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晓茶圣陆羽出自唐代,但你可知宋代才是中华茶文化的巅峰?
自中唐时期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饮茶之风便风靡于神州大地,堪称“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之意。但是中国茶文化的极盛时期却是在其后的宋代,点茶之法,斗茶之风均兴盛于宋,两宋时期各大名窑的瓷质茶具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竞其美。
近年来抹茶产品颇受大家喜爱,因一些国家猛烈的宣传攻势,甚至一度将抹茶讹传为舶来品。要知道,抹茶之法起源于唐,光大于宋,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之后式微于元明,但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创,流传千年的中华物质文化遗产。
宋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茶文化高光时期。
中国人是一个拥有数千年饮茶史的民族,茶文化经历了秦汉的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确立、宋代的兴盛和明清的普及发展等各个阶段。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发达,使得唐代便已普及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皆嗜茶。
当时流行的饮茶方式已不再是唐代流行的煮茶法,而是点茶法:把研磨过的茶末放在茶碗里,先注入少量沸水将茶末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不停地搅动使茶末中的茶皂素析出,形成白色的粥面。当时的饮茶,实际上是将茶末带茶水一同喝下,事实上是“吃末茶”加“喝茶水”的结合版,与今日通用的“喝茶叶水”饮茶法有很大的不同。
点茶法
宋代生活稳定,贸易发达,又得益于前代制瓷技术的积累,使得宋代瓷器达到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宋时饮茶方法发生了改变, 因而茶具也随之变化。茶碗的体形皆小于唐,名曰盏,以奔口为主,其次是敛口、侈口,器壁为斜弧,底小多矮圈或平足。除盏外,还配有各式盏托。两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皆烧制茶具,其他瓷窑如龙泉窑、越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建窑、磁州窑等也均有烧制,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由于宋代斗茶、分茶之风的兴起,使得黑釉纹茶盏在茶用瓷器中独领风骚。黑釉纹茶盏的制造以福建建窑为主,其次是重庆涂山窑,江西吉州窑,其他全国各地也纷纷根据自身特点效仿发挥,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黒釉瓷窑系。
建盏精品——兔毫盏
由于气候变化,全国温度下降,所以宋代时北方的茶区赶不及在每年的清明茶宴前上贡春茶,因此茶区便向南迁至建安(今福建建瓯),此地的气候与地貌均适宜于茶树的培植。而宋代贡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促成了比唐代更为小巧精致的团饼茶制茶工艺的诞生。皇家专用的贡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被称为“龙凤团茶”。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盘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极尽奢华。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徽宗御用的龙凤团茶,一斤茶可值二两黄金,由此可见龙凤团茶的奢侈贵重。
龙凤团茶——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绘画/马翊涵
民间为了获取贡茶的名额而相互竞争,茶农之间会竞相比较茶品,所以斗茶之风便随之兴起。斗茶之风的盛行又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馆文化的兴起,更加普及群众,一时间斗茶活动风靡全国。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以及蔡襄的《茶录》等茶类专著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斗茶过程:先加热茶盏,把团茶碾成细末倒入碗中,然后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并在加入沸水时不断用茶筅搅动,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白色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水痕先褪者为负。受到斗茶之风盛行的影响,建窑黑釉茶盏因其造型及容量有利于观察斗试的胜负,因此黑釉茶盏受到宋人的追捧。
王公贵胄聚会饮茶——《文会图》/宋徽宗
点茶法使饮茶变得富有娱乐性和观赏性,斗茶的流行又促使点茶技艺的不断创新,后期终于诞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称之为分茶,又被称作茶百戏。分茶高手甚至能在茶面上用茶匙拨弄汤面形成山水花鸟文字等图案,将文人意趣融入茶文化之中。由于分茶法能使茶面呈现出瑰丽多变的文字和惟妙惟肖的图像,因此也被称为水丹青。
分茶法
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不断演变,在明代撮泡法流行之后,这种始于唐盛于宋的点茶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却传入了周边国家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就是由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所以,我们现在吃喝的“抹茶”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地道中国特产,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中,并不是市面上讹传的源自日本甚至韩国的舶来品。
抹茶——地道中国货
并且,中国的茶文化和饮茶方法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唐煮宋点”,宋人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之风,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需求加以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茶文化高光时刻,同时为后世的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前景。因此,宋代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