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宝宝“地图期”,不让娃留下心理阴影,谨记6个黄金建议

文丨木莲妈妈,原创内容

孩子2-4岁可完成如厕训练,但是要等到更大一点才能真正做到整晚不尿床。

一般来讲,孩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尿床是普遍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尿床频次会慢慢的减少,直至消失。

在正常的尿床阶段,很多家长为了纠正孩子这种尿床习惯,会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结果不但起不到引导孩子不尿床的作用,而且还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别让孩子留下尿床的心理阴影

曦曦小朋友今年已经3岁多了,尽管自己已经可以正常如厕了,但是到了晚上,还是会偶尔尿床,这就让她的妈妈有些不满意,认为这么大的孩子孩子尿床,说不去并不那么好听。

特别是上次跟家长朋友聊了一下之后,对方说她的孩子3岁之后基本上就不尿床了,这就更加重了她想纠正曦曦尿床习惯的想法。

于是,当曦曦又一次尿床之后,她并不是像之前一样,简单的揭过,不仅让孩子自己处理尿湿的衣服、清理好身体,而且还态度严肃的告诉曦曦,今后不能再尿床了,并给曦曦制定了晚上每隔三个小时就起来上一次厕所。

就是曦曦妈妈这样的要求,却对曦曦造成了两方面的伤害:一是晚上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经常是睡不安稳,还不自觉的夜醒;二是心理越来越害怕自己会尿床,内心的不安感加深。

不仅如此,曦曦尿床的情况还变得越来越严重。曦曦妈妈为此头痛不已,最后不得不求助医生。

宝宝尿床的原因

数据显示:5岁年龄阶段,有15%-20%的孩子会尿床;7岁年龄阶段,有10%的孩子会尿床;10岁年龄阶段,有5%的孩子会尿床,其中男孩多于女孩。

《华人育儿百科》这本书中,记录了孩子尿床的五个方面的原因:

不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

当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不强、孩子过度熟睡等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时,孩子就会不自觉的尿床。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分泌异常的抗利尿激素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晚上的时候,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会比较多,因此原因,孩子睡觉期间,其尿液会被浓缩,继而尿量减少。

可是当夜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正常时,孩子睡觉期间,尿量会超过膀胱的容量,从而引发尿床。

遗传因素

数据统计,当父母双方都曾有关尿床家族史时,孩子的尿床概率会达到77%,即使父母其中一方有过尿床史,孩子的尿床概率也可达到47%。

心理因素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因某些原因出现不安、压力、焦虑等情绪、心理情况时,他们会通过晚上尿床的方式来纾解。

神经或泌尿系统的疾病因素

如果孩子出现这两个方面的疾病,不仅会出现晚上尿床的情况,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白天尿失禁的问题。

孩子尿床如何预防?

从“病从口入”入手

一般来说,在一定时间段内,喝的越多,尿的就会越多。因此家长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严格限制孩子晚上的饮水量,避免孩子因喝水过多,造成他们夜间积尿失控。

适时叫醒

在孩子一定生长阶段,家长会通过把尿或者使用尿不湿的方式,来让孩子排尿。这种习惯的养成,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睡梦中无意识尿床的潜意识反应。

因此,在他们适当的年龄,家长需要通过晚上适时的叫醒方式,来让孩子逐步学会夜间的自控排尿。

虽然说上述案例中的妈妈采用的也是这样的叫醒方式,但是不同的是,这里提倡的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时”的叫醒,而不是每隔三小时,前者更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

面对孩子“地图期”,给家长的黄金建议

面对孩子的“地图期”,以下是六种给家长的黄金建议,避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理解孩子:孩子尿床,并不是他们故意为之,家长要表示理解,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

不要指责孩子:家长指责孩子尿床,只会加重孩子对尿床问题的恐惧和不安,结果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尿床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提醒孩子上厕所:在孩子睡觉之前,提醒孩子上一次厕所,等到孩子年龄比较大时,为了避免孩子尿床,可逐步培养孩子养成起夜上厕所的习惯。

提前做好尿床防护:孩子尿床之后,有些父母会因“收拾残局”而恼怒,从而指责孩子。家长在孩子的“尿床期”,可以给他们使用尿垫等方式来进行防护,这样既会减轻父母的工作量,而且孩子压力也不会太大。

严格控制某些饮料的饮用:像咖啡、有气饮料会加快孩子身体生产和排出尿液。所以,在孩子睡前,家长要严格控制他们摄入这类饮料。

睡前饮水方式改变:睡前饮水过多,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夜间尿床。有些孩子会有白天喝水少,晚上喝水多的习惯,家长要改变他们的这种饮水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尿床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但是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大,但是尿床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建议家长最好带孩子去看一下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