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国、马玉川 ‖ 记柏乡“槐阳美术照相馆”的创始人李震风先生

每当翻阅民国版的《柏乡县志》,看到柏乡古城南门、玉皇阁、孔子庙、魁星楼等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不禁让我惊叹思考,在近百年以前,这照片出自哪里,是谁拍摄的呢?近读《柏乡轶事》才知道,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文革”以前,柏乡县的老照片绝大部分都出自“槐阳美术照相馆”李震风先生之手。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李震风何许人也?

李震风,名守恒,字震风,1906年出生于柏乡县固城店村的一个富裕农户家庭,因排行老三,生于马年,故乳名“三马儿”。由于他在摄影方面的业绩和名气,时至今日仍家喻户晓。年纪稍长者,更是人人皆知,无人不晓。“三马儿”与照相紧密相连,照相的事业也伴随了“三马儿”一生。

李震风先生天资聪颖,爱动脑筋,早年在县城十字街东北角“同光车行”打工。当他见到伯父从日本买回的照相机时就爱不释手。这新兴的高科技产品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废寝忘食,认真钻研,刻苦自学,无师自通。学会后即在车行的后院开创了摄影业务。几个月后,就在北街东侧“春和庆”药铺旁(今秀才营街口北约一百米处的城关供销社东院)挂牌营业。1929年冬,人们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繁华的柏乡大街上,诞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柏乡县槐阳美术照相馆。时年,李震风才24岁。

李震风先生思想超前,善于捕捉新信息,学习新技术并勇于创新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他始终使“槐阳美术照相馆”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单就照片底版一项来说,就足以证明,从最初的往玻璃上加涂感光剂的“玻璃底版”,到“胶板底版”再到“胶卷底版”,他都不计成本,率先实用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保证了照相质量为同期最优。据现代科技史记载,照相技术自清代道光年间(1839年)发明,到清光绪年间传到中国,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沿革中,李震风先生始终领跑照相行业。时人当时评价说。“包括周边各县在内,柏乡县‘槐阳美术照相馆’是开业最早,技术最好的照相馆。”

学习无止境,实践出真知。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创新,李震风先生的摄影技术日臻成熟,“槐阳美术照相馆”的名气也日益扩大。时任柏乡县最高行政长官牛宝善县长亲自造访“槐阳美术照相馆”,诚邀李震风先生为《柏乡县志》采集图片。李震风先生欣然领命,每天骑着自行车,载着照相器材,不辞劳苦,跑遍了柏乡县域的各个景点。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柏乡城南门(中山门)、玉皇阁、魏氏四世总宪坊、孔子庙、魁星楼、古鄗城门、光武庙、马鞍山、魏氏祖茔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摄入镜头,印上县志,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影像资料。

自古创业磨难多。1937年日本攻占柏乡县城前,李震风先生避难出逃。挤乘火车时,不慎将照相器材全部丢失。李震风先生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即使在外地逃亡情况下,也不忘千方百计地购置照相器材,逃难回来后,又在北街原址重新开业。在日本占领柏乡期间,日本鬼子为了限制抗日武装的活动,推行“良民证”制度,李振风先生趁着到乡观村照相办“良民证”的机会,给住在乡观村的抗日县大队的军民一一照了相。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抗日县大队不怕牺牲英勇抗日杀敌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他也和县抗日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从此,“槐阳美术照相馆”成了抗日政府在县城的地下联络站。他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外出购买照相用材的便利,为抗日县大队购买手枪、子弹和望远镜。除此之外,李震风先生还利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了很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他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他人难以做出的特殊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焕发了李震风先生的青春。他利用手中的相机,给成千上万的人留下了美丽的倩影,给上千个家庭留下了幸福温馨的画面。同时,他还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记录下来“镇压反革命”、中苏友好“五四大游行”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修河修路等,经济建设的历史画卷。

李震风先生多才多艺,不仅摄影技术精湛,他的书法、绘画也造诣很深。“文革”前,时任固城店中学校长马汝聪的办公室中就常年挂着李震风先生的画作。

1987年李震风先生病逝,“槐阳美术照相馆”也人去楼空荡然无存。但李震风先生的创业精神与摄影业绩,他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他那朴素的爱国思想,永远留给了柏乡人民,永远留给了历史。

(本文根据《柏乡轶事》的《槐阳美术照相馆》一文改编整理)

阅读链接:

马玉川 ‖ 七旬老翁张玉柱 巧制柏乡县古县城模型

马玉川:槐阳风暴 ——柏乡历史上一次震惊全国的反贪斗争

王朴生 王运国 ‖ 柏乡崇光寺的今生往事

王运国:柏乡陈群海——进驻中南海第一人

王运国 ‖ 柏乡古代书院

(0)

相关推荐

  • 「人文柏乡」之《柏乡县洪洞移民之我见(一)》

    柏乡发布 02-05 18:23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谚语在燕赵大地一代一代地流传,以示不忘根本所在.近年以来,在山西洪洞县原本很冷清.破败的传说中的一点遗存,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三)

    神应寺 神应寺位于柏乡县城西门里路北,民间称"西大寺".清乾隆<柏乡县志>记载:"神应寺,在西街.元至元间,僧真义建.成化初,住持宗玉重修.正德八年,宗玉弟子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五)

    白楼村 '' 法云寺 '' 史话 柏乡县城北6公里处,有个美丽的村落叫白楼村,此村是个古老的大村庄,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唐朝开元八年 ( 公元720年 ),距今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一)

    崇光寺 崇光寺,坐落在柏乡县城北十里的牡丹小镇花王路,原址在柏乡县城东街.该寺是柏乡县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寺. 一.历史最悠久. 崇光寺原名宗圣寺,建寺之初就是一家佛教寺院,宗圣寺的"宗&qu ...

  • 「人文柏乡」之《柏乡县洪洞移民之我见(二)》

    柏乡发布 2月6日 柏乡县有关移民问题的民间说法 柏乡县民间,相当一部分人家口传是"山西洪洞县移民".是"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 ...

  • 《柏乡轶事》之千年古村落(综合)

    柏乡县千年古村落 河北省,柏乡县,千年古城, 县域内,古村落,悠久文明. 今柏乡,行政村,百又三七, 古村落,八十余,千年留名. 此依据,县志载,四十三个, 再加上,古石刻,合计而成. 村沿变,决不能 ...

  • 「人文柏乡」之《柏乡县洪洞移民之我见(四)》

    柏乡发布 02-08 19:13 四.关于"洪洞移民"渐热引发的思考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明洪武六年开始,朝廷开始有计划的从山西移民,以充实因元末的大动乱引发的 ...

  • 王朴生 王运国 ‖ 柏乡崇光寺的今生往事

    新落成的崇光寺,坐落在柏乡县北牡丹小镇花王路,位于汉牡丹园之右,原十里铺粮站之左,其原址在柏乡县城东街.2010年10月25日在新址举行奠基法会,2011年5月10日古佛被请进主殿正位,2013年元旦 ...

  • 王运国 ‖ 柏乡古代书院

    河北省历代书院有三百余所,其中邢台市的历代书院有四十六所,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强.在邢台市已知的四十六所古代学院中,柏乡县人在本县境内所办和在柏乡境外所办的书院有四所. 1.慎斋书院 慎斋书院位于柏乡县城 ...

  • 王运国:柏乡境内南北朝时期四望族

    柏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建县前北部属高邑县(治固城店),南部属柏人县(西南部340-445.497-596为南峦县,治南峦城①).南北朝时期在今柏乡县境内有四个望族,他们是: 1.眭氏家族 ...

  • 王运国 :驻柏乡古地鄗城的冀州刺史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两河之间为冀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从此冀州之名就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部,冀州为其一.冀州下辖魏郡.巨鹿郡.常山国.赵国 ...

  • 王运国 : 邢台柏乡县境内的西汉侯国

    柏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县名系"遥取古柏乡为名".这里的古柏乡指的就是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封建的"柏乡侯国".西汉历200余年,其间在今柏乡县境内 ...

  • 王运国:邢台柏乡的历史名人——毛公薛公

    毛公和薛公俩人是战国时期鄗地(今柏乡)人,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但都尊称之"公".他俩之所以说是名人,一是两人都是明大理.讲大义的贤人.在民间说就是"街面上的人" ...

  • 王运国:柏乡历史名人——妇妌

    妇妌者,商王武丁之大妃也.主征伐.祭祀.农业.掌收贡品,并占有领地. 商代妇女,综合评价莫高于妇妌者. <邢台通史>记载:妇妌是"井方"人,这点学界并无什么争议.但再具 ...

  • 王运国:柏乡历史名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公元前656),姬姓.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生于卫国.长大后嫁给许穆公,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卒于许国,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她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

  • 王运国搜集整理 :柏乡魏氏著作

    柏乡县魏氏,望族也.横跨明清两朝近三百年间,柏乡魏氏名士辈出,贡生.举人近百,进士十三人.十三人中有魏裔讷.魏勰.魏世泰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又有中国北方罕见的魏廷祚.魏翱.魏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