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晓茶圣陆羽出自唐代,但你可知宋代才是中华茶文化的巅峰?

自中唐时期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饮茶之风便风靡于神州大地,堪称“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之意。但是中国茶文化的极盛时期却是在其后的宋代,点茶之法,斗茶之风均兴盛于宋,两宋时期各大名窑的瓷质茶具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竞其美。

近年来抹茶产品颇受大家喜爱,因一些国家猛烈的宣传攻势,甚至一度将抹茶讹传为舶来品。要知道,抹茶之法起源于唐,光大于宋,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之后式微于元明,但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创,流传千年的中华物质文化遗产。

宋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茶文化高光时期。

中国人是一个拥有数千年饮茶史的民族,茶文化经历了秦汉的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确立、宋代的兴盛和明清的普及发展等各个阶段。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发达,使得唐代便已普及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皆嗜茶。

当时流行的饮茶方式已不再是唐代流行的煮茶法,而是点茶法:把研磨过的茶末放在茶碗里,先注入少量沸水将茶末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不停地搅动使茶末中的茶皂素析出,形成白色的粥面。当时的饮茶,实际上是将茶末带茶水一同喝下,事实上是“吃末茶”加“喝茶水”的结合版,与今日通用的“喝茶叶水”饮茶法有很大的不同。

点茶法

宋代生活稳定,贸易发达,又得益于前代制瓷技术的积累,使得宋代瓷器达到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宋时饮茶方法发生了改变, 因而茶具也随之变化。茶碗的体形皆小于唐,名曰盏,以奔口为主,其次是敛口、侈口,器壁为斜弧,底小多矮圈或平足。除盏外,还配有各式盏托。两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皆烧制茶具,其他瓷窑如龙泉窑、越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建窑、磁州窑等也均有烧制,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由于宋代斗茶、分茶之风的兴起,使得黑釉纹茶盏在茶用瓷器中独领风骚。黑釉纹茶盏的制造以福建建窑为主,其次是重庆涂山窑,江西吉州窑,其他全国各地也纷纷根据自身特点效仿发挥,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黒釉瓷窑系。

建盏精品——兔毫盏

由于气候变化,全国温度下降,所以宋代时北方的茶区赶不及在每年的清明茶宴前上贡春茶,因此茶区便向南迁至建安(今福建建瓯),此地的气候与地貌均适宜于茶树的培植。而宋代贡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促成了比唐代更为小巧精致的团饼茶制茶工艺的诞生。皇家专用的贡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被称为“龙凤团茶”。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盘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极尽奢华。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徽宗御用的龙凤团茶,一斤茶可值二两黄金,由此可见龙凤团茶的奢侈贵重。

龙凤团茶——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绘画/马翊涵

民间为了获取贡茶的名额而相互竞争,茶农之间会竞相比较茶品,所以斗茶之风便随之兴起。斗茶之风的盛行又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馆文化的兴起,更加普及群众,一时间斗茶活动风靡全国。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以及蔡襄的《茶录》等茶类专著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斗茶过程:先加热茶盏,把团茶碾成细末倒入碗中,然后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并在加入沸水时不断用茶筅搅动,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白色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水痕先褪者为负。受到斗茶之风盛行的影响,建窑黑釉茶盏因其造型及容量有利于观察斗试的胜负,因此黑釉茶盏受到宋人的追捧。

王公贵胄聚会饮茶——《文会图》/宋徽宗

点茶法使饮茶变得富有娱乐性和观赏性,斗茶的流行又促使点茶技艺的不断创新,后期终于诞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称之为分茶,又被称作茶百戏。分茶高手甚至能在茶面上用茶匙拨弄汤面形成山水花鸟文字等图案,将文人意趣融入茶文化之中。由于分茶法能使茶面呈现出瑰丽多变的文字和惟妙惟肖的图像,因此也被称为水丹青。

分茶法

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不断演变,在明代撮泡法流行之后,这种始于唐盛于宋的点茶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却传入了周边国家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就是由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所以,我们现在吃喝的“抹茶”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地道中国特产,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中,并不是市面上讹传的源自日本甚至韩国的舶来品。

抹茶——地道中国货

并且,中国的茶文化和饮茶方法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唐煮宋点”,宋人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之风,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需求加以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茶文化高光时刻,同时为后世的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前景。因此,宋代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

(0)

相关推荐

  • 【中国茶叶历史】第六阶段——宋代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延续

    到了宋代,茶叶的产地扩大,产量飞速增长,相比唐代的制茶技术,发展到宋代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进. 如将蒸青茶饼,改为了蒸青散茶.使得品饮起来更为方便快捷. 宋代有了系统的制茶技术后,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对茶 ...

  • 身为中国人不可不了解的茶文化简史

    导读观审我国的茶文化,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朝代,茶文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自古以来,世界向来公认茶树原产于中国.提及茶叶,要知道:茶树原产于中国,这也是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的.有位圣者曾说过:&q ...

  • 中国“古代”茶叶分类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茶经历了药用.食用,最后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现代饮料.现代人除了快消品类的瓶装混合味茶饮料之外,知道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业内人士口中的"原味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 ...

  • 从“胡辣汤”到水泡茶:还原古人喝茶的仪式感

    本 文 约 361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现在的人喝茶,只需要放一个茶包,开水一冲就好了,简单迅速.讲究一些的,就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引得围观的人拍掌叫好. 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们 ...

  • 宋朝穿越指南 | 宋代点茶法和现代泡茶有多大不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方式也因世易时移而不断演变.唐时煎茶法代替煮茶成为主流.宋时点茶法大为风行,并影响日本.朝鲜半岛茶俗,也随之影响两地茶器的艺术风格. 今人泡茶方式与宋代点茶法大相径庭,具体有什 ...

  • 宋代的点茶文化你了解了多少?建盏为什么是点茶的标配?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说起茶,小编就想聊一下宋代的点茶文化了. 第一次听到点茶这个词还是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了解到的,进而建盏也进入到广大观众的视野中,电视剧里点茶的画面也 ...

  • 国内

    ▲宋银扣黑釉瓷碗(金华市博物馆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在茶会上,文人们既注重饮茶的环境.器具.水火.茶色,又追求精致的茶艺和茶技. ...

  • 旗袍的风韵世人皆晓,而旗袍的故事几人能知?

    婀娜多姿的体态,温婉曼妙的身材,优雅端庄的气质,令人沉醉的流线, 构成了穿旗袍者的优雅画卷. 1   谁,读懂了唐婉琴语里的伤痕?谁,读懂了百乐门女子烟雾后的无奈?谁,读懂了丁香女子无声中的幽怨? 喜 ...

  • 世人皆知'胡焕庸线',谁人可知河南版'胡焕庸线'更为神奇?

    作者: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近百年前,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老先生,凭一己之力,翻阅浩瀚资料,一条"胡焕庸线",横空出世,震烁古今. 胡焕庸先生1935年手绘" ...

  • 中国代称“九州”,指的哪九州?只有6个保留至今,名字世人皆知

    现代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会用"中国"来指代,那么在古代该如何指代我们国家呢?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中国在古代的代称叫"九州".这个称呼,其实我们很小的时候 ...

  • 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是哪九州,有6个保留至今,世人皆知

    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是哪九州,有6个保留至今,世人皆知

  • 世人皆苦,但人间值得

    人生的底色从来都是苦涩,平凡的人们,仅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便已花费了所有的力气. 人生就如同星空,希望是带着光亮的星星,苦痛是漆黑的乌云,多的是说不出的苦涩. 可那又如何,能够来这人世一遭本就是一种 ...

  • 张载“横渠四句”世人皆知,他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

  • 张载“横渠四句:世人皆知,他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

  • 世人皆道湿气重, 该如何正确祛湿(热)呢?

    何为"湿热"?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位于中焦脾 ...

  • 世人皆知色达,而我独念亚青......

    这不是色达吧?! 的确不是色达,它叫--亚青寺 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地方   "世人皆知色达,却不识亚青寺" 颂钵冥想音乐空山秘境 常成 - 金刚狮吼   比起旅游业初具规模的色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