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了,就中风了!薛立斋的医案,教你健脾防中风,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名医类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五脏病学》
你好, 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现在想给你讲,古代名医薛立斋,治疗中风的故事。
薛立斋是谁?我之前在文章中给你提过,他其实就是明代医学家薛己。
薛己这个人,幼承家学。他的爸爸,就是当时太医院的医士。到了薛己这一辈,他的医术更为了得,正德九年,就成了御医。正德十四年,成了南京太医院的医判。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家最高医疗机构的资深专家。
薛己十分推崇李东垣的补土学说,临床极其重视脾胃。
有这么一次,薛立斋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患者,年纪大概有六十多岁。他十分喜欢饮酒。结果一次饮酒之后,两条胳膊开始疼起来。
既然是肢体疼痛,那肯定是受了风寒或者风湿了。于是,这个人用了一些辛散之品,祛风除湿。
结果,这一用,坏了,整个人出现了中风迹象!
怎么了呢?就是两条胳膊发麻,身体无力发软,腿还有些疼,几乎无法行动。同时,嘴张不开,歪斜,舌头不转个,说话也说不出来。脑袋昏重,抬不起来,说啥都没反应。再看嘴角,时时流出口水来,难以自持。浑身上下还痒,好像是有虫子在爬行,皮肤上起“白屑”,一挠一大片,雪花一样地落下来。
家人一看,吓坏了,这到底是啥病啊?当时有郎中就说了,这毫无疑问,肯定是中风了,但用药之后,毫无效果。
得了,赶紧找高人吧。于是,几经辗转,家人把他送到了薛立斋的面前。
薛立斋认真查看这个患者以后,说了一段话。
这段话,非常有名。我把它记录下来,你也体会一下:
“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昏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荣也“。
什么意思啊?薛立斋认为,患者不是浑身发软、手臂发麻、走不了路吗?因为脾主四肢,所以这些都是脾虚造成的。
患者不是总流口水吗?脾液为涎,所以这也是脾虚的结果。
患者不是嘴歪了吗?不是不会说话了吗?脾开窍于口,所以这也是脾虚的问题。
患者不是头昏目重,连脑袋都抬不起来吗?脾虚,脾气升不起来,没办法撑住脑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
患者不是浑身瘙痒,皮肤起白屑吗?脾虚,不能生化气血濡养皮肤所致。因此,这还是脾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判断,薛立斋用了一个配伍,就是补中益气汤加上神曲、半夏、茯苓。
补中益气汤是什么?是中医里头的补益脾肺的方子。它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的代表方剂之一。它的主要构成就是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这里头,黄芪、炙甘草、人参、白术都是健脾益气的。当归养血,令所补之气有所依附。橘皮行气,使得补而不滞。升麻和柴胡,能够提升中气,化解下陷之危。
总之,这就是补脾益气的。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消食健胃的神曲,加上散结除湿的半夏,以及健脾利湿的茯苓,这就给患者的脾胃,以最大养护。
当然,这个医案里头,没有写清患者的舌脉。不过从用药和症状来看,患者很可能是脉象虚软,舌质较淡。
这个小医案,我给你详细地解读完毕了。末了,我还是要跟你说几句闲话。
我总在文字里头强调脾的重要性。有些朋友看了不耐烦,说文老师为啥总是说脾啊?原因很简单,它确实重要啊。
比如说这个中风吧。这是常见病、多发病。咱们国家老年人多起来以后,这个病更是多见。无论是从病因病机理论来看,还是从实际的临床观察来看,脾虚的确是关系到多数病人的重要因素。
比如说吧,脾虚生痰湿,痰湿上泛于脑络,形成脑中风、脑梗。这类人舌淡苔白腻,脉象滑濡或者弦滑,喉中痰鸣,口眼歪斜。其病根,在脾虚生湿。这时候用涤痰汤加减。
还有的人,气血虚弱,经脉失养而发病。表现就是,平时就手脚麻木,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倦体乏,发病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色苍白或萎黄,舌唇淡白,脉细弱。年迈中风者多见。这时候,得补气补血,用八珍汤加减。说到底,这还是脾虚、气血不足的事儿。
再有的人,属于气虚血瘀。脉象细涩,舌淡有瘀斑,身体很瘦弱,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流口水,眼歪口歪。说白了,就是气不够用,血往前流的力量不足,于是形成淤阻,造成中风。这个时候,得补气活血,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总之,和脾相关的中风,太多了。我说,脾虚了,就中风,这不是没道理。
好了,这篇文字,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读者朋友,都能从健脾做起,重视自己的脾胃,以免将来杂病蜂起。文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中风的做法,虽然有代表性,但是它毕竟只适合气血不足、脉络失养之人来加减应用。所以非专业的读者,还需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切不可盲目尝试。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