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肾炎发生肾衰,老中医用一经方控制损伤,一味药有效但要限量【一点资讯】
慢性肾炎全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病。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发病。
该病普通型较为常见。病程迁延,病情相对稳定,多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尿蛋白镜下血尿、管型尿等。病理改变以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系膜增生性较常见,也可见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早期)膜增生性肾炎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应该针对其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抑制免疫介导炎症、抑制细胞增生、减轻肾脏硬化。并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合并症为主要目的。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往往辨证地系统进行考虑,从患者体质、病邪性质方面出发,在对症下药的同时,结合情志、饮食、起居等多方面的日常护理,从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女子慢性肾炎治疗不佳发生肾衰,中医调理后病情控制稳定
病例:患者xxx,女,35岁,平时身体健康,很少生病或不适。在5年前一次劳累后受风寒,感冒发烧,以往有点感冒抗一抗就过去了,可是这一次一周了没好,自己到药店买了药吃了,也没见好转,自己认为不是大病,就没有去医院看病。一直过了2个月还没见好,浑身无力,后来出现眼睑部水肿,这才到当地医院就医,检查结果:尿常规蛋白(++),隐血(+),肾功能:血尿氮19mmol/L,血肌酐280μmol/L,血压160/100mmhg。被诊断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
患者感到疑惑,感冒怎么会查出肾病?医生说,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机体的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引造成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感冒有关。而且起病隐匿、缓慢,早期不容易发现并引起重视。疾病早期患者一般有乏力、疲倦、腰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患者回想自己之前出现的症状,真是这样,却没有重视,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后悔为时已晚,只有面对现实。于是,在医生建议下开始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医生用的是消炎、保肾、降压等对症治疗的方法,用药几个月,开始有效果,后来患者自己停药了,不久又复发,再次用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后的几年里多次复发,药物难以控制。
去年因为一次感冒后复发,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病情没有减轻反而急剧恶化。腰部出现疼痛,双腿肿胀。如果再拖延下去,只会加重病情。后来听朋友说,用中药治疗比较好,于是到北京求医。
在北京某医院门诊,检查结果:尿蛋白(++),潜血(++),肾功能:血尿素26.16mmol/L,血肌酐378μmol/L。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肾衰竭。中医门诊症见:双下肢浮肿严重,腰痛乏力,舌诊,淡红苔薄白,脉诊:脉沉细,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为肾元亏虚证。专家会诊后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用利尿剂+降压药,快速降血压。中药调理机体平衡,增强全身的免疫力。
中医的治疗以益元补肾、利水消肿为原则,采用口服中药和中药灌肠联合进行治疗,并添加雷公藤着重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肾小球硬化。治疗一个月后,水肿减轻,尿量增加,食量也增多了,睡眠好转了很多。2个月后,水肿消退,身体症状明显减轻,腰不疼了,开始正常排尿。3个月后,月经正常,身体好了,饮食、睡眠都比以前好,血肌酐降到109μmol/L,其他各项指标也都恢复正常。
医生表示,慢性肾病治疗时间较长,需要长期中药调理,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感染类疾病。要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中医治疗慢性肾病,雷公藤是一味很重要的药但要控制用量
中医专家用传统经典古方《济生肾气汤》作为基础药方进行化裁配方,药物包括:炙附片、肉桂、蔓荆子、生地黄、山萸肉、茯苓、菟丝子、芡实、生黄芪、山药、雷公藤等中药,水煎制成汤药,每天1剂分2次服,早晚各服药1次。
方中,雷公藤是一味传统中药,因其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以及足细胞保护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尤其在临床治疗棘手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领域。但目前仍有不少医生对该药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或畏惧毒性避而不用、或追求疗效疏于监测,影响了该药的正确使用。
实际上,雷公藤用于治疗多种难治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疗效良好。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表明,其治疗范围与皮质激素相似,但没有激素的副反应。雷公藤内酯醇可以使尿蛋白减少,减轻肾小球硬化。雷公藤多苷对于肾移植术后尿蛋白有显著疗效,能够保护移植肾脏。在治疗肾病方面,雷公藤虽然有确切的疗效,但是临床上不可盲目超标使用,应遵医嘱,严格控制雷公藤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