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书创作的黄金时代

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代茶书不仅内容丰富,且著作者有文人名士、督办贡茶的亲历者,以及享用贡茶的皇帝。此等盛况,再难重现。

▲龙凤团茶茶模

唐代诞生的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
中国人饮茶的习惯由来已久,但直到唐朝,当产茶区扩大至全国、茶叶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时,才出现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

茶书的出现不仅使茶叶彻底脱离药材、蔬菜等身份,还从此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献宝库中占据了一个专门领域。

▲唐 陆羽《茶经》明刻本书影

《茶经》为茶学开一代风气之先后,各种茶书相继面世。唐五代时期茶书刚刚兴起,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茶书算上散佚的也不过十二种,尚处于萌芽阶段。

▲唐 张又新《煎茶水记》明刻本书影
入宋之后,饮茶之风盛行,从龙楼凤池到寻常巷陌,无人不嗜茶、无人不品饮;城镇茶馆林立,民间茶礼形成,点茶、斗茶风靡全国;

北苑贡茶名满天下,官焙制茶规模空前绝后;为加强对额度巨大的茶叶贸易的管理,朝廷对茶叶实行专卖制度,以榷茶为主,间有通商。

▲南宋 刘松年 《撵茶图》

与此相应的是,宋代有关茶叶、茶艺、贡茶、茶法的各种专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铸造了中国茶学著述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与茶书的原创风潮
宋代茶书著述的时间,几乎与两宋相始终。自北宋初年开始直到南宋中后期,一直陆续有茶书出现。

宋代可考的茶书约30种,数量远超于唐代(12种)、清代(12种),少于明代(50余种)。虽然明代茶书相比宋代茶书在数量上更胜一筹,但如果讲究原创,还是宋代的原创比例高出不少。

由于时代久远,宋代茶书散佚大半、仅存名录,流传至今且完好无损的只有寥寥十余种,如蔡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唐庚《斗茶记》、沈括《本朝茶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
宋代茶书作者:帝王之尊与名士风流
分析宋代茶书作者可以发现,除了宋徽宗赵佶这个古今中外唯一一个为茶著书立说的皇帝之外,其他作者多数也都是身居高位的饱学之士,如担任过从宰执(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之重臣)、计相(三司使,地位仅次于宰相)到知州转运使主账司茶官之类的官职。

也就是说,宋代茶书的作者主要是官居要职的文人士大夫,而他们在朝野上下位高权重的身份特点,对宋代茶书的风格与推广有着重要影响。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大观茶论》作者

《茶录》作者蔡襄,曾先后任馆阁校勘、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

《述煮茶泉品》作者叶清臣,累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等职。

《北苑茶录》(今已失传)作者丁谓出自寇准门下,曾任福建路转运使,监造“大龙团”贡茶,一度官至位同宰相,获封昭文馆大学士、晋国公等。

▲丁谓(996-1037年),字谓之,江苏吴县人。

咨询购盏

微信ID:2970846335

丁谓蔡襄与龙凤团茶
丁谓蔡襄对宋代的团茶贡茶事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谓于真宗朝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曾亲自过问督造贡茶,所监制的大龙凤团茶誉满京华。蔡襄也曾于仁宗朝任福建路转运使,创制出质量精绝的小龙凤团茶。

▲武夷山茶博园蔡襄石雕像,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谥号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莆田)人,《茶录》作者。

沈括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权三司使,主管茶税、茶法诸事等。沈立在任两浙转运使期间,亲见“茶禁害民”,故关注茶法事宜……

可见宋代茶书,是作者依据亲身实践与体验写就,内容几乎均是与其执掌事务密切相关的贡茶、茶法等,因而更具可信度。

▲宋徽宗茶画《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宋代茶书作者们绝大多数都热衷并精研于茶艺。
除位极人臣的几位亲历者之外,宋朝在中国茶史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地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也热衷茶事并有所著录。
亲自点茶写书的宋徽宗
宋徽宗以不务正业闻名,不仅书画天赋极高,在茶事上也是顶尖,他不但作茶诗、绘茶画、著茶书,还精通茶艺、喜好点茶,甚至亲自为臣下点茶。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中载:“上(徽宗)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

▲《延福宫曲宴记》书影
宋代第一部茶书《茗荈录》作者陶谷“聚雪煮茗”历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雅事,元陈德和散曲《落梅风·雪中十景》中即有一事为“陶谷烹茶”。
蔡襄在宋代可谓茶艺第一人,鉴茶能力无人能及,爱茶之深难以自拔。即使到晚年蔡襄因身体欠佳无法饮茶,但仍每日烹茶玩赏、茶不离手,正所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蔡襄诗《和诗送茶寄孙之翰》)
唐庚也素好品茗,其茶事还被选入画题,如南宋刘松年所作《唐子西拾薪煮茗图》,著录于《南宋院画录》。

▲南宋 佚名《春宴图卷》

宋代茶书选题:北苑贡茶霸屏

宋代茶书的选题,半数以上都将笔墨聚焦于北苑贡茶。宋代的三十部茶书中,与北苑贡茶有关的就有十六部。

这十六部著作中还有一些茶书是直接以北苑茶命名的,如丁谓《北苑茶录》、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刘异《北苑拾遗》等。

▲北苑贡茶在唐宋时盛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工而成,其中突出皇家特色的就是以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压制茶饼这道工序,这样制成的茶就被称为龙凤团茶或龙凤茶。
关于贡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发联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就已被列为贡品。

贡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是在一千多年之后的唐代。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皇家“贡茶院”,责成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顾渚紫笋茶阳羡茶

▲顾渚贡茶院遗址,位于今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侧的虎头岩,2006年5月25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北苑茶又是何时兴起并成为贡茶中的后起之秀呢?
原来,北苑茶园位于建州建安县吉苑里(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一带),那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名优茶叶的产地。

据说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闽太祖王审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王,909年—925年在位)对这里的茶赞赏有加,于是当地茶园主张庭晖便将这片茶园献给闽王作皇家茶园。

▲北苑御茶园

南唐时期(937-975年),建州皇家茶园由“北苑使”管理,北苑在当时乃大内禁苑的别称,因而“北苑使”实际上就是内廷公使。因北苑使在建州负责制茶事宜,所以当地茶叶便被称为“北苑茶”。
南唐归宋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将北苑茶园钦定为官焙御用茶园专贡皇室所需茶叶。除了皇帝专用的龙凤茶团外,其它茶团也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众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赞不绝口,一般人有钱也难买到。
▲各种名目的北苑茶团,图选自《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绘画/马翊涵
随着北苑贡茶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执掌北苑贡茶的官员们在督造贡茶上苦下功夫,龙凤团茶就“始于丁谓,成于蔡襄”,大小龙凤茶团名满天下、号为珍品。
与宋代北苑官焙贡茶空前绝后的规制相对应的,是宋代茶书的偏爱。除了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佚名《北苑煎茶法》记载或研究了建安北苑贡茶的煎点之法外,其余十余部茶书都主要探讨了建茶的生产与制作,间或议论茶叶生产制作的工艺对茶汤最终点试效果的影响。

▲明刻本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此外,这些茶书各有心得、言之有物,不拘前贤、自成体例,且众多茶书专叙述同一地方的茶叶,这在中外茶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除北苑贡茶外,茶法与茶艺也是宋代茶书常见的选题。
宋代茶书多为原创,充分体现宋代茶文化特征

宋代茶书数量上虽不及明代,但基本能够保证原创性,像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颇有作者个人见地。后来明代茶书虽多达50种,但多为沿袭前朝或抄袭同代,滥竽充数者居多,真知灼见者鲜少。

从体例上看,宋代茶书不拘一格,并没有被陆羽《茶经》所限,而是风格自成一派。与明代集辑类茶书不同,宋代茶书并不热衷于搜集前人资料,事实上,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代茶书更是一手造就并见证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蔡襄《茶录》篇目▼

茶书作者们在书中尽情描绘宋代茶事的兴盛,内容详实、真实可信,充分体现出大宋朝茶文化的特征,成为后代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依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