丼、叧、乜……

很多人在写书法时把“夲”当成 “本”来用

有些字看起来的确像是常用字的山寨版,但它们百分之百不是错别字,稍微不注意,你可能就看错了。

丼[jǐng]

大家有没有过指着日料菜单上的“某某丼”,不确定怎么念始终下不去嘴的尴尬。其实,“丼”的日文“どん”罗马音为“don”,类似汉语里“冬”的发音。不过,这个字并非日本的自创字,也不是错别字,而是正宗的汉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则有两个,分别是:dǎn,指投物入井的声音;jǐng,“井”的异体字。

“丼”在中文里有两种读音,含义都与“井”有关。《说文》里称“丼,八家为一井,象构韩形”,认为“丼”是“井”字的初形,读音也与之相同。

《集韵》则认为这是个拟声字,表示的是“投物井中声”,读作dǎn。即小石块掉入深井的声音。后来,这个字被引入日本,因为觉得中间那一点象征了“井”的深度,所以就被用作比碗更深的陶制钵的中文写法。

“丼钵”是盛装饭或面的食具,而“丼物”则是指在一碗饭上浇盖各式食材的日本民间料理,相当于盖浇饭。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丼”字本身就已经有“饭”的意思了,所以“鳗鱼丼饭”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鳗鱼丼”。

如果日料店店员纠正说,“丼”念“动”或者“冬”,也不要诧异,他们用的日式发音。

玊[sù]

“玉”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一块“玊”,你第一反应是不是很想把这个字上下翻转过来看?

其实,这不是被弄反了,因为“玊”并不是写倒了的“玉”,而是有疵点的玉!

“玉”和“玊”都是把“王”与“、”联合起来,如果“、”在王字右下部就表示“腰部佩挂的玉饰”,但如果“、”位居王字右上部,则表示“在手、肘部琢玉”,既是不完美的玉,也指琢玉的工人。又因为古代人喜欢把职业当作姓氏,变成家族生意,像“庖丁”之类的,所以“玊”还是一个姓氏。后汉时就有一个叫玊况的人,但他的职业是太守。

夲[tāo] [běn]

“夲”这个字和“本”字很像。

但是很多人在写书法的时候真的直接把“夲”当成“本”来用了。

其实,看过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人可能会认得这个“夲”字,因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神医大道公在人间的姓名即为“吴夲(tāo)”。而“夲”这个字读作tāo时,它意为快速前进,例如“左视右顾,莫得而夲”。

但是,由于大书法家们在写行书时喜欢以“夲”为“本”,“夲”这个字居然真有了běn这个读音,用这个读音时意思也变得跟“本”一模一样。

叧[guǎ] [lìng]

“叧”怎么看都像是“另”字。

这个“叧”字虽然长得有点“残缺”,但读音和意义却比“另”多。

当“叧”读作guǎ时,在古汉语中同“剐”。这下你知道“口”下面为什么放了一把刀子了吧?

但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当“叧”读作lìng时,不仅读音与“另”相同,意思也非常相似,指“分居”或“割开”,它带的那把“刀”就是用来割裂双方,然后另起炉灶的。

囙[yīn]

“囙”这个字,乍一看,你会感觉是个被写歪了的“回”字。但这俩字在意思上可是相差甚远。

其实,“囙”这个字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生僻字。在古汉语中,其读音与意思都与“因为”的“因”相同。

乜 [niè] [miē]

“唔知你讲乜”这句话,大概就算不会讲粤语,只要看过香港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人都听过吧?其中这个“乜”字跟“也”字只有一竖之差。

“乜”也是个传统汉字,只不过这个字现在基本只在方言中活跃了。它读作niè的时候是一种姓氏。而读作miē的时候,具体意思则要视语境而定。

在粤语中“乜”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唔知你讲乜”就是“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意思。

“乜”还是个演技派,可以形容眼睛因困倦而眯成一条缝,或半眯着眼睛表示不满意或者看不起的神情,例如“乜斜着眼睛”。

除此之外,“乜”还可以形容痴呆,例如“乜乜些些”(也作“乜乜斜斜”)就是痴痴呆呆的样子。如《西游记》第六一回:“(牛王)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

圡[tǔ]

在“土”上加一点变成“圡”,意思和读音都没有变化,两字相通。

“圡”字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