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记忆】曾宏 ‖ 川南独有的最大高山人工湖:红龙湖

川南独有的最大高山人工湖:红龙湖

曾 宏

红龙湖今貌

坐落于川南古蔺县城北部的红龙湖,是地球北纬28度线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林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称号,系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最具魅力的风景旅游区等亮丽名片。

红龙湖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全年均温度12°C,无霜期190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8%。有多种植物景观,常绿落叶、针叶、阔叶交相辉映,更随季节变化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风光画卷。

红龙湖景区是尚未开垦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原生态夏季纳凉养生天堂。沿湖景区蜿蜒曲折的道路前行,湖面水明如镜,湖光山色引人入胜:春天青翠欲滴,山花烂漫;夏天郁郁葱葱,清清爽爽;秋季色彩斑斓,天高月朗;冬季银装素裹,晶莹剔透,是川南独有的冰雪奇观。

红龙湖景区更有令人叫绝的峰峦丹霞地质景观青龙峡、舍身崖、风动岩、石笋峰等。若登上红龙湖之巅古蔺县最高海拔1845米的斧头山,你会将云雾缭绕,晨曦日出、夕阳晚霞尽收眼底,仙境般的云海景观会让你叫绝不已。

红龙湖雪景

 红龙湖自然景观固然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是谁把这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它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勤劳而智勇的古蔺山区人民!是他们抱定“人民奋起回天力,云雾山中建平湖”的决心,建造了这个川南独有的最大高山人工湖。走在这风景如画的高峡平湖大坝上,那些发生在红龙湖修建岁月里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更让人肃然起敬。

红龙湖,就是当年人们口中的红龙水库。

上世纪50年代起,古蔺人先后在中城区、德耀区境内建起了大烂坝、菜子坪、筲箕湾、尾坝井等小型水库。为了引水灌溉,中城区于1966年7月动工,用了近十年时间,于1975年底建成横穿百丈悬崖98000米长的红龙大堰通水工程。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地上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为解决彰德、飞龙、杨柳公社辖区内的农民饮水、农田灌溉和土变田问题,中城区委、区公所号召广大公社社员“学习大寨赶大寨,誓把山河重安排”,决定在原有大烂坝、菜子坪等水库基础上,修建红龙湖水库。从1975年3月起,组织了800多名专业人士,投工100万个,总投资178万元,投粮150万斤,经过三年多艰苦奋斗,于1978年12月竣工。为加强水利设施的管理,改造增加灌溉效益,于1989年8月至1991年12月对红龙大堰实施全面整治,1991年9月正式动工修建红龙水库配套工程,包括库容为30万立方米的廖灌岩水库,库容为57万立方米的串黑沟水库和连接红龙大堰的石渠,导水遂道等。这样,把六大水库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今天人工水面达763亩的川南独有的最大高山人工湖。

笔者早年是彰德公社知青,耳闻目睹了这一巨大工程的修建。彰德公社是全县农业学大寨重点公社,是水利建设典型。记得那时为了修建红龙水库,人人都要出钱出粮出力,所有受益地区社员轮番参战,每个生产队每期都要抽调3—5个男劳动力,自带口粮和食宿用具、劳动工具参加修建。彰德公社近千名水利大军,实行准军事化的民兵管理,以大队为单位,一个大队为一个连队。他们高举红旗,唱着战歌,整队出发,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披荆斩棘,硬是在荆棘和悬崖上开凿出一条陡峭狭窄的通天山路,登上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在茫茫原始森林中安营扎寨。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回想起来,令人肃然起敬,难以忘怀。

工地上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口号声,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定让高峡出平湖”“中城人民有志气,誓把山河重安排”等标语遍及工地。每天清晨,高音喇叭传出《东方红》歌曲,人们便在乐曲中开始战斗的一天。

大家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砍刀、锄头、撮箕、箩筐、背篼、钢钎、二锤、石夯、木龙车等,稍微现代一点的就是用于爆破的火药雷管了,用最原始的劳动方式:肩挑、手提、背磨、臂拉车等方式进行开山取石填方。由于工地常年阴雨连绵,稀泥烂窖,还要抢工期,大家干脆打着赤脚劳动,特别是拉木龙车运石头时,只能用十个脚趾头钉住泥泞的道路,艰难前行。许多人手上肩上背上脚上打起了血泡,磨成了老茧,脚上长出了冻疮,甚至化脓发炎,可就是没有人畏缩后退,完全靠着一颗红心两只手,硬是在群山之巅劈开丛林乱石,凿出30多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

工地上不仅艰苦,也十分危险,有被爆破飞来的石头打中的,有被毒蛇咬伤的,还有被雷电击中的等等。特别是民工们冒着生命危险,用绳索捆身,吊在半山腰,一锤一锤地打炮眼,装炸药,搞爆破,更是危险万分。隔三插五,不时传来有人牺牲的噩耗。记得曾经有一天,古蔺县城里一下子抬来了6具尸体,原来是修建大堰爆破时牺牲的民工。只见用柏香丫编织的花圈上,一边写着遇难者的姓名,一边写着“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挽联。那时,政府给予遇难者的待遇就是白大绸裹尸,一副大棺木,一块墓地及墓碑,区上为之召开追悼会,追认为因公牺牲。而家属就是按规定给予一些丧葬费和抚恤金。那时的百姓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却因政府的安慰补助而感恩不尽,因组织在追悼会上对死难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高度评价而光荣自豪!

据史料记载,为红龙湖的修建而英勇献身的共有19名同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这片丹霞红岩,人们为他们在红龙湖旁树碑立传,千古传颂。

水利会战的艰苦和危险自不必说,当时那种高强度高危险施工的后勤保障条件,也是现在的年轻一辈不可想象的。那时,民工们住的是临时砍的木头和竹子搭建的窝棚,木板上铺上稻草,放一根席子就是床;吃的几乎是以盐菜汤、土豆、红苕,包谷螺蛳儿打主力,连吃大米饭、油荤菜都是一种奢望,只有过年过节等重要的日子,才能吃得上猪肉。晚上照明的煤油是计划供应,油灯得节约着用,更多的是用桐子燃烧照明。特别是寒冬腊月,生活更苦。白天劳累,晚上倒床就睡,许多民工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的头发与床上的稻草被冰凌紧紧地冻结在一起了。有的时候,连吃的饭菜都被冰块凌结咀嚼出喳喳响声。休息时间或“打雨班”时,偶有玩扑克牌罚蹲或脸上贴纸条的游戏,更多时候是写文章,组织政治学习。

为了给参加水利大会战的民工们鼓劲加油,更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最新指示,彰德公社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能歌善舞、有文艺细胞的下乡知青及少数回乡知青组成。这支活跃在广阔天地里的文艺队伍,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精英团队,也是深受农村百姓欢迎的文艺轻骑兵。特别是在高山之巅,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修建水库的民工们更是渴望有精神食粮的解馋,渴望宣传队的慰问与鼓励,渴望见到青春芳华的青年男女。工地上的民工们,对他们的到来犹如今天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慰问演出一般的翘首以盼。

来了,宣传队的慰问演出终于盼来了。至今人们还清楚的记得那时演出的节目和演员们。

中城区文艺汇演部分宣传队员合影

赖莉娅不仅是节目主持人,多才多艺的她更有《老房东查铺》《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革命青年到边疆来》等独唱歌曲献给大家;彰德公社党委书记童吉祥,宣传队队长刘加蔺,根据修建水库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自编的快板书,给予了民工们巨大的鼓舞;曾玲、黎成竹、颜维华等文艺骨干,把当年古蔺中学的经典舞蹈《我们是公社的铁姑娘》《丰收舞》《洗衣舞》《花灯》等搬上了水利工地,民工们赞不绝口,大呼过瘾;还有中城区宣传干事黄太林创作的歌曲《采茶歌》,成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经典舞蹈,至今还有人依稀记得那乡里乡音的歌词:

春风吹,茶发芽,

茶山姑娘采茶忙。

一层层茶园一片片绿,

交子沟的茶农心花放。

春风吹,茶叶香,

茶山姑娘送茶忙。

一片片茶叶一片片心,

交子沟的茶农心向党。

红龙水库的建设,是一批又一批勤劳勇敢而纯朴的山区人民,一年又一年艰苦奋斗,用汗水、泪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走在这31米高的人工大坝上,肃立在纪念碑前,读着纪念碑文的一字一句:“为歌颂党的领导,以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让子孙世代知晓其创业之难,治水之苦,工程之巨,特立此碑,以纪念治水之始末,传承后世,流芳千古,并供游人鉴之。”今天,古蔺人民安享着红龙湖带给人们的涓涓清流,欣赏着美如画卷的平湖风光,应该饮水思源,心存感激!

阳光照耀下的这一湖碧水,荡漾着当年建设者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光彩!红龙湖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当年为打造这生命工程而英勇奉献的蔺州儿女,值得我们歌颂!

一湖碧玉嵌山中,

芳华竞放万绿丛。

不知仙境谁造化,

蔺州儿女建奇功。

清澈的红龙湖水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徐峰:我的前半生(7)

    第一章 07贤妻良母  相夫教子 一.做童养媳 徐光学的母亲方志英(1918--1990)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篾匠家庭.她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姐妹,方志英在兄妹中排行第三.由于兄妹多,生活困难,父母实在无法养 ...

  • 古蔺“红龙”水利工程建成始末

    红龙水利工程 作者 胡良伟 "红龙"水利工程包括红龙大堰和红龙水库水利工程,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古蔺县中城区委领导修建,目的是解决彰德.飞龙.杨柳三个公社辖区的部分农田灌 ...

  • 宜兴横山水库的万人会战!

    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650天 (♬ 点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宜兴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有温度的江南小城,走进<在宜兴>有声内容,听不一样的宜兴故事. 枯水期裸露的河床,分散的碧绿湖滩,湖 ...

  • 李正英:华县桥峪会战中的侯坊营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两进桥峪水库的深情 作者 李正英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新春佳节刚过,我作为当时生产队的青年队长,带领了十五个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从渭 ...

  • 抚宁励志奋斗故事之十五:抚宁水利建设功臣曹文忠的先进事迹

    编者按:这是一个尘封的故事,提起老县长曹文忠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但是如果提起洋河水库.鸽子塘水库.黄金山水库,大家都知道了.其实这些水利工程都是在曹文忠带领下修建的.那个时候,正值国家处于" ...

  • 散文《挖排干的那点事》王云光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提起挖排干,恐怕只有巴盟人明白.巴盟改名了,只改了一个字,现在叫巴彦淖尔市.      八百里河套平原,一马平 ...

  • 【方志四川•记忆】黄学清 ‖ 川南神丐张黄鳝(纪实文学)

    川南神丐张黄鳝(纪实文学) 黄学清 题记 人生的路上人来人往,一路风景问斜阳.有的人擦肩而过,一去不返.有的人姗姗而来,名留青山.人世间聚聚散散皆是缘,爱恨情仇付云烟. 1 往事沉钩 记得小时候,若是 ...

  • 【方志四川•记忆】李海 ‖ 朱纯一:与收音机相伴一生的人

    朱纯一 与收音机相伴一生的人 李 海 朱纯一,四川省仁寿县普宁街人,1950年12月生.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人,他与收音机为伴,一起见证了社会的进步,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说起对收音机的 ...

  • 【方志四川•记忆】桑宜川 ‖ 四川大学语言培训中心忆往

    四川大学语言培训中心,曾是上世纪80-90年代校园里的一道亮丽人文风景.那年月,中国刚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不久,大学毕业后的莘莘学子,工作几年后,不少仍渴望到海外去留学深造,要申办签证,必须先通过语言关 ...

  • 【方志四川•记忆】王忠文 ‖ 攀枝花矿山开发史话

    攀枝花矿山开发史话 王忠文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挑着装有破铜烂铁担子的补锅匠途经攀枝花兰家火山时,顿感肩上的担子像似被人使劲在住下拽,当他走出该地段后又觉担子下拽现象突然消失,担子也轻了许多,疑心 ...

  • 【方志四川•记忆】冯明礼 ‖ 攀枝花东区密地街道艰苦创业历程

    攀枝花东区密地街道艰苦创业历程 冯明礼 我于1970年从部队退伍回蓬溪县.同年10月,适逢渡口市到我们家乡招工,与我一起被录用的工友有700多人.我在矿山井巷公司工作了4年多,1975年调至东区参加基 ...

  • 【方志四川•记忆】李卫平 ‖ 老街与仁和之印象

    老街与仁和之印象 李卫平 小时候我不是仁和人,我的老家在今天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的庄上村,我出生的时候那里属于云南省华坪县管辖.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后,老家所在的平江乡划归渡口市管 ...

  • 【方志四川•记忆】王斌 ‖ 夹马牙

    夹马牙 王 斌 夹马牙,就是用铁钳把小猪嘴筒里两边的马牙(獠牙)夹去.这样,小猪才能更好地吃猪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只小猪从市上买回家,放入猪圈,夹马牙是断断少不了的. 那时,我们生产队有 ...

  • 【方志四川•记忆】甘元俊 ‖ 八角遗址话兴衰

    八角遗址话兴衰 甘元俊 九龙场镇位于四川省邻水县南边陲,其规模在邻水诸乡镇中首屈一指,街道之平整宽敝,也堪与邻水城镇媲美.离城镇不远,有一个几十幢房屋的大村落,名叫八角.相传,九龙场镇兴起之先,八角本 ...

  • 【方志四川•记忆】梁志友 ‖ 茶 事

    茶 事 梁志友 01 天全县种茶始于唐代,唐开元十九年(7317)已是"藏民请开茶节,朝廷允行"(<天全县志>),初显"蜀茶总入诸藩市,胡马常从万里来&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