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路景安里几栋建筑的人文背景呢?
这几天路过济南路复兴中路转角,看到经过众多文保人士呼吁后保留下来的三栋石库门建筑已经整修完毕后开放了,整体作为一个“复兴颂”的主题展示区,目前开放的是原来济南路185弄17号的“逸庐”这栋建筑。
进去转了一圈,浏览了部分展示的内容,有点意外的是所有的介绍都丝毫没有关于这栋建筑的来历,也就是说建筑本身的人文背景被忽略了。
我曾经爬到翠湖天地的楼顶拍摄了这一片区域,济南路复兴中路的东北角,于是可以让大家直观的了解到目前三栋房子原来的布局。
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地方人文荟萃或者是文化底蕴深厚之类对一个地方的评价,那么人文荟萃和文化底蕴从何而来?窃以为就是这个地方曾经居住的人值得记载,这个区域的建筑或环境具备一定的文化或文物价值。
原来济南路景安里7号的沿街部分。
济南路185弄7号二楼的小竹椅足以勾起我们太多的回忆。
济南路185弄7号令人难忘的落地花窗。
显然一栋建筑不会是孤立凭空而建,特别是一栋在一个区域内数一数二的建筑,它承载的就是曾经的居住者的人文背景,它的主人曾经是谁?他曾经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有能力可以建这样一栋楼?
而且不妨我们还可以讲讲这栋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讲讲主人翁对于土地征收时从不舍到妥协或者说理解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讲讲开放商在接受这栋建筑时的心路历程,在这些保护过程中的难度和最终希望达到什么效果?我们要有勇气公开此类过程,这才是这栋建筑最为完整的故事,我们也只有公开才可以杜绝坊间八卦甚至于歪曲。
整条弄堂拆到一半停工的逸庐。
太多的人拍摄过这个门头
逸庐的侧门
根据原来网民们在与原屋主交流后的碎片信息我们可以获知:土地征收时济南路185弄17号“逸庐”的原屋主是高氏家族,高先生的父亲高培良(1894—1967)是余姚侯青门高家弄人,早年与亲戚郭永泉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政府注册。
晚上的逸庐
自1916年高培良与人合伙,在上海里马路(今中山南路)太平弄4号创建爱华制药社,后迁至上海山东中路232号。主要产品有长城牌民丹、爱华疳积糖、胃痛散、复方止咳片等数十个品种。
其中长城牌民丹在当时享誉极高,深受国人推崇和喜欢,它的商标还画有象征中国的一座气势宏伟的长城。
1938年9月为赈济香港同胞,爱华制药厂捐助民丹500包和爱华痉疾丸10打,通过上海制药业同业公会转交有关单位送至香港,以解燃眉之急。
“先生思想颖悟、性情诚笃,且怀抱高雅。公余之暇,除阅读书报、培植花草之外,间或研究佛学。表表人伦,有超然物外之致。”
1944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年鉴:上海之部》这样评价高培良先生。
部分碎片化信息还表明西藏路时疫医院是由济南路“逸庐”高培良捐助的慈善机构。
高培良还曾任中法药房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
1944年高培良在将济南路景安里8幢石库门买下,其中“逸庐”为自用寓所。
我相信有关部门的查询能力远远超过一般市民,所以会有更大信息量来完整的讲清楚这栋建筑的来龙去脉,我们要用挖掘红色印迹的精神来对待所有老建筑所负载的人文信息,这才是对老建筑保护一个完整的态度。
原济南路207弄2号,现在被移位到三栋房子的最东面。
从现实来说,我们怎么对待早年民族资本家的态度影响着现在的私营业主对自己的资产处置的信心。
翠湖天地施工中的状态。
我曾经对目前在做老建筑保护性修缮的朋友说过,当你们征收此类建筑时最好及时留下原主人的所有信息,这样改造后的建筑内的故事还可以继续传承,否则修复后也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我希望“复兴颂”在今后的展示调整中可以增加这部分建筑原有的人文背景,让这部分建筑活起来,而不仅仅作为一个展示厅。
关于济南路我还写过:#上海老弄堂寻踪#景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