对每一拳式的基本功能态充实每一拳式的基本劲路、劲意、劲势。

第四针对每一拳式的基本劲路、劲意、劲势细化基本规矩和练习要点及心法。

第五研悟每一拳式的走架变例与用法。

第一讲  孙氏太极拳的核心功能态——内劲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孙氏太极拳的内劲?

孙禄堂先生认为内劲是老子讲的那个“道”在拳中的具体呈现,孙禄堂先生揭示出开启以及体用内劲的原理是中和,法则是极还虚之道。这个内劲又被孙禄堂先生称为太极、金丹、先天真一之气、中和之气等。

根据孙禄堂先生对其内劲作用的描述,与后来生理学发现的人体内稳态的作用机制具有高度一致性。内稳态的作用机制就是人体产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即适应机制。这个内稳态是形成人体免疫力的基础,又称为维生结构,即维护生命存在的结构。

孙禄堂先生建构的孙氏太极拳就是提升并拓展人体内稳态机能这个核心即内劲,将这种机能拓展到技击制胜的效能层面。

所以,修为内劲不仅使技击合于道,产生感而遂通的技击制胜效能,而且能够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第二章中指出:

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这个内劲怎样练?

孙氏太极拳是通过无极式这种混沌中的临界不平衡状态进入到太极一气这一内劲的状态。

因为只有身体处在临界不平衡状态才最有利于开发或说能够最大程度开发、调动身体自动调节的平衡机能,即身体的内稳态机制,由此对内有利于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机能,对外有利于开启技击中感而遂通的内劲。

倘若身体没有处于临界不平衡状态,而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身体就不需要去调节平衡状态,所以也就难以充分开启、调动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机能,因此就难以拓展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即不利于开启感而遂通这种内劲。

这就是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在无极式这个最基础的根子上不仅形式不同,而且由此形成的拳中劲意、劲势的效能完全不同的原因。

因此,也说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与技理技法与陈、杨、武、吴、赵堡等各派太极拳并不同流。

还有人把单腿立地站桩作为是临界态。但这种站桩不能代替孙氏无极式,孙氏无极式除了临界不平衡状态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要处于混沌状态,即阴阳未分的状态。单腿立地,阴阳已分,已经不是混沌状态了。

而无极是混沌状态即阴阳不分、虚实不辨的状态,由这个状态进入到的虚灵之境才是先天本能之性,所谓明心见性。

孙禄堂先生说:

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

即太极这种状态是从无极这一先天状态下自然产生的,而非后天刻意而为所产生的状态。

若入手即单腿支撑,即分虚实、阴阳,此乃后天所为,此种虚实、阴阳并非源自无极的状态,不能合于先天的虚灵之性,无法开启感而遂通之能。所以,孙氏三拳要从无极式这一混沌状态入手,由此返先天。

有关内劲、内稳态、免疫力与临界不平衡、自主平衡之间的关系,有兴趣者可进一步参见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和坎农的《躯体的智慧》这几部著作。孙禄堂先生的拳著比坎农的《躯体的智慧》早出版10余年,但二者从不同角度都描述了人体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机制——内劲、内稳态,呈现出孙氏拳技击的功能态基础与人体生理学之间存在着在机能与机理上的一致性。

那么,孙氏太极拳无极式如何练呢?

这是下一讲要讲的内容。

第二讲 孙氏无极式、太极式的练法

关于孙氏无极式的练法,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第6章中对无极式的状态、练法、规矩、心法都作了详细论述: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胸中空空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并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也。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名谓之无极形式也。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见孙禄堂《八卦拳学》

孙禄堂先生这段话将孙氏无极式的状态(即功能态)、练法、规矩、心法都包括了。

孙禄堂先生给出的练习孙氏无极式的状态是:

“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

孙禄堂先生给出的练习孙氏无极式的规矩是: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

那么如何掌握这个规矩?

孙禄堂先生给出的心法是:

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

通过什么来体会“两足如立空虚之地”呢?

孙禄堂先生又给出一个进一步的提示:

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见孙禄堂《太极拳学》

由上知,练习孙氏无极式时,通过“两足如立空虚之地”、“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这一心法,掌握该式“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这一规矩,进入“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这一孙氏无极式的状态。

因此,心法一定要与对象的状态与相关的规矩贯通一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孙禄堂先生在其武学著述中是将这三者放在一起进行论述的。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孙氏无极式的这个练法与孙氏太极拳的理法总则——极还虚之道有什么关系?

练习孙氏无极式时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

这时身体重心自然落在两足跟的交点处。于是身体重心此时是处于临界不平衡状态。即重心落在将要丧失平衡的临界点上。这个临界点就是“极”点。

为什么说这个临界点是极点呢?

因为如果身体重心在这个点的前面,则身体就没有处于完全直立的状态,而是微微前倾。如果重心在这个点之后,则身体就必然失去平衡,无法站住。所以,这个点就是极点。

这时身体在极点的状态下进入——“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这样一种虚无状态,再通过虚无状态进入虚灵中和的太极状态,呈现的正是极还虚致中和的“极还虚之道”这一理法总则。

所以上面讲述的孙氏无极式的心法正是 “极还虚之道”这个理法总则针对无极式这个具体对象的具象化。在孙氏太极拳中,不仅无极式遵循此理,其他各式无论体用皆遵循此理。

那么孙氏无极式要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即站到何时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太极式?

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身体要出现无极的状态。即“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只有当出现了无极的状态后,才有可能进入到太极的状态。

第二,由无极状态进入太极状态的那一刻,就是由无极状态中产生“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太极拳学》“太极学”)的那一刻。

那么,进入太极的状态是个什么状态呢?

此时周身内外无极之气,无须意念引导,自然收于丹田一点,“两足如立空虚之地”。周身全体透空,感觉身体没有了。

如果慧根一般,通过无极式不能自然进入太极状态,那么就需要通过太极式的引导,从无极状态中进入太极状态。

如何引导?

第一要了解太极式的状态——周身内外“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将周身无极之气收于丹田。

第二要了解太极式的规矩——塌腰、提肛、舌顶上腭。转动时“周身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

第三要研悟太极式的心法——“起点之时,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形意拳学》“形意太极学”)。

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这个心法所对应的是“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的太极状态,这是由无极转太极的起点。

判断通过太极式是否进入中和之气的太极状态,有两个关键要点:

作为外形动作,身体转动时,身体重心始终落在两足跟相交处,头、身、足的转动要协同一体,如同一扇门的转动,周身没有先后之分。

作为内里消息,无极式产生的混沌之气在转动过程中自然汇聚于丹田处,在这个过程中无须用任何意念来引导,而是纯于自然产生的效果。这个过程即进入太极的状态。

转动完成后,即进入行拳过程的太极一气运阴阳的阶段。

有人认为无极式就是在行拳最初开始时一个静心、集中注意力、进入练拳状态的预备动作,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练习。

这个认识对不对呢?

即对,又不对。对与不对的分界就是看你站定无极式时进入的那个状态,是不是孙禄堂先生讲的孙氏无极式那个状态。

如果你每次练拳时,一下子就能进入到上面孙禄堂先生讲的无极式这个状态,那么对无极式就没有必要作为桩式来练。如果你没有进入上述这个状态,那么孙氏无极式就需要进行专项练习。

这是因为太极状态是由无极状态演化来的,如果没有进入到无极状态,就不可能进入到太极状态。因此,后面的行拳也就不是对太极一气的运化。所以站在孙氏太极拳的立场上,这时无论你后面走什么架子,都不是在练太极拳。

那么,在进入太极状态后,如何在行拳中形成太极一气运阴阳呢?

这是后面单元要介绍的内容。

第三单元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础要义

——行拳基本规矩

在前两个单元里,初步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的源流、原理和技理技法的特点,并且讲解了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与太极式的功能态、二者的相互关系、练习规矩和心法。对前面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如果你没有下功夫深入研悟,后面讲的东西,就是掰着手教,你也难以理解和真正掌握。

在这个单元中,学习的内容是了解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体现在两个维度上:

第一,去三害、守九要。

第二,孙氏三体式。

前者是分而言之,实而一体的法则,后者是“九要”内外一体各得其所的整体状态之象。

第一讲  何谓“去三害、守九要”

在上一讲中,简要介绍了孙氏太极拳无极式的无极状态、太极式的太极状态,以及由无极状态产生太极状态的规矩、心法以及检验的方法。这一讲介绍练习孙氏太极拳时如何由太极状态中通过行拳形成太极一气运阴阳。

当我们从无极状态进入到太极状态后,并不是随便怎么一动都是太极一气运阴阳。而是要使得太极一气即中和之气与行拳中的动作——即起落开合中的劲路、劲意、劲势协同一致,通过形、意、气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达到形意气势合一,即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蓄着六合一体之势。

有人诘曰:太极拳又不是形意拳,六合一体不是形意拳的规矩吗?

是的,形意拳是孙氏太极拳的重要基础和最主要的源流,所以孙氏太极拳要求将六合之势与浑圆一气之意合为一体。这不仅是孙氏太极拳的要求,孙氏形意拳也是一样。

在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写的序中讲到:

“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能演长拳及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

陈微明先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只有得到浑圆一气之意才合乎太极(内劲)的式与法,世上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得到浑圆一气之意,虽然能比划太极十三式,但并没有真正进入和掌握体用太极(内劲)。

所以,不是说你练太极拳就能真正在体悟、体用太极,这个太极指孙禄堂先生定义的内劲。很多情况下,你练了几十年的所谓太极拳,然而你连太极(内劲)的边都没有摸到。

那么,对于初学者怎么才能在行拳时找到太极的状态呢?

孙剑云老师讲,孙氏太极拳行拳时的意思就是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

也就是说如果行拳时的伸缩、动静都符合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这个状态,那么,你的行拳就进入到太极一气运阴阳的门径。

那么,最初练习孙氏太极拳时,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是个什么状态呢?

那么,怎么进入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这一状态呢?

入手处就是要了解孙氏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去“三害”、守“九要”。

去“三害”、守“九要”这个规矩出自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对身势基本状态的规定,由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三拳共同构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三者基础同一,所以去“三害”、守“九要”也是孙氏太极拳身势的基本规矩。

去“三害”、守“九要”构成行拳时身势的整体状态,要在同一个动作乃至同一个瞬间里同时呈现出来,诸项要点言简意赅,按此行拳具有开启中和之气的周天运行与行拳时的劲路合为一体之效,是一气运阴阳——开启体用内劲的重要把手之一。

一、何为三害

孙禄堂先生讲:

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1、努气

孙氏太极拳体用的核心是以中和之气为基础的内劲,因此练拳时禁用以意运气的方式行拳。有人还强调什么要按照经络运气,如此所运者,非先天之气,不可能形成感而遂通的内劲,这是孙氏拳所摒弃的做法。

那么应该怎么练呢?

以形调息。

按照“九要”与三体式的规矩,通过形气意之间的协调一致,由此运化中和之气。因此无论在行拳还是在发力时,呼吸都要自然和顺,由以形调息到息调再到息无。在调息阶段虽然中和之气甚微,也要呼吸自然,通过起落开合与呼吸之间的和顺,自然行拳,不能努气。

2、拙力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行拳也好、推手、散手也好都不能用拙力,那么是否只要知道行拳时松柔,就能消除拙力吗?

答:如果只知行拳松柔,实际上仍不能消除拙力,知道松柔作为一个行拳要领能缓解一部分拙力,但不能根除拙力。

如若不信,孙氏太极拳有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行拳时不经任何动作调整随时都可以在原位发出整体的崩弹之力。如果做不到,则说明无论你的动作外表如何表现松柔,实际上仍有拙力在其中。

如何根除拙力?

第一行拳的架构符合六合之势,同时具备临界不平衡态的身势状态。

第二行拳时的劲路和顺通达。

如何才能做到呢?

即孙氏临界(极限)三体式功夫,此乃至松至柔之道。

3、挺胸提腹

练拳不要挺胸提腹,但同时身势不能软塌,而要呈现顶天立地之势。要真正做到在身体呈现顶天立地的状态下消除挺胸提腹,则就要讲究方法。什么方法:

其一是懂得行拳时如何调息。

其二是懂得行拳时合乎九要。

其三是在孙氏三体式上下功夫。

所以“去三害、守九要”与孙氏三体式是相互关联的一体的。

二、何为九要

孙禄堂先生讲: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1、关于塌,列在九要的首位,孙禄堂先生说: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在这个字中要有内外之间的对应,腰下塌,指腰胯向下松塌之形,标准是在腰椎的命门处脊椎平直,不出现向内的凹窝。

尾闾是个穴位,是长强穴的别称,是督脉之络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之间的中点。尾闾上提是指意,而不是指形,即在尾闾这个穴位有上提之意。这是引导气走周天的督脉之窍。

所以,九要中的塌字讲的是一下一上,腰胯之形下塌,而尾闾之意上提。二者要同时做到。

关于尾闾也有说成是尾骶骨或尾骨端的。但在孙禄堂先生的“九要”中,孙禄堂先生明确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即指的是督脉的络穴

2、扣,孙禄堂先生说: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开胸、顺气、阴气、下降这八个字,字字考究。

扣不是窝着胸,而是胸部横向松开,但不是挺胸,而是通过肩井下沉、肩胛骨横向松开,引导胸前成一虚圆之势,是谓开胸。

开胸的目的是顺气,使营气沿任脉下降注入丹田。

这里有人会问:如果只知道呼吸,不懂如何逆运营气沿任督运行。该注意什么?怎么练?

的确,在研修太极拳初级阶段一般体会不到营气的运行。那么如何入门?

还是要从以形调息入手。

3、提,孙禄堂先生说:

提者,谷道内提也。

谷道就是肛门,谷道上提是帮助练习者找到前面讲的尾闾之意上提的方法,通过谷道上提找到尾闾上提之意。

4、顶,孙禄堂先生说: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顶是关乎全身内外的状态,其中舌顶是为了接通任督,配合前面讲的扣。头顶、手顶是为了全身松散开,与前面的塌腰和后面将要讲到的松、垂、缩相对应。但顶不是局部用力,而是周身用力均匀,不能把顶做成僵硬的状态,顶要极力,这个极力是均匀的,如气球充气般,而心要虚灵,头顶如丝牵,手顶似抽线,所谓虚灵顶劲,而非虚领顶劲。顶是意和势这种的虚无的、均匀的、浑圆虚空般发散的状态。

5、裹,孙禄堂先生说: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裹是肘这个部位行拳时的劲意状态,裹肘要与前面讲的手顶和下面要讲的松肩相对应。此意呈现的形态甚微。但对周身浑圆一气之意影响甚大。走劲时裹、翻、松、垂要同时呈现。

6、松,孙禄堂先生说: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松在横向上是松开肩根胯根,与手顶、膝顶相对应。在竖向上是自然垂挂的状态,与头顶相对应。这是松身最基本的状态。

为什么要松?为了最大效率的实现动作目的。

这是很多武术练习者没有弄清楚的。

松与目的性(自主性)和紧的能力密切相关松的程度与紧的能力相辅相成,在拳中,两者是一,而不是二

松绝不能不明目的的为松而松。所以,那些为了松而松的功法在拳术中是没有意义的。

松在竖向上讲,就是支撑与悬挂,在横向上讲,就是舒散与对应。

唯有身体参与支撑的部位越少,则松的越全面。也唯有支撑的越稳固,松的越透彻。

支撑最少的极致是一轴独立,这是导致身体竖向放松至极致的条件。故孙氏太极拳是自头顶至足跟,乃一轴独立支撑。而一轴支撑的牢固,包括在运动中,其基础是孙氏临界(极限)三体式。

舒散的极致是浑圆一气八方散开,同时相互对应,形成无边界 的浑圆之势。这是导致身体横向放松到极致的条件。故孙氏太极拳要求浑圆一气之意——八方散开、浑圆对应、无边无界贯穿始终。

而孙氏临界三体式能将一轴独立支撑之能与浑圆一气之意融合为一体,并进而使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之势融合一体。故孙氏临界(极限)三体式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身步之势的基础。

这里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整体发力是自我检查松的程度的一种方法。

7、垂,孙禄堂先生说: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垂也是关于肘的状态,前面讲的裹是关于肘的横向状态,含有一个横向的势圈。垂是关于肘的竖向状态,并与手顶、裹肘、松肩、缩肩根相对应,目的是形成手臂与周身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即曲中蓄直。

8、缩,孙禄堂先生说:

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缩与前面讲的顶、松、垂、裹、扣相对应。

缩不是缩手缩脚、缩头缩脑,而是在肢体充分展开的同时两肩及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由此使周身各节之意极力舒散开,成为一个近乎无边界的浑圆球体。

缩与行拳时周身的舒展、散开及浑圆相对应。

9、起落钻翻,孙禄堂先生说: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以丹田为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九要中前8项规定,是针对如何使拳中身势合乎中和之气运行的要点,第9要讲的是对于中和之气运用时的要点。这里讲的起落是一个圈,即如机轮之循环无间。

在孙氏太极拳中起落与开合是一体。

初级阶段这个“起”是听、是钻、是随、是封——即听彼之意、钻彼之隙、随彼之劲、封彼之势(这里含拿法),四者一体,合之为横,四者一触即有、蓄而未发,故曰起为横。

这个“落”是合、是顺、是翻、是发——即合彼之机、顺彼之意、翻彼之势、发彼之身,四者亦是一体,合之为顺

起落钻翻即开合鼓荡之势,乃内外一气循环之理。

“九要”相互对应,实乃一体之势。

如何对应?

一塌一提,塌腰,提肛。

四顶四缩,舌顶、头顶、手顶、膝顶,缩两肩根、缩两胯根。

五松开,松开前胸、两肩、两胯。

六轮转,虚实、顺逆、内外、起落、开合、裹翻。

齐公博师伯的学生李念慈有四言诗形容九要之势:

凌空悬顶半卧钟,

泰山飞来三体功。

起落机轮行一气,

裹翻如澜大江东。

总之,去“三害”、守“九要”之全体共同构成行拳时合乎中和之气周天运行的要领。

去“三害”、守“九要”乃行拳时身势大要,其核心是通过行拳引导体内的中和之气与拳中劲路、劲意、劲势相合,运化内劲,造就气势,由此形成动静合一、无屈无伸、不生不灭、感而遂通的技击效能。

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在去“三害”、守“九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规矩,如孙氏拳前人传有56字诀、16句要义等,我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认进一步细化之。拳中规矩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引导研修者进一步细化的导航路标。

第二讲  孙氏三体式简介

前面一讲,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其一“去害、守九要”,其二孙氏三体式。此外,还介绍了练习孙氏无极式的作用是进入太极状态,接下来就是如何使太极状态成为拳中劲力的基础,将这一“至中和、至虚灵”的中和之气即内劲拓展到拳式的身势结构中。这个工作就是要由孙氏三体式来完成。

孙氏三体式对应的状态和功能是将十字、六合、浑圆一气之意即顶天立地中的虚灵之势融和一体,目的是开启、培育内劲。这既是孙氏太极拳体用的基础,也是孙氏太极拳身势的基础。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揭示出内劲的进阶有明劲、暗劲、化劲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进阶次第。所以,内劲的拓展与充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样,孙氏三体式也有一个进阶过程,其练法构成一个修为的系列,这个系列源自于两种练法:

一种是入手就从拳中各项的极致规矩里练起,在这种极致的规矩中进入虚无空灵的状态。

另一种由虚无而始,无中生有,循序渐进,而渐臻极致之则,始终不离虚无空灵这一状态。

前者适合于有一定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强者,后者适合于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薄弱者。对于一般常人,两种练法交互进行,相互启发。

孙氏拳最终的三体式是临界(极限)三体式,但在过渡阶段孙氏三体式的形态和相应的规矩有多种。

于是有人可能要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呢?

建议是如果在35岁以前开始练拳,则两种方法都要了解,交互练习,才更有利于步入正轨。如果在35岁以后才开始练拳,以前没有从事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基础,则一般说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定,从第二种方法的某个阶段入手,以神气虚无、松静自然为度。

因此,对于身体素质一般者,孙氏三体式是个练习系列,大致分为六步:

最初级:正面前倾三体式。

初级:侧面前倾三体式。

准中极:正面立身三体式。

中级:侧面立身非临界(极限)三体式。

高级:准临界侧面立身(准极限)三体式。

最高级:临界侧面立身(极限)三体式。

因此按照过渡的方法站三体式,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由何式入手站,取决于练习者的素质基础。

站三体式关键有两条参考线:一条线是后足跟内侧的切线并与后足轴线成45度,同时与前手的方向平行,简称为A线。另一条线身体重心垂直地面的延长线,简称为Y线。

1、正面前倾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前一拳的位置。肩胯朝向正前方。

练习时的要点:

1)前手大鱼际与后足跟相通。

2)迈步大小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准,迈步后,身体重心前移一拳左右,前膝顶劲与命门互撑。

3)两肩向外松开之意与两手内合之意对应。

4)两手前后有撕棉之意。

5)两膝含向内扣劲之意,不内扣露形,两膝与两足同向。

6)两足跟含着向里扭劲之意,不露形。

2、侧面前倾三体式,前脚顺直,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前一拳的位置。肩胯四平,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

练习时的要点:

在正面前倾三体式体会要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开肩、开胯、开胸、阔背以及身法中正斜之间的关系,即看斜是正,看正是斜,身法劲意的变化暗含其中。

何谓开胸?即胸前有一虚圆。

3、正面直立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照海穴。肩胯朝向正前方。

练习时的要点:

1)前手大鱼际与后足跟相通。

2)迈步大小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准,迈步后身体重心在原位不变,前膝顶劲与命门互撑。

3)两肩向外松开之意与两手内合之意对应。

4)两手前后有撕棉之意。

5)两膝含向内扣劲之意,不内扣露形,两膝与两足同向。

6)两足跟含着向里扭劲之意,不露形。

4、侧面直立非临界三体式,前脚顺直,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照海穴的位置。肩胯四平,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

难度比侧面前倾三体式大,锻炼强度也大。可以相对充分地体会身体随肩胯展开时的浑圆球劲之意。同时劲自脚起如游龙缠绕盘旋腾然而上。

笔者示范的单重直立非极限三体式

笔者示范的单重直立非极限三体式(侧面)

5、准临界(极限)侧面直立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第二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经后足踝骨的内侧的水泉穴落到足根。肩胯四平,所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

该式相比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难度更加加大,除了要体会浑圆球劲之意外,还要重点修为紧中求松,松紧同时共生的状态。

6、临界(极限)侧面直立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大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的内侧后沿的大钟穴落到足根。肩胯四平,所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同时开肩、开胯、开胸、阔背,六合一体,周身浑圆一气之意。

该式难度极大,身体重心有将要游离出体外的感觉。若无前五步功夫基础,一般人根本站不住。重点体会身体处于临界不平衡态时,体内中和之气对重心的支持——如立虚空

支一峰师兄言:若能坚持站此式,则感而遂通之效就由此彰显。若能站一两个小时,如齐公博先生,则能产生身如电人的效果,其劲雄浑、灵妙、深透已非常人所能知,更非常人所能及。

以上六种三体式,实乃六步功夫,展示了孙氏三体式实际上是一个修为系列。

下面将重点介绍正面前倾三体式侧面前倾三体式正面直立三体式、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这四种过渡三体式的形态特征、技术标准、劲力状态。对临界(极限)三体式,这里不作专门介绍了。

介绍分基本形态、具体规矩和劲意状态及要点,这样三个方面来简述。

1、正面前倾三体式

其形态是两肩两胯正对前方。

标准是前手食指、鼻尖、前足大脚趾及前足足跟、后足踝、尾闾在同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身体重心坐在后足踝骨的内侧前一拳的位置。同时前手往前推,肩根往回抽。前膝前顶,两胯根回抽。后手放在肚脐下。前后两手的掌根下坐,手指张开如抓球状,掌心内凹,两手之间有撕棉之意。前后两肘下垂,两肩松开,前胸往后背贴,背部肩胛骨自然向两边外侧松开,六合一体。

劲力状态,身体前后、左右劲力充沛饱满,十字劲,前手之力正对尾闾和后足的踝骨内侧,手足之间劲力通达。此式特点是直立圆柱劲呈现强劲,但横向缠绕的螺旋劲不明显。

这是开始站三体式时,让人体会一下什么叫正,什么是十字直横互寓。但此式不能充分体现孙氏拳的技术特点。

因此只是在刚开始练习时体会一下十字劲。练有一定基础后,就要转向侧面四六三体式,而不可长期驻足于此式中。

2、  侧面前倾三体式

《形意拳学》第四版中孙禄堂先生示范的三体式

其状态就是《形意拳学》第四版中孙禄堂先生示范的三体式拳照。这时身体躯干的法向与正前方成四十五度,所谓侧肩侧胯。由于当年江苏省政府规定江苏省国术馆民众班半年一期毕业,为此孙禄堂先生降低了原本孙氏三体式的难度,特意拍摄了这个为了普及需要的三体式拳照。

该式的劲力状态,使周身劲力的均匀散开与手足之间的劲力相通相合,也就是将正与斜、螺旋与中直、平圆与立圆统一起来。这是孙氏拳的技术特点。所以,当年在国术馆教学时,虽然这个三体式降低了孙氏三体式的难度,但此侧面四六三体式仍能体现孙氏拳圆直一体这个技术特点,因此,采用该三体式作为一般初学者入门基础,而不采用正胯三体式为基础,正胯三体式不能体现孙氏拳圆与直统一一体这个技术特点。

侧面前倾三体式重点体会的就是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一体,即圆与直的统一,圆中寓直,揉直为曲。

3、正面直立三体式

各项练法与正面前倾三体式大致相同,唯由太极式迈步时身体重心的位置不变,即一轴独立。该式与前两式相比,后腿支撑的难度加大。

4、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

该式在练习时有五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下蹲,二是开步,三是肩胯、身躯与手臂的状态,四是呼吸,五是身劲

该三体式侧面状态

下蹲,一定要感觉自己的尾闾垂直坐向后足的足跟,坐到坐不下去为止。开始练习时,要让自己的后背、命门、臀部轻轻地、均匀地贴敷在墙上,并沿着自己的重力线往下蹲坐,在下蹲的过程中,后背、命门、臀部要始终轻轻地、均匀地贴敷在墙上,力度不变,尾闾以意插向后足足跟。只有这样下蹲,才可能找到下蹲的极点。使曲腿下蹲形成自锁,此时后腿的膝关节内侧的弯曲角度一定是135度。

一式含四象正面状态

开步,下蹲成太极式后,一式含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此时开步迈腿,在迈腿时,要尽量使自己身体的重心线的空间位置不能发生移动。即依然要保持下蹲时后背、命门、臀部轻轻地、均匀地贴敷在墙上,力度不变的状态。做到这一步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开始练习时要尽量做到接近这种状态。如此,才能体会到胸、腹、臀部位松空,而周身其它各处涨满,在身形架构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周身内外合一的鼓荡劲。体会到四肢及背部犹如男性阳具勃起的状态。

肩胯、身躯与手臂的状态,站三体式时,肩胯要同时向外松开,肩胯内根要同时回抽,卷抽至丹田,两肩两胯内窝要开,身前似含有一巨大的圆柱。前胸左右扩展,向身体内侧略呈凹形,前胸有贴向后背之意,头顶起,尾闾下垂,提肛。前臂之小臂要水平,肘尖指地,肘窝朝天。同时,前手、前膝要极力往前顶并与肩根、胯根回缩形成顶抽之势,并使身体意轴尽量不要前移。前手食指、鼻尖、前脚的大趾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所谓要三尖相照。如此周身骨节节节伸开,随呼吸开合鼓荡。

呼吸,要均匀、深长,逐渐形成自然。开始练习由调息入手,鼻吸鼻呼,吸气时,意念由手指尖引领着周身毛孔吸入,同时有皮贴骨之感。呼气时,体内之气由后背即手臂毛孔呼出,同时手臂即背部汗毛和肌肤有浑圆涨满之势。进而呼吸时感受到内外呼吸之气的交换。呼吸时,背部及外肩、外胯始终张开,而胸、腹、肩窝、胯窝及臀部则要始终松弛,如此循环,谓之调息。此意由有意渐臻无意,逐渐归于息无。

身劲,站三体式不可在某一处或某一对力格外用力,而要各处用力尽量均匀。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通过三体式结构使身体各处用力均匀。

该三体式正面状态

初期练习,先从六对力入手。

第一对力,头的虚灵顶劲与落气塌腰及命门饱满、尾闾下插为一对。

第二对力,前手前顶与肩根回抽为一对。

第三对力,两手食指指天与肘尖指地为一对。

第四对力,前腿膝盖前顶与前腿大腿根(胯窝)回抽为一对。

第五对力,两手通过肩胛骨前后拉开(如拉弓一般)与两肩井向下沉为一对,所谓两手如撕棉。

第六对力,两足跟外扭、同时两膝里合(皆是有意无形)与两胯外开为一对。

以上六对力即要同时出现,又要各向均匀散开。不可使某一对力突出用力。如此一轴独立,八方散开,周身如一气球,即于浑圆一气之意中蕴含着六合整劲之势。

劲力状态,与侧面前倾三体式所不同的是要单轴落地。侧面前倾三体式的意轴是自重心经过会阴到地面,两腿成三角支撑。而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的意轴是自重心到后足根踝骨处。此意轴要准确而坚实,因此需要有孙氏无极式的锻炼基础。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不仅要求周身劲力均匀,直圆合一,而且产生内外虚灵自如之效,成为球劲。

没有三体式的功夫,孙氏太极拳行拳一动即错。

孙氏三体式练有一定成就者,身体的外形架构不变,而周身产生出高频振荡力。再进一步能出现电击力的效果,如支一峰先生。更为高明者,则能周身如电、劲若游针,如齐公博、支燮堂等先生。有了此种功夫,与人交手时,其劲不生不灭、无屈无伸、因敌制敌,感而遂通而致胜。

支一峰先生讲,三体式站出电击力后,周身融合,顶天立地,含蓄着无穷无限的劲势。冥冥中油然而生——天小我大,惟我独尊之意。此意并非由冥想或意念假借而来,而是自然而至,真真切切。

孙氏三体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规矩要求精致严谨。练习孙氏武学,三体式要多站。孙氏太极拳行拳时浑圆一气之意中蕴含的六合整劲之势从哪里来?

即从三体式的身势中来。

最后,孙氏三体式呈现的状态及其规矩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共同的身势状态和规矩。这里面的要窍是体悟由三体式构成的六合之势是如何形成的,这里面有一系列内外对应的关系,相关内容在以后单元中将结合具体拳式进行介绍。

下一个单元中我将介绍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初级状态与要求。

第四单元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础要义

——行拳的初级状态与要求

第一讲  孙氏太极拳走架初级状态

在前面第三单元中从两个维度简要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去三害、守九要”和孙氏三体式的系列。在这个单元里在前面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上,介绍太极一气运阴阳在最初阶段的状态。

那么,走架时进入太极一气运阴阳,最初是个什么状态?

据孙剑云老师讲——

进入太极一气运阴阳时,行拳时的起落开合要于浑圆一气之意中蕴藏着六合整劲之势,周身如同一个气球其大无外、通天立地鼓荡飘行。

什么是浑圆一气之意呢?

前面讲过,就是身心处于虚无空灵、浑然一体、无边无际的状态。

那么,如何做到行拳时于浑圆一气之意中蕴藏着六合整劲之势——即空灵中顶天立地、无边无际的气象?

孙剑云老师说:“从知劲路开始。”

于是有人说:“这又是童旭东瞎编的,我们从来没有听孙剑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

这真是有口难辨,如孙氏三体式的练法,如果不是我找出那张江苏省国术馆师范班练习三体式的照片为证,孙氏临界(极限)三体式就被一些人说成是我童某创编的了,如果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天才的创造归到我童某人的名下,日后你们不要说是我欺师灭祖,因为把这个孙氏临界(极限)三体式归到我的名下是你们这些人强加在我名下的。

今天讲这个“知劲路”也是一样,孙剑云老师当年与笔者谈话,大多时候是没有录音的,不能因为当年孙剑云老师没有跟你或他讲知劲路,就把练拳需要知劲路也归到我的名下。至于孙剑云老师为什么不跟你讲、不跟他讲,而跟我讲这个?我不清楚。我知道知劲路是练习孙氏太极拳在初级阶段的一个常识性要求,不是什么高深的要求。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们一定要把孙氏太极拳的这个常识性要求也归到我童某人的名下,日后你们不要说是我欺师灭祖。

顺便说一句,其实早在90年前,孙禄堂先生在上海俭德会讲授太极拳时,即要求学员于练拳之始就要掌握每一拳式的劲路,并有当时报纸报道。

所以练习孙氏太极拳——

第一步要弄清楚拳式中的劲路,要从拳式的起落开合的劲路中把六合之势和浑圆一气之意走出来。

第二步走架时的意境要自然、和顺、空灵,于虚无空灵中自然形成巍然雄浑、无边无际的气势。这种气势是自然而成的,绝非刻意造作能成。这种虚无空灵的气势具有强大的技击功能,绝非仅仅是一种表象。这里面很关键的是三个点:

其一,心要放下。其二,神要专注,神不能散。其三,重心变化与落位要准。

完成了上面这两步,基本就算达到了孙氏太极拳在初级阶段行拳时应该具有的状态。

遗憾的是,当代一些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者,据说有的每日练拳十余趟,甚至每日练拳几十趟,然而他们在行拳时没有将式中起落开合劲路中的六合整劲之势、浑圆一气之意走出来,自然无法形成在虚无空灵中产生顶天立地、巍然雄浑、无边无际的气势。而这是孙氏太极拳行拳在初级阶段应该具有的气势。究其因,多犯有三大拳病,造成行拳不得门径:

1、顽空之病。看上去其拳似乎没有特别明显的走形,但不知每式中的劲路及劲路中的劲意、劲势的形成与演化,于是行拳时无法走出起落开合的劲路与六合之势和浑圆一气之意。如此行拳,作为健身尚可,但是跟孙氏太极拳不沾边,练不出来相应的功效,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枉然。

作为孙氏太极拳走架最初级的功效,诸如中平直圆的功夫、古茂浑朴的气势、空灵逸宕的意境等。缺了这些,太极拳的体用就失去了根基。

2)加减之病。一些人练拳多年,由于身上仍旧是顽空一片,于是练拳时自己就加些造作的“病”态,如身体的起伏、摇晃、乱舞、较劲等,自以为是矜式,其实乃大病也。也有些人因不明拳意,把拳中一些很重要的运动轨迹给减掉了,或给改变了。如此,就是病上加病。但因为一些人已经有些名气或教着徒弟,天长日久,这些“病”就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并进一步发展成所谓的派系。形意拳早已如此,如今太极拳也是一样。

3)囫囵之病。练拳多年而不求甚解,对于拳中劲路,行拳时有时无,对于拳理,理解似是而非,终不能获得真实进步,总是在原地打转。这种人教拳时,最喜欢说:“久则自知其妙。”他自己练拳几十年,知道其妙了吗?能呈现其妙了吗?他自己既说不出来,又做不出来。他这种说法不过是在掩饰他的庸碌和无知,可谓是自欺欺人之谈。

当代人中犯以上三病者最多。那么如何克服以上诸病?

第一,多读孙禄堂先生的原著,并要结合孙禄堂先生对具体拳式练法的说明去研读,进行系统地阅读,从具体到一般地进行相互关联、融通和提炼。

第二,打好三个基础:无极式、三体式、去三害守九要。

第三,要了解每一式中的基本劲路的形成以及其中的劲意和劲势。

第四,行拳要自然平淡,不可有一丝造作,不可有一丝表现功夫之意。

第五,在去“三害”、守“九要”的基础上,先从中平直圆及平衡、舒展、松净入手。

那么,为什么要深入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原著?

因为我们练的是孙禄堂的太极拳,而且迄今为止,对太极拳最重要、最深刻的拳理就是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这是研修太极拳的最高经典。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指导研习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是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以及相关文论,而不是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到的那篇“太极拳论”,也不是其他太极拳流派的理论。

关于去“三害”、守“九要”及无极式和三体式重要性,前面已经讲了,这里从略。

在本单元下一讲中将重点介绍孙氏太极拳行拳时平衡、舒展、松净的要义。有关孙氏太极拳行拳时中平直圆的要义将在第五单元里进行介绍。

第二讲    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初级要求————中平直圆、虚实分清与平衡、舒展、松净

有太极拳拳师提出:现实中大多数练习太极拳的人,是奔着健身、养生来学太极拳,而不是奔着技击来学太极拳,你能否也从健身、养生角度谈谈研修太极拳的要点?

答:说实话,我本人不是一个注重养生的人,我的观点是,能够按照自我意志哪怕只生活三十年,胜过没有觉悟到自我意志、低眉顺眼的生活九十年。借一句老话,三十而立,立的什么?我认为三十岁前应该确立的是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和由此形成的自我意志。三十而立志,再加上此后三十年践行,一个人能够按照自我意志活到六十岁,我认为对于一次生命的旅程,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所以,我不是一个有资格谈养生的人。

但是对于一些练太极拳仅仅想锻炼身体的人,有没有更简单的锻炼方法呢?

我认为还是有的。研习太极拳只需注意中平直圆、虚实分清平衡、舒展、松净即可以收到健身的效果。

关于中平直圆、虚实分清将在下一单元介绍。在这里先对平衡、舒展、松净作一简要说明。

平衡,太极拳的平衡有三个层次,三种状态。

三个层次:

身体的力学平衡→心态平衡→气血平衡。

三种状态:

静态平衡→运动平衡→自主平衡。

前一个平衡过程——即身体的力学平衡→心态平衡→气血平衡,容易理解,不仅孙氏太极拳,其他的太极拳流派也具有这种功效。

对后一种平衡状态——静态平衡→运动平衡→自主平衡——这个过程对于一些人而言似乎不太理解。

什么是自主状态?

就是为了实现动作目的,身体呈现自动调节过程的运动状态。

这是孙氏太极拳的功效特点。

体会自主平衡的入手处是孙氏无极式。

如何站孙氏无极式?

前面已经讲过。很遗憾,一些人自以为自己懂得如何站无极式了,可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一站即错。这个看上去简单的类似立正一样的动作,怎么一些人掌握不了呢?

关键就是一些人不理解我多次强调的,站孙氏无极式时要身体内外全无着落。

何谓全无着落?

就是身体哪一处都不要刻意作为支撑身体平衡的支点,哪一处都不能有着落,不要通过大脑的意识刻意让身体平衡稳定,而是让身体自主寻求自己的平衡支点,即按照孙禄堂先生要求的“身体不能有任何往来伸缩之节制”,身上不能有一丝刻意,顺其自然,即使身体出现不由自主的摇晃也要顺其势而不加不减。

从心意的角度,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意想,包括“不能着落”这个意思也不能有,而是混混沌沌。

通过无极式进入上述这种身体内外全无着落的混混沌沌的状态,随之逐渐从这一状态进入到“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的“极中和极虚灵”的状态。于是身体从无极式的临界不平衡状态进入到自主平衡状态。

在孙氏太极拳的行拳中,首先要让自己处于这种“极中和极虚灵”的自主平衡状态,即身体通过内稳态形成的自动调节平衡这种能力。

那么,如何形成这种“极中和极虚灵”的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呢?

基本法则是:

三体为本、三点对应、中平直圆,顺中用逆。

关于这16个字,在第五单元中我会结合孙氏太极拳的步法、身势做进一步的阐释。

作为形成自主平衡能力的能力基础有三:

自动反馈、虚实分清、身势如一。

如何构建这三种能力呢?

孙氏三体式是建构这三种能力的基础。

这里要特别说明什么是虚实分清?

虚实之间既是相互关联、相互对应的,又是各自能在最大程度上独立自由的。

这是什么意思?似乎有些矛盾。

关于如何做到上述这种虚实分清,同样这是下一讲要介绍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身势如一?

身体在自主调节平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浑圆一气之意蕴含着六合整劲之势这个状态。

通过练习孙氏太极拳,提高了身体整体的自主平衡能力——内劲,这既是技击能力的核心基础,同时对于防止老年人跌倒也有显著效果。

以上初浅地介绍了孙氏太极拳有关平衡的要义

下面谈谈舒展

练孙氏太极拳使身体获得自主平衡能力的同时,在行拳中还要在舒展上做文章。

从哪里入手做这篇文章呢?

两个十字——脊椎及肩、胯。

每个动作都要在合乎行拳规矩的前提下极尽拉伸之能事,所谓极尽拉伸,不是硬拉,而是使做这个动作时周身相关的关节均匀地节节松开

所谓行拳规矩,即三害、九要、六合及16句要义等。

练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有任何周身不舒展的状态出现,这也是检验自己拳架子是否正确的一个参照。

舒展是有关窍的,关窍是行拳时要使两个十字的走劲、动作的开合、气息的起落三者相合。

如果不懂如何通过两个十字走劲、不懂动作的开合为何即是同时存在又有转换承接、不懂调息以及调息与开合的关系,则在行拳时舒展就做不到位。舒展不能做到位,行拳时气血贯通全身的效果就差。

此外,舒展与对应是一体,否则开合不能同在,即不能成拳。养生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以舒展是有学问的。

上面介绍了平衡与舒展,下面介绍松净

松净有三个层次:

身体、身劲、身心。

对应有三修

修形、修劲、修心。

1、身体的松净

关注点有三:重心的落位、松开的状态、动作运行的模式。

泛而言之:

第一先体感到自己身体的重心,由身体重心体感身体的中轴重心落位要准确中轴要能稳固的立住。这个很有讲究。体感身体中轴是进入松净状态的前提。其功夫的基础是孙氏三体式。

第二是体感到自己身体四肢由身体中轴向八面散开的状态,利用站立时身体受重力的影响,身体有自然顺遂的体感,沿着身体十字舒展散开,两臂有悬吊垂沉的体感。

第三是在行拳时周身内外融合一体,以身体中轴为枢,周身运行和顺各节不能相互牵扯

以上三者在行拳时同时做到,才算进入到身体松净的门径。

2、身劲的松净

身劲并非是身体在行拳时刻意用力,而是源自拳式结构及其劲路,周身各处只要按照拳中规矩自然的行拳,身劲自然产生。切不可加带任何劲力。要点是拳式结构、劲路要真,在这个基础上动力定型,在这个动力定型的过程中全身要自然松开,通过对拳式中劲路、劲意、劲势的掌握将身劲化为虚无的气势,如此才算身劲达到松净,身劲不能存一丝乖力。

3、心意的松净

要点是心意恬淡虚无。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孙剑云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恬淡虚无,静修渐悟。这是真正进入太极拳修心的门径。换言之,要安于恬淡,才能逐渐体悟到虚无空静的作用,如此行拳才可能真气从之,入得门径。

所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于练习太极拳者而言,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自觉。如修为孙氏拳有真实造诣者多是一些隐修之人,他们不是为隐修而隐修,而是他们的心性修到此境,隐修是他们本心的选择,故能安于恬淡。当其心境进入空静的状态,就形成一种虚无的气势,由此造就的风骨、高艺超脱凡俗,近乎神,非世俗拳师所能及,在我上一辈的孙氏拳研习者中就不乏这类人物。

上面简要介绍了平衡、舒展、松净在行拳中的基本要义。在下一单元中,我将介绍什么是孙氏太极拳的劲路、劲意与劲势以及行拳的基本步法与身势。

第五单元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础要义

——劲路、劲意、劲势以及基本步法、身势举例和行拳要领摘要

在这一单元中将分三讲从三个方面介绍孙氏太极拳行拳的要义:

1、       劲路、劲意、劲势,举例说明之。

2、       基本步法、身势举例。

3、       行拳要领摘要说明。

从这三个方面帮助我们通过行拳进入太极一气运阴阳的状态。深化对孙氏太极拳拳式结构(功效)认识,提升练习孙氏太极拳走架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依然是“去三害、守九要”和孙氏无极式和三体式。

第一讲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本劲路、劲意、劲势举例

在第一单元介绍过,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太极拳所修为、所体用的核心是内劲,这个内劲的基础是通过开启先天真一之气练就的金丹。这在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中有明确的论述,而开启内劲的方法是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这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中亦有明确的论述。

据孙剑云老师讲,当年三体式没有三年的功夫,孙禄堂先生是不给开拳的,至少要达到炼精化气这一步,才可以进入拳架的练习。

后来,鉴于国术馆是一年一期毕业,从普及孙氏太极拳的角度考虑,将这个要求放低了,但三体式也要站够100天。

然而在普及的人群中,在100天内能够练就炼精化气的人是非常少见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进入炼精化气的境地。

那么如何学习孙氏太极拳?如何体用其内劲?

孙存周先生讲:把所有关于内劲即先天真一之气的体用要义先用身体重心来替代,这样虽不中亦不远矣。久之,有缘于此拳者再通过无极式、三体式的深造中重造鼎炉,亦能入内劲之门。斯二者之大要不悖。

什么意思呢?

如果没有炼精化气的基础,那么就先从重心入手,把所有关于太极一气运阴阳的要义都当作关于重心运行的要义,这样在练拳效果上也是相通的。也就是以重心为参照行拳与以内丹造诣为参照行拳在行拳的规矩与效果上并不违和,可以作为一个过渡的方法。

因此,下面对孙氏太极拳中劲路、劲意、劲势的介绍,都是从最基础的运转重心的层面来介绍的,实际上就是以形调息。

什么是劲路?

就是在走架过程中形成的拳中劲力、劲意、劲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劲路。这个过程一般由五大基本要素构成:

1、重心的位置及变化。

2、调息方法。

3、拳架的结构

4、行拳的过程与方式。

5、相应的劲意和劲势(劲路蕴含的效能)。

什么是劲意?

走架的每一瞬间及走架过程中具备的某一劲力发而未发的状态。

什么是劲势?

走架的每一瞬间及走架过程中蕴含的诸多劲意的态势。

以上是对走架中劲路、劲意、劲势的说明。

所以要提高孙氏太极拳走架的效果——

第一要弄清楚孙氏太极拳走架时的基本劲路、基本劲意与劲势。什么是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基本劲路、劲意和劲势呢?

孙氏太极拳走架的基本劲路是以孙氏三体式为基本步法身势的起落开合

基本劲意是浑圆一气之意。

基本劲势是六合整劲之势。

第二是要不断充实孙氏太极拳走架中劲路的劲意和劲势。

所谓充实,就是把你所掌握的各种打法、技法的劲意融入到孙氏太极拳的基本劲意和基本劲势中。

这就是孙氏太极拳中劲路、劲意、劲势的要义和相互关系。

所以,要想提高走架的效果,对于拳式中劲路的劲意与劲势就有一个不断演化(变化)、优化、充实、深化的过程。

因此,练习走架时当你掌握了基本劲路后,就可以根据你对拳中规矩进一步的体悟,从丰富劲意、劲势的方面演化走架的形式,由此提高自己对拳式的认识以及走架的效果。所以,打拳不能一辈子总是刻意去模仿老师。

模仿,这是学拳最初阶段的要求,相当于书法的临帖阶段。一个人刻意于此境,且沾沾自喜,是终生难以得到拳味的,拳意到不了自己身上。

当年孙存周要求学生走出的架子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拳意和风格,强调研修拳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过程。

这里有两个故事——

有一次我与支一峰师兄聊天,他给我讲了孙存周先生的一件事:

“二师伯(指孙存周先生)在上海时,有人看到二师伯的拳与老先生(指孙禄堂先生)的拳有不一样的地方,就问二师伯:‘你的拳怎么练的跟老先生的不一样了?’

二师伯说:‘我就是跟我爸爸的拳不一样。’

那人说:‘这么说你觉得你的拳超过老先生啦?’

二师伯说:‘我的功夫赶不上我父亲的十分之一。’

那人说:‘那你怎么改了老先生的拳呢?’

二师伯讲:‘因为我这个人跟我父亲不一样。’

我父亲讲,你二师伯这个人看任何事都比别人看的透一些。”

19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看望故旧,因孙存周先生除了研习武艺之外,尤喜好绘画,擅山水、松柏,有人拿出清末画家松年的《颐园论画》(印本)请孙存周先生过目。于是有了孙存周先生借松年的一番话来谈论研习武艺之道。

松年先生作品

孙存周先生讲:

我们研习武艺与作画多有相通之处,二者皆是艺术,亦皆是心性之发挥。松年先生曰‘吾辈出世,不可一事有我,唯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也。此等境界全在有才。才者何?卓识高见,直超古人之上,别创一格也。’我们为人处世,和尘同光,人前我后,然而研习技击,必要合于我们各自本来之性体,诚如松年先生所言,独成一家,不步古人之后,更不以他人品评为是,别创一格。如是,练出来的武艺才是自己的武艺,一动一静,莫不合于自性,体外无法,如此研习,距不闻不见之中感而遂通就不远了。”

我认为孙存周先生这段话对我们研修太极拳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演化(变化)、优化、深化劲路及其劲意与劲势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明师喂手和与同道实践交手中,自己不断去静思体悟。

尤其是随着自身劲力品质的提高,对打法及劲力运用的合理性不断优化,这些都对劲意的提升与丰富有直接影响。这是一个随着实践的深入、体悟的深入不断优化和深化的过程。

随着劲意内容的丰富,走同一个式子,蕴含的劲势就不同了,出来的气势古茂浑朴

所以孙氏太极拳的结构是一个能够不断优化、深化拳劲、劲意、劲势的熔炉和框架,使你所习各派的劲力、打法由此优化、升华,同时又把你在技击实践中体悟的劲力、打法融入到拳式的劲路中化为内劲。

所以抓住劲路、劲意、劲势是提高走架成效的不二法门。

第二讲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与身势举例

孙氏太极拳身势的基础是无极式、三体式,其步法则变幻无穷,但基础步法有八个:即跟步、撤步、横步、扣步、摆步、插步、圈步、碾步。

这八个步法中又以跟步、撤步为基础的基础,最为重要。

孙剑云老师讲:“孙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那么怎样跟步,怎样撤步?要领为何?功效为何?

今日练习者对此意知之甚少,因而常常出现错误。

以进步必跟为例,进步时,前足跟刚一落地,后足即要跟上,整个过程身体中轴平稳,前足脚底下有逆劲,跟步落地时,两足之间的对应关系要分毫无差。

笔者示范的孙氏太极拳太极式进步

而错误的练法是:进步时,前足完全落稳,前脚掌完全着地后,后足才跟上。这种跟步把进步必跟的劲意、劲势完全丧失了。从劲势上讲已经失去了动静合一的状态。这是常见的一种跟步时出现的错误。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是,跟步的过程中脚底下没有顺逆,跟步落步后,身体还有向前的惯性趋势。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跟步过程没有抽提,抽胯、提脚尖。

第四种常见的错误是,跟步的落步位置与前足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没有形成三体式的六合之势。

第五种常见的错误是,跟步过程中,身势不得浑圆一气之意,身势或不整,即不符合六合之势,或整而不松,即丢失浑圆一气之意。其病因是不知走架时整架虚搭之理,不知形成身势的对应点之窍。故身上劲势不浑厚圆整。

以上是一个跟步中常见的错误。

撤步与跟步的要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相同点是,撤步时在撤步之足落地前,身体重心不动,这点与跟步时,在前足跟落地前,身体重心不动相同。不同处是,跟步时,前足跟刚一落地,后足就要跟上,当前足完全着地时,后足完成跟步。而撤步时,在后撤之足的前脚掌落地后,身体重心仍不动,同时后足含有向前的蹬劲,后足前脚掌蹬上劲时,前足及身体重心再后撤,后撤过程中,后足前脚掌暗含的蹬劲要与百会贯通成一线,脊椎命门要与前手及前小臂相对应。

笔者示范的孙氏太极拳懒扎衣撤步

撤步时常见错误:

向后撤步时,后足蹬劲未起,周身向前迎击之势未出,身体重心即随后撤之足向后撤。此为败势。

在技击中,如果在对方攻击下后撤,若不能一步退出对方的攻击范围,或为了继续接触寻机,有意不撤出对方的攻击范围,则在撤步时,周身内外必须要有向前迎击之势,同时先撤步,蹬住劲,后移重心。此时宁可被对方打中一两拳,也不能在后撤时形成撤步与身体重心同时后移的状态。

因此,进步即跟,跟步不能迟缓,即进即跟,这个过程越短其势越强。孙振岱先生云:“进步势如山飞。”

撤步必迎劲势迎前,撤步若未脱离彼此距离,则时时刻刻不可丢失反击之势。孙振岱先生云:“退步势如浪卷。

以上乃孙氏太极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之意。

练习跟步、撤步的方法有天罡步,即进退之字步。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与各种技击动作任意组合一体练习,如车轮手、三合炮、一马三箭等。

进跟、退撤之势,一方面取决于步法,即进即跟,撤步迎前,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身势劲意,浑圆与六合一体。

最后,孙氏太极拳行拳的次序是手随身,身随胯、胯随足,足随意,意随神。

孙氏太极拳的规矩,除了去三害、守九要外,还有56字诀、16句要义等,在这次讲座中不可能将这些内容逐一解说和示范。

下面从这些要义中摘选出几项我认为容易被一般人疏忽的行拳要领作一简要介绍:

三体为本、三点对应、中平直圆,虚实分清、顺逆互寓

第三讲  行拳要领摘要解读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去“三害”、守“九要”,基础是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此外,在此基础上有56字诀、16句要义等,是对行拳基本要领的进一步细化,相关内容以前介绍过,这里不赘述。这一讲针对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如何在孙氏太极拳行拳中发挥作用,介绍5句真言,并简要阐释其义:

三体为本、三点对应、中平直圆,虚实分清、顺逆互寓。

下面结合孙氏太极拳行拳对上述诸项要领逐一进行简要阐释。

1、三体为本,即孙氏太极拳的行拳要以三体式为本,不仅仅在于外表形式,关窍是周身内外的对应关系。

说明何为三体为本的内外对应关系,以及孙氏太极拳的规矩与其他太极拳的区别。

2、三点对应,有形意各自三点对应——

形的三点:指鼻尖、食指与大脚趾这三点。形的三点,要三尖相照。

意的三点:眉心(印堂)、身体重心、重心的落点这三点。意的三点,要以意贯通。

形的三点对应,容易理解。

意的三点以意贯通是什么意思?

眉心松开舒展,神意恬淡虚无,意自虚灵,浑圆无边。意一动,即身势状态欲变之意将起,身体重心即与之协同一致,重心落位准确无误。在身体重心的移动与落位过程中,身势符合浑圆一气之意中蕴含六合整劲之势的状态。行拳能如此,即三点以意贯通,此需从走架中练就。

上述形意各自三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要求,显然都是在孙氏三体式这个基础上针对孙氏太极拳行拳过程对身势、步式的拓展。

3、中平直圆,所涉范围包括神意气形各个方面。

关于中——

仅一个“中”对武艺而言可以说自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要义无所不包。孙禄堂先生讲,在拳中“中”是虚无之本体。这是“中”这个要义在拳中最基本的含义。孙禄堂先生进一步揭示:体用武艺的根本原理是中和,不二法门是诚中形外,效果是从容中道。因此在这里,我不可能全面展开介绍“中”在拳术中的要义,因为仅对拳中“中”这个要义的阐述就可以展开为一部专著。所以,在这里我仅从最初浅的层面阐释“中”在行拳中的要义:

中,从心意上讲就是虚灵的状态。从形体上讲就是中轴要上身,能感知自己身体的重心与中轴。

入手方法就是通孙氏无极式、三体式以及上面介绍的形意各自三点对应这一关系。

关于平——

也是先要从最初浅的层面体会其要义:

平,从心意上讲就是行拳时要把心放下,平心静气。行拳切忌拿范儿,而是神意淡然悠远,气势浑朴。

从形体上讲,其一身体重心要平动,不能有起伏,这是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其二在一般情况下,两肘要平动。其三身体移动要平稳、轻灵,如水漂落叶。

功夫基础还是孙氏三体式。

关于直——

同样,也是先要从最浅显的层面体会其要义:

直,就是从心意上讲,意要直,其一,就是诚一,诚中形外,高明者能在对方周身未动、未露痕迹时,洞察对方之意。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在孙氏拳前人中不乏具备这等造诣的人物。其二,在初级层次就是行拳时要高度专注,进入一种虔诚的状态。练就意直,感应迅疾,所谓感而遂通。

从形体上讲,是指身体重心移动时的轨迹要直,不能晃动。作为走劲,是指发力走劲从原位直接出发,不能先收缩再伸出,也不能遇到阻力有丝毫回缩之势,要如铁楔入棉花。

作为提升形成“直”的这种拳劲质量的要素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由孙氏无极式、三体式开启的易骨、易筋、洗髓,其二就是行拳时对平直的形与意的功夫体悟。

关于圆——

圆,作为最初步的要义有以下三点:

从心意上讲,意要圆,即身内身外始终不失浑圆一气之意。行拳时心意不能只专注身前身后的肢体动作,而是其意要自体内丹田散开,于混沌中感知身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八方,此为浑圆之意。

从形体上讲,其一周身身势、身劲要圆,周身上下劲意均匀,相互对应,圆满无亏。其二,两手运行轨迹始终要圆,即走曲线,不能出现一处是直线。

以上是对孙氏太极拳走架时中平直圆的要义进行的初浅的说明。

4、虚实分清,在行拳初级阶段体悟重点是——重心与虚实、整散与虚实、对应与虚实的关系。

重心变化与虚实的关系,即使重心在一只脚上也要懂得起落开合与虚实在这只脚上的对应关系。

整散与虚实的关系,整散一体。散则虚实两部犹如断开,互不牵扯。整则虚实两部分合为一家,六合浑圆融合一体。基础还是孙氏三体式。

对应与虚实的关系,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之势二者互为虚实。如整架虚搭,从劲意上讲,拳式结构为虚搭,而对应点为实,是发挥拳式中劲力灵动与整实的关窍。从形体上讲,拳式结构为实(为阳),对应点为虚(为阴)。

以上是对孙氏太极拳走架时虚实分清这一要义的一个初浅说明。

5、顺逆互寓,其一是顺中用逆,从最初浅的层面理解,从心意上讲,走架时劲路要顺畅、呼吸要和顺,而心意要虚无,蓄神于丹田。从形体上讲,动作要自然顺着拳式结构行拳,而意缩回丹田,同时动作顺伸逆缩为一体,如跟步时,暗含着抽胯和回蹬之力,撤步时,暗起向前蹬顶之力。两臂伸展肩松开时,肩根向回缩劲。迈步时,胯根向回缩劲等。

其二是逆中行顺,也是从最初浅的层面入手,从心意上讲,行拳时意要虚无,呼吸要和顺,劲路要准确无乖。所谓空而不空。从形体上讲,行拳时是以虚无的气势行拳,不能刻意,同时拳式中劲路要顺畅,合于规矩。

以上我对孙氏太极拳行拳部分基本要义作了一个浅显的阐释。

有人说,童旭东把孙氏太极拳行拳的要领说复杂了。

是这样吗?事实上,孙氏太极拳在“去三害、守九要”的基础上还有“56字诀”和“16句要义”等,这些都是孙氏拳前人留下的心法提示,这些内容我还没有介绍。所以我这个介绍是简之又简、浅之又浅,是练习孙氏太极拳入门就应该掌握的内容。如果连这个也不愿意掌握,你练的孙氏太极拳又如何算是孙氏太极拳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