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教授: 中国高材生宁愿给西方“抬轿子”, 也不愿留在国内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尚贤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在海纳百川、广招人才的同时国家也会把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送出国门去继续深造,为的就是等他们学有所成后,能荣耀归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孩子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到国外留学,这或许是大环境的影响,“海归”一词由此而来。但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面对“归不归”这个问题上,态度上发生了变化。
点击加载图片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在学成之后,都选择继续留在国外工作、生活,甚至不惜代价想要拿到定居的绿卡也愿意回答亲朋好友都在的国内。
为此,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留学生就业补贴政策,为他们提供平台和发展,免除后顾之忧,但效果依旧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不禁让人深思,是国内的对口没有发展前景?是薪资待遇太低?还是工作条件不如国外优渥?对此,著名教育科研工作中陈平教授曾给出过3个观点。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弊端?
陈平教授是学物理出身,理科思维,他喜欢从数据上来观察波动。他是文革后的一名海归博士。36岁出国,学成之后面对周遭人的反对和质疑,毅然决然的回国。
在当时中国经济尚不发达的一个年代,对于科研这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但这依然没有改变陈平教授回国的决定。
反观现在,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却留不住人才,陈平教授认为国家的教育体制仍待改善。
点击加载图片
其实这一点在很久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中国教师的这种“满堂灌”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善。从最初的应试教育到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近些年,我国在青少年教育方式上做过很多努力。
在大学、研究生环境里,学生对于自己学科的研究,还是会局限于老师事先规划好的轨迹,一旦偏离了既定的规划,老师就会否定,这种做法其实对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探究精神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按照老师的要求循规蹈矩的完成研究,经历一次基于理论的考试,最后拿到一纸证书。可见这证书的分量也是有些闻名欺世的味道。
点击加载图片
当然,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无论走到哪里,“证书”两个字仿佛是跨过各种门槛的垫脚石,是进入一个更好企业工作的敲门砖。用人单位只看你有几本证,却从来不会过问你是如何得到这本证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内大学生从来不担心毕业,而留学生常常使出了浑身解数都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的原因。我想,在很多真正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而言,从骨子里是有些看不起国内大学的教育体制的。
点击加载图片
学术界的学风遭人质疑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去年沸沸扬扬的某明星学历、论文造假的新闻。当时的大家都是义愤填膺的在网络上发表着自己的情绪和对教育机构的质疑。但静下心来想想,这其实在日常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是弄虚作假,但背后无非是“利益”二字。中国的学术界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大多数人都把学术看做一种换取个人利益的跷跷板,至于真正踏踏实实在做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国内的是“被动式的研究”。当然,这跟国内的就业压力也脱离不了关系。
点击加载图片
相比之下,国外大学的学习氛围会主动很多。多年前看过一个纪录片,是剑桥大学凌晨三点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学生们为了自己能在期末拿到一个及格的评价常常通宵达旦的查询资料,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如果学分没有修够,是送导师多少好处都无法改变的实事。
当然除此之外,有一些真正的学习狂在为自己的爱好或者推算彻夜无眠,对比国内大学宿舍一夜张灯打游戏的画面更显讽刺。
点击加载图片
很多海外归来的高材生,曾经试图回国发展,但往往在国内呆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了国外,中国年轻的数学家许晨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8年在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012年回国在北大任教,2018年又返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成为全职教授。用他的话来讲:任教五年,让他看到国内学术界大量的造假情况,学风浮躁,不适合踏踏实实搞研究。
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人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它,也难怪许多国人宁愿去给西方人“抬轿子”,也不远愿留在国内。
点击加载图片
对学者的支持三分钟热度
陈平教授说:“中国科研经费的使用,国家对科研人员的重视,都不是看个人成果。”陈平教授喜欢以后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但这类学生往往不受周围老师的喜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自己的学生个个不如自己,那他自己便失去了导师的意义。”内心有想法的人,往往才是潜心做研究的人。
中国的科研体制还有待完善,对于学术研究成果“三分钟热度”的态度也是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并且,很多情况下,在研究结果未见雏形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申请到资金支持。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未知领域的投入态度还是相对比较保守,这也让真正热爱钻研的人才在探索过程中举步维艰。
点击加载图片
学术讨论和研究本身就存在太多未知数。
另外,很多中国高材生选择留在西方国家,我想也不仅仅是看中了国外一些外在的条件,而是喜欢那种专注于此的学术氛围。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然,国家政策是一方面,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想要留住真正的人才,就要从最基础的政策扶持上改变态度。一个国家在科研上花费的精力和财力,是在短时间内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长久的保持精力旺盛的状态和足够耐心,才能有超出预计的收获。
点击加载图片
小结:
从陈平教授分析的几点原因来看,造成中国高材生宁愿给西方人“抬轿子”,也不愿回国发展的原因,更多的问题可能出现在教育体制和学术风气上。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的确有一些人是纯粹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而甘愿为西方人效忠的,这些人我们暂且不论。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教育方面,我们要逐渐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应该如何做”变为“你觉得如何做”,创造源于想法,有了想法,才有研究的基础。
在社会方面,提高国民素质,让学校乃至整个学术界的风气变的更纯粹一些。抛开一些与利益相关的、无关紧要的事,才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的搞研究。
在政策方面,降低扶持门槛,国家是每个人坚强的后盾,之后这面盾牌足够坚硬,才能给在前面“冲锋陷阵”的学者们更多的信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最后,作为一名中国人,也要对国家有足够的信任。无论你脚步走了多远,身后永远是祖国,知感恩、不忘本才是中华儿女身上应有的素养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