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千人排队献血为救7岁男童,爱心爆棚的背后另有玄机

曲突徙薪,这是我刚刚学到的一个词。
意思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出自《汉书·霍光传》。
学习这个词的起因,是一则献血救人的热血故事。
山东7岁男孩误食毒蘑菇进入重症监护室,需要大量输血抢救,千人热血驰援,这几天持续刷屏。缺血时大家一起来献血,上了热搜。后来AB型饱和了,省血液中心呼吁暂停献血,继续在热搜上。
前天,央视新闻公众号,以《989人,32万毫升热血,只为救他》的推文给予了跟踪关注,阅读量10万+,央视新闻直播间也给予了报道。今天,新华社再次报道,照例是10万+阅读量。
短短两天时间,来自济南市,来自淄博市,来自临沂市等地方的爱心人士不断的汇聚到山东省血液中心的各个献血点排队献血,989人献血32万毫升,一次献血救援史上的奇迹,这份召唤来自对一个7岁的孩子生命的关切。无数爱心的汇聚,让人热血澎湃。
文末大家纷纷留言: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另一种血性!
中国人就是爱心满满的,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谢谢这些好心人。
这就是中国,可以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这就是中国,也可以以数千人之力或者万人之力去救一个素未谋面的小男孩!这就是中国!
时间回到2015年,还是在济南市,类似的一幕曾经上演。
2015年8月5日下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29岁的产妇方建娜突发羊水栓塞,急需AB型血,消息发出后,600余名市民跑到医院献血,本来只需要6200毫升AB型血液和血制品,结果最终有152名市民献血,献血量达到5.49万毫升,产妇成功获救。
两次饱和式救援,都是应对血液短缺的紧急状况,病人的用血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大家从来不缺爱心。
但细细揣摩,这其中仍有问题。
这两次事件,背后的危机都是因血液库存被击穿所致。
山东省血液中心血库需要多少库存才够充盈?用血的需求才实际采血量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官方一般不发布这些数据,这次事件中的一些数据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可以算一下,以AB型为例,本次有425人献血,献血量约为15.2万毫升,省血液中心公告说14天内不用采集了,15万毫升AB型血即可以充分满足14天的需求量。也就是说,每天的饱和需求量1万毫升左右,对应约30人次献血。而AB血型占比约7%,据此测算全部血型每天需要400人次献血,每年14万人次。而2019年山东省血液中心采集量为全血95249人次,离离完全满足用血需求,缺口应该在50%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患者不能及时用到血,或者降低治疗标准。
2015年孕妇救助事件之后,济南市对参与的市民群体给予了表彰,专门召开了交流大会,济南文明网发起献血志愿者招募,一天下来,有2205多人报名。
看起来,人们献血救人的爱心被激发了,但为什么此后的血荒依旧?为什么还会出现血液库存被击穿的情况?
我很想知道,当年那600多跑去献血的人和报名献血志愿者的2205人是否依旧坚持献血?
而这次为7岁男孩献血的的989人,能否在半年后继续献血?
热情和爱心在危难时不缺,缺的在日常状态下的激发和链接。
透过这则报道,可以看到这种倾向。
推文标题《989人,32万毫升热血,只为救他!》,这个“只为救他”就是问题的所在,已经用血无忧了,是不是血液危机就缓解了呢?没有,省血液中心表示,其他血型仍然缺。这是在两天500多人为其他血型补仓的情况下,仍然缺。这背后仍有很多的病人在等待用血而焦虑,单份焦虑,可能要弱于这个7岁孩子,但众多的病人汇聚起来,肯定是更大的焦虑。然而,这种焦虑只有患者、医院、供血机构感受到,媒体更倾向于关注有新闻价值的个体,而忽视群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仍然是多方有难,需要爱心的持续支援。
文章和视频里讲述很多爱心的市民的心声,在他们的表述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供血不足的状况并未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日常病患献血的意愿并不强烈。
一位热心市民检查完毕之后,得知自己因身体原因不能献血,有些失落。“我也是当父母的,看到孩子受罪很难过。这次没能献血,如果别人需要,下次我还献。“
淄博市的一位献血者说“身为AB型血的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肯定要站出来,在这特别紧急的时刻。”
孩子的家属表示,“任何语言都没法准确表达出我们的感激,以后如果别人需要帮助,我们一定竭尽所能。
这个“需要”,不是“如果有”,而是“一直有”。用血需求一直是持续不断的。这位身体原因不能献血市民,应该先把身体调整好,如果你是AB型的血,隔上14天后,请你去献血,如果你是其他血型的血,身体调整好了可以立马去献血。小孩家属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去献血,淄博市的这位献血者,希望你6个月后能再次献血。
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
患者说,病好了就要去,随时去,而不是等到这种所谓的“特别紧急的时刻”才去献血。
很担心,随着这个新闻热度的减退,人们的献血意愿也迅速减退,又回到初始的状态,再出现这样的“用血大户”,危机依旧会出现。再来一场让人感动的救援?
这种感人的场景,这种“特别紧急的时刻”,还是少出现为好,不出现更好。
大家日常有捐献,不用排队,不用专程前往,只需在路过献血车且有闲暇时捐献,即可足量供应,这种平平常常、安安全全的采供血才是更理想的状态。
但一旦发生这种危机情况,就要发挥好它的价值,不要只是把献血者召来献一次,让众人感动一场,而要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把献血的事儿讲透,将“无偿献血重在日常奉献”的理念植入人们的心里。
当前的宣传口径,我觉得还不太准确。
感于此,我在文末留言:
无偿献血,在极度危难之时,需要这样的爱心管涌。
而要避免这样的危难发生,更需要日复一日涓涓细流。
积极的献血观,应该是不为某一个特定的人献血,而只为需要的人献血。
需要用血的人天天有,所以我们应该经常献血,献在日常。
做健康的陌生人。
顺手把这条推文转发了朋友圈,同时配上这段文字。收到一些点赞和回复。
来自北京的热血跑者于小卫给我回4个字:
曲突徙薪。
对于我,这是个新词,上网查了一下,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而我这段话,就表达的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但是于小卫对于“曲突徙薪”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让人民群众学会遵法守纪
并科学健康安全地生活
就能极大地减少伤病和意外事故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血量
这才是治本之策
这远比一味鼓励人们去献血
更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热血跑者的使命
也正在于此。
 确实是这样的,江苏那个用了一地血袋的患者来自一场车祸,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率虽然持续下降,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2018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63194人,我们的近邻日本仅仅为3532人,我们的万车死亡率更是数倍于日本。
除了交通意外,其他安全事故也不在少数,这个男孩也是因为误食毒蘑菇而中毒,如果人们安全意识增强一些,因意外事故发生的用血量会下降很多。
医院的各个科室中,急诊科用血较多,代表着意外,内科则是最多的,代表着健康水平。如果人们能科学健康地生活,生病的人数也会降低,用血量也会相应减少。
于小卫所言,才是更高层次的“防患于未然”,才是“曲突徙薪”对于无偿献血的真正含义。
(0)

相关推荐