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那些事儿(太真实了)

来源:现代散文网

其他平台转载请标注作者和来源

文人的那些事儿

康秀炎(河北)

写作

文人,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的人,因此文人得写点东西。写作美其名曰“创作”,说白了就是“编”。即使你写得再真实,也需要编织篇章结构;何况大多数文学作品“三分实,七分虚”呢。写作是一项技术活儿,胡编乱造也不成。文人需肚里有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罗素材。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只身跑到煤矿体验生活,三毛要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司马迁到各地采风,马可·波罗还要漫游中国……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皓首穷经,走南闯北,或混迹于风尘草莽,或醉眠于花街柳巷,或出入于深宫高墙,或流亡于异国他乡,方留下一小撮真金经典。文人需身心劳累,笔杆看似不沉,写久了写多了就会重似千斤。曹雪芹举家食粥,吴敬梓冻得睡不着,靠跑步来“暖足”,巴尔扎克被债主堵着门,福楼拜通宵达旦的灯光成为航海者的灯塔……一部著作,让作者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我举的这些还是少数成功者的事例,至于大多数默默无闻的文人,文章连篇累牍,汗牛充栋,却早已片言无存,湮没于历史的风沙之下。可叹活着的文人依然痴心不改,前仆后继干着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活儿,并乐此不疲。

交往

文人的交往常常是“以文会友”,大家在一起吟诗作文,吹吹捧捧。我为文三十年,却没有这人脉。我曾写过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一位领导看了却说:“你这么能写,想必交往能力不强。”我心里一惊,他算是打着了我的软肋。的确是呀,我一向不合群,舞文弄墨又增加了自命清高的坏脾气,没钱没权没背景,光凭耍笔杆儿是不中用的。也许我是个例外,我见过有文人混得风生水起的。远的不说,我身边就有这样八面玲珑的文友,他们依靠着一两个所谓的代表作进入各级作协,参加各级笔会,获得各级奖项,像《漂亮朋友》中的杜洛华一样成了时代的宠儿。他们把文章当抓手,一步步爬上去,再把文章弃如敝屣。人家是玩物,他是玩文,而且玩出了门道,玩得名利双收。

发表

文人发表作品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古人尚懂得通过书信、题壁、传抄、碑刻或刊印进行“发表”,今人更懂得发表的意义了。作品压之箱底,久而久之,就失去存世的意义;而现在发表的难度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也许我写得并不成熟,永远也不会成熟,但能否达到发表水平我还是胸有成竹的。偏偏,发表需要和上文的“交往”扯上关系。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你以为自己妙笔生花,偏偏编辑老爷们不买账。你又无钱孝敬,投稿用“泥牛入海”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深刻印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理。据说文化圈儿里有个坛叫文坛,不能登上文坛就难以进入大雅之堂。一旦登上文坛,你即使江郎才尽,滥竽充数,也会被冠以“著名作家”的头衔,可以坐享其成。不能挤进文坛,发表的事就无从谈起。碰壁的次数多了,自己也灰心丧气,骂文学不是个东西。好在近年来网络文学平台的兴起,为大量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才缓解了发表饥渴症。

出书

文人要挺起腰杆说话,除了发表还需出书。我是经历过出书的阵痛的,看到人家一本接一本地出,面不改色心不跳,我是羡慕嫉妒恨啊!我自认是能写几本书的,可是名不见经传,没人肯为我买单。早年曾怀揣梦想,寄希望于几家出版社,结果被完璧归赵地退稿。那时人们还朴实,不用即奉还;现在往往给一句“来稿不退,自留底稿”字样便完事。等的花儿也谢了也是杳无音讯。一咬牙,自费出版。于是,有人乘虚而入。“要出书,找阿X”的广告打得满天飞。一本书印下来,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而且自负盈亏。试想一个穷酸文人,缺乏经济头脑,不善媚上欺下,哪来的神通推销自己的“杰作”?经过一番折腾,书终于面世了,堆在墙角,无人问津。祝贺的声音有之,人们只是看热闹;提到购书,人们如避瘟疫。你像一颗白玉苦瓜,欲哭无泪,进退两难。爱人的埋怨,儿女的反对,亲戚的不解纷至沓来,你恨不得把这堆劳动成果付之一炬。当宝贝珍藏不值得,当破烂卖了舍不得。就这样形影相吊,等着你盖棺论定的那天,作为陪葬品一起入土为安。当然也有红顶文人,借书敛财的,则不在此列。

凡此种种,作为文人的糗事儿不胜枚举。别看我写了几篇小文,很讨厌别人称我为“文人”。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呐喊一声:“就让我投笔从戎吧!”

作者简介:康秀炎,男,河北省沙河市人,爱好文学和音乐。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代表作文学作品集《我的第一桶金》(作家出版社),多篇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和网络平台。作品被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等各大网站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