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双减”,从育分到育人的必然之路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双减”,从育分到育人的必然之路

作者:张克运


    ▲本文作者,张克运,教育部国培专家,具有18年中学校长经历
    不知从何时起,因为学业不理想或者分数太差而选择离开这个美好世界的孩子成了教育这片田野上此起彼伏的人间悲剧,直到今天,因为学业压力和分数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一个个父母捶足顿胸,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我们痛心、后悔的同时,申讨声也甚嚣尘上。可家长、学校、社会依然我行我素,课业负担反而越来越重,培训市场更是热火朝天。喧嚣一下,便回归追逐在分数的路上。分数,在教育这条路上,几乎充斥在学生的全部生命里。
    显然,今日之教育,没有分数肯定是不成立的。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读研读博,谁还离得了分数呢?考公务员、考教师、考法官哪个不要分数呢?现在的人,一来到世界,估计最不能缺的就是分数,分数就是每个孩子过不了的宿命。事实上,分数在很多时候几乎决定了人的一生,你叫学生、家长不去追逐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拿分数说事的学校和教育几乎是没有的。
    至少从恢复高考开始,人们对分数的追求便成为读书唯一的任务,学生要分数,家长要分数,学校把育分变成了教育的唯一使命。最高分、平均分、升学率异化成了检验教育的唯一标准,而对育人、怎么育人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表面上看,我们追逐分数的逻辑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来看,从国家民族的未来看,我们只选择分数之路是狭隘并且功利短视的。
    我们是否可以怀疑一下,用怀疑主义的哲学视角看,分数就是一切成立吗?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很多人分数也差,但他们依然过得快乐,同样获得满足,他们也没选择跳楼、上吊。分数真有那么重要吗?估计另一个声音也要出来:我不谈分数怎么进入好大学呢?怎么考公务员呢?这两个问题都问得好。
    我们来看“怀疑主义”是怎么说的?“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与之相当的相反命题。”这是怀疑主义的最重要原则。此原则的结果是:“我们以消除独断而结束”,由于不断怀疑,所以不断探索,以寻求内心安宁为目的。没有分数的人生会快乐吗?满足吗?比较中肯的回答是:不一定。至于实证,每个人身边比比皆是,无需列举。
    但现实又是呈一边倒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表达一件事或者一个观念的时候,80%是由其情绪决定的(态度决定一切的另一种说法),而实证只占大约20%而已,所以,一旦情绪(态度)不认同,实证基本就忽略不计了。尽管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分数不高的人获得非常大的成功和成就的实证,就因为情绪决定的缘故,自然对实证视而不见,很多人对此表现出“不谈分数的那些事跟我无关,我就是只要分数”的情绪反而更加浓烈。更不能理解的是一方面分数在今天虽然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不需要多少分数的事实也比比皆是,可人们就只拿高分说事,以致于分数成了他们坚如顽石的唯一追求。
    现在我们来设计另一个问题:没有分数可以做什么?估计的答案有:可以成人也,以成人也可,成人也可以,人也可以成,也可以成人。可以快乐,可以满足,也可以健康幸福地生活。这个答案估计没错。
    我们再设计一个问题:高分数可以做什么?估计的答案跟“没有分数可以做什么”的答案差不多吧。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个结果的话,我们过度拿分数说事就有点没意思的感觉了。如此追逐分数不惜以性命相搏,其结果跟分数差的结果差不多,我们那些孩子岂不是被冤死的?
    无数人迈不过分数这个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著名诗人海子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篇,被人们广为流传。海子三岁时可以认两千个字、四岁时能背近三千首诗了,五岁开始读书,成绩一直是学霸级,分数几乎就没有低过。十五岁高中毕业考上北大,同年,经过三次复读才考上和海子同一所学校的俞敏洪便成为海子的同班同学。读书期间海子写下了几百篇经典的诗篇。很可惜,由于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二十五岁时在山海关一处铁轨上卧轨自杀,死后从衣服兜里搜出一张字条,冷冰冰的九个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这种个案看起来是偶然,但今天,我们强化育分的恶果难道没有显示出来吗?
    中国有这样的人,外国也有,估计比我们还多很多。
    英国人、大哲学家培根绝对算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人家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分数不可谓不高。后来官至女王特别法律顾问、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更神奇的是一边当官一边搞科学研究,学术成果还很丰富,堪称近代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标志性人物,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影响了世界几百年,估计还将继续影响下去。这是培根送给后人最珍贵的知识财富。
    但是,培根也是卑鄙的。其德行之差,品德之低劣,哲学史上未必有人超得过他。青年时为谋得一官半职,厚颜无耻到极致,诋毁诽谤兄弟、同事,贪污、受贿、索贿样样精通,吃被告、拿原告,放到今天,就是一个典型的贪官,其生活放荡形骸,挥霍无度,最后锒铛入狱也算是水到渠成的事。
    培根一半光辉一半阴暗的人生,估计很少被人拿来说事,这是因为后人们大多愿意看见前人光辉灿烂的事迹或者功利性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已,放大其光辉的一面毕竟励志得多,那些卑鄙的问题也就“四舍五入”了。
    无独有偶,又有一个英国人(我估计英国人要打我了),牛顿,天下不知道此人的估计没几个。牛老师的丰功伟绩可是举世公认的,其物理学上三大经典定律几乎就照亮了整个人类发展的星空。如果那时有诺贝尔奖的话,一个人得四块诺贝尔奖牌是没有问题的,其数学上的成就依然光鲜亮丽,微积分学(牛顿称之为流数术)足以获得今天的菲尔兹数学奖,这是何其伟大的一个人。但是,且慢,人靠分数高是靠不住的。
    牛顿死后墓碑上有两段文字,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片光明”。
    后来,有人想在牛顿墓碑最下面添上一句话:伟大而卑鄙的人。当然,英国皇家肯定是不同意的。不过这是一句大实话。因为牛老师的人品不是一般的差劲,而是差得毫无底线。说了一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死不承认剽窃人家胡克的学术成就;和莱布尼茨为微积分的首创而争论到斯文扫地。还自恃才高,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不管男女,都是傻逼,就他不得了。特别令人厌恶是别人好心给他介绍一个对象,居然傲慢无礼,把人家小姑娘的手指头塞进烟斗里。如此的粗俗,也难怪当了一辈子的光棍,这可能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悲哀了。
    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被我们牛老师糟蹋得体无完肤一点都不为过。由于其性格暴戾乖张,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结交他的人,都有明显的某种目的,混到这个份上的男人,放到今天,就是一渣男。品行差、不谦虚、没朋友,没教养,照理说这样的人情商有很大问题啊,怎么会事业有成呢?
    然而,人最说不清楚的就在这里,莫下结论,且行且看,未必都是我们认为的。由于其智商超群,从小喜欢看书,倒腾机械、对发明创造到了痴迷的地步。更厉害的是他研究什么便精通什么,搞科研就像我们玩耍一样,结果却是样样惊骇世俗。光学、力学、微积分,在他那里就是几道下饭菜,26岁时就被授予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后来相继成为国会议员、皇家科学院成员、皇家学会会长、法国科学院会员,直至被女王封为爵士,一路风光,直到85岁去世。其人给人类留下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牛老师,我们可能还会在科学的道路上摸黑一段时间。
    海子、培根、牛顿的一生,究竟如何评说,以前的评价,未必是拨云见日,估计也没有人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今天,我们很多高分、高技能人才,他们不缺技术、不缺能力,甚至不缺权力和资源,然而,作为人的基本教养和素质则是大为缺乏。
    事实上,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育人、育全面发展、平凡健康、人格正常而非异常的人。
    读书学习要不要分数?肯定要,无需讨论,但如果读书学习只剩下分数,那就要不得。海子也好,培根也罢,旷世奇才牛顿也好,那些分数高到天际的人也罢,如果只有分数,人生是不可靠的。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谈分数过不了今天,只谈分数又过不了明天。对于分数,我们一定要刻苦地要,竭力要,使出洪荒之力去努力要。那实在要不到呢?就需要审视了,努力了,用尽了,还是那点分数,你就必须考虑要选择另外适合的路。水都知道遇阻就变通,人难道还不会拐弯吗?最可怕的是一根筋追求分数,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考高分,一旦不能实现,便走向极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根筋读书是要不得的,一根筋追求分数更是死路一条。除了分数,我们还有无数条路可以行走在幸福人生的路上。所以,适度怀疑分数的功效,一定会让人打开眼界的。
    心理学上有个“酸葡萄心理效应”,可以用来解决分数不高的压力问题。它是指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甜柠檬心理防卫机制”:有些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来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就是“甜柠檬心理防卫机制”。
    这两种心理防卫机制很多时候会为那些强调分数、追逐分数而又无能为力的学生和家长找到另一扇阳光之门。如果我们的家长、学生、老师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估计跳楼的、上吊的就少很多,家庭的悲剧就会越来越少。
    “双减”落地,估计还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从育分到育人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如何走好?
    教育从来都不缺智慧,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转变陈旧的学生观、育人观、人才观和评价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完整、平凡、正常的人是能够实现的。
    分数一定很重要,但无论如何也不会重要到超过我们的性命。珍惜生命的人,未来才具有一切可能性,“存在即价值”,其价值的具体表现为“可能性”,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教育的必然之路,分数只是这个必然之路中的一点附属品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