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常反观自己内心,就像为镜子擦去灰尘,内观生自在
人所以有痛苦,后悔,悲伤等等情感体验,是因为情感的需求和现实不匹配,会因事因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来源是欲望、想法与当下行为、能力的分离。
老子在前面的篇章讲道的有无辩证关系,讲圣人无为,行不言之教,又讲到了在人生的华丽顶峰,当有功遂身退的觉悟,保身延年。
老子逐步从大道讲到人之道,从外再行为过度到内心世界,对于心灵层次的探索,老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谓玄德。
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能够永不分离吗?
守精聚气致柔和,能做到像婴儿那样吗?
荡涤杂念,察看内心,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为吗?
运用感官接触外物,能做到持守柔弱,退让不争吗?
洞彻世态后,能够做到无机巧之心吗?
道化生并养育了万物,但不据为己有、不恃为己能,主导而不主宰,这是道的高远而深广的德行。
心诚则灵
人人为生存忙碌,温饱、生存得到满足,还会有更高的需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欲望就像大海,哪怕是权势滔天,富贵满堂,内心仍不会满足,老子告诫世人“功成身退”。
面对这样的告诫,人们会不会听?老子发出了灵魂之问,你的灵魂和身体能合为一体吗?不是说人的灵魂飞出体外,那是玄幻故事。
为人做事,以心诚则灵,人有诚、专注,身与心相合,向同一个方向用力,凡事才能做出一个结果。
如果朝令夕改,时刻在变化着想法,事情只做了一个开始,就没有后来了,人生总在选择,辛苦心也苦。所以,老子问,心和身行能合在一起吗?可以做到不忘初心的本真吗?
专气致柔,积精累气
婴儿身体软嫩,一派纯真无暇,这是聚集了精气的结果,因为思想无暇故无欲,因其无欲才能使精气不散。
表面看这句话是教人如何养生,积精累气最好的法门便是无欲无求,嗜欲深者天机浅。深一些去感悟,做人之道也是这样,欲望深,身心硬而易折。
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刚过则易折,草木枯槁的时候最硬。简而言之,过度欲望,人生就会有更多的障碍,知足能常乐。
心无染如明镜
览通鉴,意思为镜子。玄览,指内心。这里把人心比喻成一面镜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是认知,是世界反射到镜面的影像。
镜子越明亮干净,这个影像越真实。人心如镜,常常擦拭,才能去伪留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老子问,你能把镜子擦的,干净明亮没有污渍吗?
做到无暇明亮的境界,人生便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此心最苦处,“拖泥带水,随波逐流。”人若是认识了真正的自己,便能做自己的救世主,行止随心,得人生自在。
圣人之行,无为,无为而行不言之教,所以老子问,爱民治国能无为吗?
天门开阖
“天门”一词,历史上各家认识不同,解释有很多种。最为直接的是感官一说,把人的口鼻呼吸定为天门。
联系老子以前篇章“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呼吸往来之间,能达到绵绵若存的守静处下之雌境吗?
很多道家修身者,把这句奉为圭臬,后来以此延伸出很多的修身养生的吐纳功夫。老子善于借物喻人,这是我们在解释以前篇章时候得到的经验,当然这句话不能例外,天门,天地之门,开闔,为运动之机。
天地依道运动,以不自恃,不主宰,而生化万物,养育万物。所以,称天门开阖,反问能为雌乎?老子是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肯定的看法。
因为悟道,身心皆有感悟,就可以做到明白四达,深悟道之行,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就知道发展的脉络,每每行动之前,心里已经有了一副蓝图。
规律从来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抛开了个人的立场,私情,喜好,就能顺自然,人心顺了道,就是有了道性,万物自然在眼里就顺了。
有些人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觉着自己哪里都不顺,其实这便是逆行。顺道的人,自然就能明白四达,明白了规律,能做到不以个人意愿去改变规律吗?老子又一次来了一场灵魂拷问,你明白了道,能执行吗?
自然之道,生生不息
此篇章最后一句,老子又回到了“道”,做了一个高度总结。道生化了万物,生之,养之,但是生而不有,虽然生化了万物,但是不会据为己有。
虽然做了那么多贡献,但是也不会以此为依仗,而自恃功高。虽然养育万物,但是也不想去主宰万物,有能力,就尽义务,但是不去享受所得,有智慧就去掌舵,但是也不主宰。这就是道的玄德,至高无上的品德。#活得通透#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