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龙岩千年古泉边的街头小巷(上)

文/吴远平

看了去年出版的《龙岩腾飞》这本书,我为龙岩近年城市规化和建设所取得成绩感到高兴,其中书中的一些历史照片又勾起我的反思。

龙岩这座千年古城,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其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四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新开辟的交易城、汽车城、建材城等商业贸易中心,人来车往,生意火红。龙岩已演变成海西一座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原龙岩城中唯一的中山路商业大街,及周边的街头小巷,它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已走完了它的历史使命,大部份已永远不复存在,只留在我们这些老龙岩人的记忆里。

每当我走到改造后的新中山路商业街,便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过去中山街南面背后的各条小巷。

从我出生到成长工作,我在街南古巷里度过了30个春夏秋冬。悠悠的小巷,河卵石辅成的小径,步步都有我踩过的脚迹,也凝聚着我对家乡故土的深深思念。

我的祖屋吴厝,一厝跨三巷,厝南是后城巷(又叫跃进巷),厝北是后路巷(又叫劳动巷),它还是上井巷的终点。

祖厝有数百年历史,先祖叫吴振石,南宗时协同文天祥起兵,勤王救宗抗元。从江西转战打到龙岩,兵败后文天祥英勇就义,先祖便转移到龙岩白沙的孔党、珍坑一带隐居,躲避元兵铁骑的追捕。后裔玉台公从白沙搬迁到龙岩城。在龙岩城最繁华的中井巷到上井巷之间,重建家园。(所以我们这支入闽吴姓称宁洋吴)。

上井巷和上井头

上井巷古代叫“土地公巷”,是中山街中段出龙津河的一条捷径,中途与后路巷十字交叉,终点与后城巷交汇,登十几步台阶出城墙,就到龙津河畔,全长约 200米。

上井巷,因至古以来巷口有一股大泉水涌出而得名。泉水从大崶山南面脚下的石头缝涌出,非常清甜。古代先民用条石把泉口围成两个大水池,靠中山街的护墙上刻有一块石碑,上书“上井”二字。“上井”是龙岩八景之一的“双井流泉”之首泉。而且水质最好、最甜。古代不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留下不少赞美诗篇,如明朝知府兼诗人王源就有一篇著名的绝唱:

向泉出城中,双流泻清素,

琼液挹仙源,味洌如甘露。

浅处激幽韵,清漱入神悟,

因之歌濯缨,深得沦浪趣。

——(龙岩卅志461页)

上井泉溢出的尾水流出20米左右进入二级水池,供人民洗涤用,而后与后路沟的水渠汇合。

上井泉二级水池斜对面,还有一座千年历史的城皇庙(土地公庙)。每到初一、十五,周边的群众提着供品在此朝拜,祈求平安。庙门口有一尊青石巨石,石面光滑,可容两人躺着睡觉,至少也有几千斤重,是巷中人民歇脚的好地方。童年的我,每天都向奶奶闹着要到青石板上玩,观看一群群到上井泉挑水的年青小伙子,观看在上井泉,边打情卖俏、边洗涤的姑娘和小媳妇们,上井泉边每天热闹情景,犹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云南大理蝴蝶泉。

上井人口不密集,果园、菜地很多,腹地上还有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包,山上种植了许多果树,其中几棵荔枝树可能有几百年树龄。

1954年开始,县里在上井巷腹地建农贸市场,把巷中小山包、菜地挖平,填到上井泉,泉池用石板盖住,但保留二级水池供人饮用。此后十几年,商业系统的蔬菜公司、食品公司、工商局也纷纷在周边扩展(把上井二级水池也盖掉填平),上井巷成为龙岩商贸中心。上井菜市场还举办过多次省级物质交流会、大型展览会,每到节假日,文化馆在市场广场举办山歌晚会和各种各样的文艺宣传演出,上井巷又是龙岩文化活动的最佳场所。

过去社会治安非常好,蔬菜公司和菜贩子当天卖不完的蔬菜和用具,晚上都放在菜市场内,没有人看管,但从未被人偷窃丢失。三年困难时期,附近居民肚子再饿,吃野菜、吃树叶草根,从没有人去市场偷菜。只有蔬菜公司运菜的卡车,在卸车时压坏的烂菜叶丢弃时,我们一群小孩才敢去捡。

上井巷与中山路大街交接点,叫上井头,上井头背靠崶顶山,从街边一个山寨门,沿着石壁上砌的小径,婉延曲折,通往山顶,山顶是龙岩古代最早的县城遗址,叫“赵公城”。据龙岩卅志记载:赵公城在龙岩卅留晖门内大崶山,宋令赵性夫因古寨而城之,……广可容四、五千人,寇警辙回依以为固,寨门有“赵公城”三大字(龙岩卅志P212)。

赵公城解放前又叫“崶山书院”,建国后为“闽西报社”驻地和“地区气象台”驻地。但街边的拱型寨门和上山小径边的护城女墙,一直到2000年中山路改造,才被炸掉,多盖了几间店面。

赵公城街边寨门石壁对面,原上井泉边,解放前有家龙岩有名的“迈三牛曲仔”店(牛肚店),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一家大集体饮食店,这家饮食店的“清汤面”最为正宗出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饭店也因粮食供应不足,利用地瓜做成各种美食供应群众,店名改为“上井地瓜菜馆”。

1961年四月一天下午,我正在“赵公城寨”门边的《闽西报》报栏看报纸,大街上突然人群喧动,有人叫喊:“邓子恢来了”!我转过身子,大街上一群人穿着便装正朝上井头走来,两个戴帽的老人,一边走,一边频频招手,向群众问候,抬头看到“地瓜菜馆”这特色招牌,转身走进菜馆里面去了,并亲切地和菜馆里的“湘仔”师傅交谈,表扬师傅们在困难时期能想办法,利用地瓜做成各种美食供应顾客……

第二天《闽西报》报导了这件事,并附一张邓子恢和“湘仔”师傅交谈的照片。我才知道邓子恢副总理和张鼎丞副委员长回龙岩老区考察灾情,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并号召老区人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战胜饥荒……。“地瓜菜馆”名声大振,每天来这里吃地瓜餐的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天天暴满……。

中井巷与南桥坂(前进巷)

现在的中山街与解放路交汇口,古代叫铜钵巷口(现在街心天桥一带),南出龙津河过溪南,没有桥,只有一条约50米的短街,便被古城墙挡住。城墙内叫中井巷,城墙处叫南桥坂。

中井巷,也是巷中南侧有一股千年古泉而得名。(在龙岩学院老师涂金旺家门口),古泉地处龙岩最中心地带,每天到此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古泉跟上井、下井一样,是龙岩千古名胜古迹,八景之一,古代朝庭御史林衡曾作诗称颂:

爱此双泉甘,羡非开凿力。

一脉通神灵,千家汲朝夕。

照影毛骨寒,令人忆陈迹。

——龙岩卅志P461

巷子两边商贩和手工业作坊很多,因取水方便,做豆腐、染布作坊较多。用中井泉做出的豆腐、豆花等特别鲜嫩可口。巷子紧邻古代船运码头南桥坂,是古代码头物质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古代也非常热闹。

从中井巷尾,穿过一丁拱型城墙小门,下十几步台阶,就到南桥坂。

南桥坂是古代龙津河畔的一个小码头,码头边有座历史悠久的“姑婆宫”(妈祖庙)。每年“姑婆”生日,这里人流络绎不绝,非常热闹。解放后,50年代中期被龙岩第一个木器厂占为厂房。“姑婆宫”内的神象被周边群众偷偷转移到“南仑仔”家,文革期间破四旧,又被转移到劳动巷陈厝“狗坤”家,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小溪桥畔重新建庙安放。

南桥坂住户不多,多数是古代以水谋生的先民后代,他们先祖在龙津河畔“妈祖”庙边搭寮为家,“姑婆宫”下面一片房子叫“船寮厝”,他们就是古代船工的后代。“姑婆宫”以上一片房子叫“杉寮厝”,他们祖辈就是以贩卖杉木的杉贩后代……

上世纪60年代初,南门头古桥断了,为解决通溪南的交通问题,最佳方案是从中井巷建桥与溪南相连(现解放桥),中井泉在路边,因巷子扩建(并在巷口建龙岩地区五交化公司),因此古泉被埋。老百姓又发现新路边的古城墙下又有一股清泉,便自发挖出来代替中井泉,一直到79年沿河路建设,又被埋填(现街心天桥西南面)。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练钢铁,中街大队在古城墙下的“南仑仔”家的菜地上建了四座小高炉,居民户按粮食定量交铁矿石,挑木炭,南桥坂和后城巷每天人来人往,晚上灯火通明,非常热闹,那时我就读中街小学一年级,学校停课,高年级的同学去东宝山挑铁矿石,低年级则在“南仑仔”的庭院里敲铁石。每到钢铁出炉,便爬到古城墙上看,红红的铁水,流到沙模上也确很壮观。南桥坂就此改成前进巷,后城巷改成跃进巷。

2000年中山路旧城改造,为恢复千古名泉,上井泉创造了一个最佳机会。当时两处重要标得物都在(即左边上井食杂店和右边的地瓜菜馆及北侧的赵公城石壁),开发商在挖中山街一期E、H幢基础时,泉眼也已挖出,让上井泉高兴得喷出巨大水柱。

可惜,当时文化保护单位、设计、规划部门犯下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误,开发商为了增加一间店面,叫施工方用水泥把它封住,使千古名泉永世不得翻身。

中井泉在前几年街心环岛花园改造时,也有一次机会,自来水公司在维修自来水管线时,挖到中井泉边缘,满沟都是水,用抽水机拼命抽……

近几年来,市政府号召进行产业转移,创建全国生态化的文明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

我想:若当时两处已挖到千年古泉时,用大直径的水泥管套住,上面立了碑,标名泉名和所在地,并在旁边立碑刻上古代文献中名人为泉水写的诗文,作为旅游景点,留给后人,那该多好啊。

我们这一代人,看到至古名胜龙岩洞毁了,“双井流泉毁了……”,是每个龙岩人心中永远抹不平的伤痕,这千古遗恨,怪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