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37 上党郡——这个战国的野王之地,到底是指哪呢?
赵王的一场梦改变不了什么,不过,这场梦似乎给赵王以及赵国带来了暴风骤雨的前兆。如果时间不可阻挡,好事坏事,开心的不开心的,这些都是要来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静静地等,默默地看。
赵王的这场梦做完三天之后,好事儿来了。对于赵国上下来说,这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因为秦国人向东挺进了,而且剑锋直指韩国。而对于赵王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好消息。韩国顶不住了,将眼看着守不住的土地白白送给了赵国,赵王的感觉就是半空里掉下一张大馅饼,而且让人暗爽的是,这张大馅饼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自己头上,把他给砸蒙了。这张大馅饼就是韩国的上党郡,而送来这张大馅饼的人叫冯亭,而事实上,正是这张大馅饼引发了长平之战,这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可能有朋友就说了,上党郡、上党郡,不就是一个郡嘛,一个小小的郡有这么重要吗?我们来看看上党到底怎么回事。根据史料记载:“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用大白话来解释说,就是:党在古语里就是地方的意思,因为这个地方在整座山上最高,所以叫上党。
上党的具体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它是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西南部是王屋、中条这两座山脉,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是五云山。从这个地势就可以看出,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有点像今天建在山上的哨所一样,所以它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后世狄子奇《国策地名考》当中就说:“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意思是说:地势高,几乎和天凑在一块儿了,所以叫它上党。
上党郡在春秋的时候属于晋国的,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魏、赵、韩分居了,于是上党地区也被三家给瓜分了。所以到战国时候,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在这块地方都占有部分土地,根据我们手头可以掌握的史料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在自己所控制的上党地区都设有上党郡。一个小小的地方,在一个山顶上居然同时设置有三个不同国家的郡守,这在战国时期是相当少见的,可见这个地区是三国对峙的前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有关这块地方的不少问题,比如上设置的时间,它的沿革,还有他的辖区大小等等,因为史料缺失,所以到现在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这块地方被赵魏韩三家来说,都是一块不可放弃的前哨阵地,拿下这个地方,就可以同时对三个国家虎视眈眈了。
我们之前也曾经为您提到过,范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远交近攻之外,还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以占据地盘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范雎说的“勿攻其地,而攻其人”。
这个战略思想,到了几千年以后被毛泽东学去了。他的十大军事原则当中有一条就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这个战略思想的伟大之处,在解放战争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他机动灵活地耗尽了号称有八百万之众的国民党部队。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老师是范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战略思想,战国诸侯们空前的大灾难就拉开序幕了。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战神白起攻占了韩国的南阳地区,随后挺进太行山。刚才我们也说过了,上党郡就位于太行山的东南部,这里有一部分是韩国的地盘,它是越过了太行山的山麓,和韩国的本土相望。
随便拿张地图看一看就知道,太行山的走势就像一个反写的英文字母L,山势蜿蜒陡峭,难以穿越,只是在山脉的峡谷里有一些孔道,这就所谓的太行八陉,也被当地人称为羊肠坂道。这些小道就像羊肠一样蜿蜒,可见多么难走。
为了得到这块战略要地,秦昭襄王和范雎煞费苦心,不惜让手上的王牌武安君白起重出江湖,和韩国苦战三年,斩首五万,得城十数座,才总算把上党向南部穿行太行山的孔道统统堵住了。这样一来,上党郡就从韩国本土断开了。上党就变成了韩国遗留在山西南部的一块飞地了。
这样的战略目标是白起攻占了南阳地区以后实现的,关于当时韩国的南阳地区确切的地点在哪里,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南阳到现在为止出现过两次:一,是楚国的南阳和韩国的南阳。汉水以北,王屋山以南,古称南阳之地。分别属于韩国和楚国。那么这个假设成不成立呢?
公元前290年,韩国的南阳已经被分割包围在伊阙以西,完全是煮熟的鸭子了。白起当时已经在伊阙砍了二十多万颗人头,不会再等二十六年以后,回头再来拿这个在嘴边的肉吧,所以这种可能性应该排除。
那第二种可能性就是,魏国的南阳和韩国的南阳,这块地方位于河南的沁阳县,这种可能性应该比较大。胡三省认为,韩之南阳,即河内野王之地。应该指的就是这里。
现在问题又来了,这个战国的野王之地,到底是指哪呢?也有不同的争论,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历史上的野王都是指河南的沁阳,也就是韩国的南阳。但这就带来一个疑问,两年之后,秦国人又来占领了野王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两年之内,白起反反复复对占领的地盘里面进行了重复的攻击,可能吗?
台湾版《中国历史战争史》这本书里面有这样的一种看法,说韩国的南阳确确实实指的是沁阳,但野王这个地方不是沁阳,而是在河南的博爱县。用这个观点去看待的话,以上的疑问就很好解答了,也就是白起攻击了沁阳和野王这两个地方,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巩固了邢丘一直到太行山的防线,完成了对韩国、魏国领土的切割。使这个阶段秦国的整个军事行动出手非常阔绰,而且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由此可见,战神白起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再由此回头想想,当年赵奢为什么去救阏与的时候,出了赵国首都邯郸城三十里就停下不走呢?这是一招非常厉害的双关子,他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是说,当年的赵奢这么出兵法,一,是可以直接增援,二,也可以迂回包抄秦军的后路。当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顾虑,秦国人才拨出一部分兵力去挡住赵奢,从而掉进了赵奢设下的圈套里去。这个教训,秦国人可不会白白浪费的。
白起现在的军事行动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赵国人,现在再也没这种便宜捡了,赵国你想和你北部的领土取得联系,派赵奢出来也没用了。如果真想,麻烦您受累,带着你全国所有的人马,还有辎重,翻越太行山过来吧。
因为秦国人现在已经在韩、魏两国的国土上筑起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黄河天险;第二道,就是伊厥到邢丘、怀邑、太行山一线。这样一来,赵奢当年想的迂回包抄秦国人后路,来个包饺子,这种想法被彻底打破了,而魏韩两国的国土从此被拦腰截成两半,西北和东南失去有效联络。一旦西北部有什么风吹草动,韩国魏国想要发兵增援,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否则只有把脑袋送给白起去砍了。在这种形势下,白起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攻陷了野王,这就等于说把上党郡和韩国首都新郑之间彻底掐断了关系。
对于韩国来说,野王这个地方一失手,上党郡的命运就决定了。这一下韩国人慌了,秦国人像头狼一样,硬生生把上党郡从韩国的母体上咬下来了,上党郡一共十七座韩国的城池,已经成为了秦国人嘴边的一块肥肉了。
韩国的朝堂之下立刻乱成一片。在这个时候,历史告诉我们,一般来说都会出现两股势力,那就是主战或是主和。按照传统贵族的习惯的逻辑思维,主和派一般会占上风,道理明摆着嘛:打、打秦国人、打白起,那是绝对打不过的。虽然迟早要完蛋,但迟完蛋总比早完蛋好嘛。迟完蛋,我们还能吃香喝辣的好几年的对不对。所谓的求和,那就是选择迟完蛋;选择打,那就是早点儿完蛋。
不仅仅是贵族,连韩国的CEO韩桓惠王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是个明白人。于是话不多说,韩国人妥协了。秦国人哪惹得起呀,上党眼看保不住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送给他们。十七座城池,不算小地方,这块大肥肉,怎么说也能暂时喂饱秦国人吧?再饿的狼吃饱了肉,也需要消化的时间吧?没错,韩王就是这么想的。他于是派出了两路人马,一路人马向西到秦国去,面见范雎,向他传达了韩国上下一致要求割让上党郡,向秦国老大求和的意思。
另外一路人马,以韩阳这个人为首,进入上党郡,给上党郡的上上下下的官员下达了献地秦国人的命令。也就是说,“哥儿几个你们收拾收拾准备准备,从现在开始,你们通通都不要说韩国话思密达了,改吼秦腔吧!”
第一路人马出使得非常顺利,这个世界上没有比送礼的人更讨好了。既然是送礼的团队,不费一兵一卒,坐收上党十七城,韩国上上下下把这事儿当成意料当中的事。所以对一部分要求和平的韩国人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差事。
好了,外交解决了,问题就出在内部身上。第二路人马到上党传达了韩王的命令,也就是向秦国人妥协,宁可不要土地和人民,我们也要和平。不过,那一部分即将被自己的祖国抛弃的人民不干了。当时的上党郡的郡守叫靳黈(tǒu),当使团团长韩阳先生向靳黈传达献地于秦国的命令的时候,靳黈直接拒绝了。在困难面前,哪怕是别无选择,也未必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妥协的。没错,秦国是很强大,韩国不是它的对手,有人认栽了,有人却要做出最后的努力,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玉石俱焚。
这个靳黈很坦然地面对现实,对韩阳说:“臣请西发兵以应秦,若不能夈(zú),则死之”。用现代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投降这两个字怎么写,要死,我也要死在战场上。老这样低声下气的,算什么爷们儿?不就是打仗吗,打就打呗!咱们就卯足了劲儿跟秦国人拼一场,高低就是死。如果我不能战死沙场,我也不会苟活的。”
靳黈这一番的说辞显然打动不了韩国的使者,也动摇不了韩国朝廷上求和的政策。贵族们都在想:“你小子的命不值钱,死了就死了呗,难道让无数的韩国的高层领导陪你一起殉葬啊?领导们家大业大、有家有室、工作稳定、老婆漂亮、儿子孝顺,难不成通通陪你一起殉葬?你就扯吧你!再说了,和平来之不易,岂能毁在你一个小小的上党郡守的手里呢?当然啦,上党郡守你的忠心,韩国大王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可是国家政策不能随意改变的。”
上党郡守决心以死报国的时候,韩王倒是和靳黈讲起了诚信的重要性。韩王对靳黈直接回复说:“我已经答应应侯送上党十七县了,现在不给,那就是欺骗秦国了!”
好吧,您瞧瞧,韩王现在是和自己的敌人讲起了诚信,而对自己的忠臣搞起了镇压。战国时代讲诚信,韩国人确实是out了。韩王为了信守承诺,不欺骗秦国人,也就是为了两国之间土地交接顺利,韩王做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直接派人把主战派的靳黈,也就是上党郡的这个悲催的郡守替换了下来。这样看来,秦国人的目的达到了,基本没费什么力气就能大把大把地往自己的怀里搂土地。
只是这个世界,还有最后一项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意外。就在这一切看起来会得到和平解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让这一场原本会以和平结束的战争,结局变得更加的血腥。
文案初校:落痕
文案复校:霏翔
文案修订: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